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6 17:06
從「風口上的豬」到「紮根的樹」,雷軍這次完整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組裝廠,憑什麼打好高端局?
作者 | 陳法善
編輯 | 邢昀
「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為發燒而生」,輿論熟悉的雷軍言論,總是自帶速度與激情的感覺。一個人説什麼話,跟自身經歷緊密相關,雷軍爽文男主般的創業經歷,讓這些肺腑之言在旁人聽來總有點凡爾賽的味道。
於是,用互聯網思維顛覆手機行業的小米,也遭遇一大波的質疑,不可避免地被貼上「組裝廠」「沒技術」「只會營銷」的標籤。「那個時候,我陷入了嚴重的內耗,掙扎了許久之后,才下定決心,直面所有問題,找到破局的道路。」9月25日,雷軍在第六次年度演講上回憶道。
不過,想從互聯網公司轉變成硬核科技公司並不容易。尤其是2021年,小米迎來至暗時刻,雷軍創業步入「中年危機」。
高端化受挫,營收下滑,外界質疑聲不絕於耳,市值一路縮水,跌到5000億附近。也正是這一年,雷軍做了兩個看似「瘋狂」的決定:重啟造芯,押上全部聲譽造車。
「這就像同時供兩個孩子讀大學,壓力巨大。」雷軍説。
四年過去,曾經被調侃為「組裝廠」的小米,用自研3nm芯片、小米SU7和YU7,連續在芯片和汽車領域取得突破,打破了外界的刻板印象,小米公司市值站上了1.5萬億。
雷軍在一場場年度演講中,談「穿越人生低谷的感悟」「成長的經歷和思考」「造車的勇氣及突出重圍」,撥開這些細節,能看到小米轉向「硬核」的來時路。
拿什麼對標蘋果?
9月的手機戰場,硝煙味很濃。
iPhone17內存256G,比上一代同內存版本便宜了1000元,還標配自適應高刷屏。蘋果加量不加價,主動下探5000元+市場,給國產手機上了強度。
按理説,iPhone17擠爆牙膏,國產廠商肯定會緊張地商討對策:是不是再堆點配置?或者把價格定低一點?這樣一來,新機發布時間很可能推迟。但小米卻一反常態,9月25日,提早一個月發佈小米17系列。
從小米15跳過「16」,直接來到小米17,不少人質疑,小米改名是不是要蹭蘋果流量?
實際上,營銷是放大鏡,而非點金石。如果產品力不過硬,提前跟蘋果硬碰硬,無疑是自討苦吃,可見小米這次對17系列相當自信。
自從時常帶來「one more thing」的喬布斯去世后,蘋果已經很久沒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造車、VR眼鏡,都是雷聲大雨點小。
蘋果當年之所以驚艷世人,離不開美國彼時走在世界前列的工業設計、製造能力,當中國人還在用小靈通、諾基亞的年代,一款沒有鍵盤、純靠觸摸屏的手機,超出了絕大多數人的想象。
隨着工業製造、互聯網、AI實力的提升,中國的科技產品也越來越驚艷。例如,iPhone17 Pro系列凸起的鏡頭模組引發爭議,被不少人嫌棄醜。相比之下,小米17 Pro主板面積比上一代縮小37%,卻能放下超4500個元器件,為背屏騰出更多空間,有了全新的交互體驗。
從網友製作的效果圖看,背屏除了可以顯示時間、個性壁紙、動態通知、自拍、控制小米汽車,套上一個復古遊戲機外殼,還可以打「超級瑪麗」遊戲,可玩性拉滿。「我在飛機上打過幾把,根本停不下來。」雷軍在發佈會上説。
橫向對比看,這樣一塊不大的屏幕,具備旗艦機的高素質,覆蓋了龍晶玻璃,還得給攝像頭挖孔,需要高度定製,成本不便宜,這離不開供應鏈的高度支持。
就在幾年前,小米還會被一塊屏幕拿捏。2016年,小米供應鏈高管得罪三星,三星直接斷供AMOLED屏幕。不得已,雷軍親自給三星高管道歉,在一次飯局上喝光了5瓶紅酒,才讓三星恢復了供應。
如今,站在更高位置的小米,也與供應商構建了更加和諧的共生關係。根據Canalys統計,截至2025年二季度,小米手機全球市場份額14.7%,連續20個季度排名全球前三。憑藉超大體量,小米的創新帶動了產業鏈敏捷迭代,iPhone都沒做到的大背屏,在小米17上實現了。
用在小米17正面的大屏,也是小米反哺供應鏈的成果,五年投入1億元研發費用,首發新型紅色發光主材,讓國產發光材料發光效率首次實現國際領先。在户外強光下,這款屏幕峰值亮度達到3500尼特,比iPhone17還要亮17%。
國產供應鏈的進步,不僅讓小米17更好用,也改變了中國科技企業在全球產業鏈中的話語權。今年3月,三星電子會長李在鎔專程到訪北京小米汽車工廠,讓「小米們」有了與三星平視的底氣。
技術優勢還直觀體現在小米17從電池到攝像頭等多方面。當蘋果還在用「祖傳」的3000+毫安電池時,小米17電池憑藉16%超高含硅量,電量直接飆到了7000毫安,實現了兩天一充。影像方面,小米把潛望式長焦越做越薄,體積縮小了54%,兼顧性能與握持手感,而iPhone17標準版,甚至都沒有長焦鏡頭。
眼下,説起蘋果的優勢,大概也只剩下系統和生態了。國產廠商並不避諱自己的短板,反而投入更多資源去優化系統,對標蘋果的使用體驗。澎湃OS在迭代后,「果味」十足,小米17可以跟iPhone、蘋果Mac等設備無線暢聯,又比IOS有更多可玩性。
「組裝廠」,能向上打高端局嗎?
2022年春節后,小米集團明確了高端化的戰略目標:手機要全面對標iPhone,三年內拿下國產高端手機市場份額第一。
想要打造高端,離不開諸多細節打磨。
2014年,當友商普遍採用塑料中框時,小米在行業首次引入不鏽鋼中框,賦予手機更高強度、手感更好的高端屬性。另一個細節是手機背板。小米把過去用在高端烤瓷牙上的材料,用來燒製手機背板,讓手機握持感更温潤。后來,這成了行業旗艦機的標配。
從這些細節中不難看出,小米一直在用爆款思路,去打造里程碑式的產品,用一個個細節優化去強化高端的用户心智。小米17恰逢小米開啟高端戰略五周年,高端的記憶點已經從基礎用料,變成了自研芯片、大容量電池、徠卡影像等。
當手機性能摸到天花板,造車就接過了小米繼續衝擊高端的接力棒,初期集中資源打造一款有絕對競爭力的產品——SU7,形成市場口碑。
事實證明,這種「技術+效率」的造車思路是正確的。截至2025年8月,小米SU7銷量連續9個月超過特斯拉Model 3,並於近半年位列20萬以上轎車市場第一。今年6月,小米YU7開售18小時,鎖單突破24萬台,超過Model Y半年銷量。SU7、YU7形成雙線壓制特斯拉的態勢。
回看這幾年的車企發佈會,都在宣稱對標特斯拉,成功趕超的卻不多。高端化並不是一條容易走的路,一些品牌的車型一度站上了20萬+的價格檔位、月銷2萬+,但在價格戰的漩渦中,頻繁降價、減配,甚至淪為網約車。
品牌一旦下沉,再想拔高就很難。這一點,從「草根」做起、后來纔去衝擊高端的小米深有體會。所以當「米粉們」盲猜小米汽車價格低至9.9萬元時,一向寵粉的雷軍直接説「不可能」。最終,小米SU7的起售價定在21.59萬元,把起跑線畫在了豪華純電的賽道。
事實證明,降價換銷量不是長久之計,穩定的價格、能打的配置和顏值,纔是開啟高端局的鑰匙,用户買得放心,不用擔心還沒提車就貶值或者配置落伍。今年7月,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2025上半年中國汽車保值率研究報告》顯示,小米SU7以88.91%的一年保值率,排名純電車型第一。很多車主寧願等上38周,也要鎖單小米SU7。
當手機、汽車都跨過高端線時,加上小米智能家電,小米從打造單一爆品,走向打造爆品體系,形成「人車家全生態」,重新定義未來智能生活。小米實現了從「賣硬件」到「賣體驗」的商業邏輯變革,用户體驗的升級才能真正支撐起高端化的品牌故事。
向下紮根,強芯健體
向上突破的高度,其實源自向下紮根的深度。
當小米17再一次熱賣,或許還會有人用「風口理論」來定義小米,但實際上,這也是雷軍最被外界所誤解的言論。這句話的本質,是用互聯網思維+流量優勢去圈定用户,並結合商業模式創新變現。
在當時的移動互聯網浪潮下,空白的市場加上龐大的用户規模,模式創新催生了一大批科技互聯網公司,但也帶來虛胖的問題。科技行業最終的優勢需要體現在技術和由技術支撐的體驗上。
近年來,手機同質化越發嚴重,主流品牌的旗艦機,核心CPU、GPU大多采用高通、聯發科的產品,如何才能拉開使用體驗上的差距?自研SoC芯片就成了走向高端的必由之路。
早在2014年,小米就啟動了第一次造芯計劃,但中途夭折。2021年,小米重啟新一輪造芯之旅,巨大的投資壓力讓團隊感到窒息:繼續干芯片,會不會把公司拖垮?
最難的抉擇,往往最能定義一家公司的未來。雷軍反問:「假設現在放棄,十年后,我們會為賬上多出幾百億而慶幸,還是為永遠失去芯片而后悔?」最終,芯片業務重新上馬。
今年5月,小米「玄戒O1」芯片發佈,小米成為中國大陸首家、全球第四家能自主研發設計3nm旗艦SoC的企業,三款搭載玄戒O1的高端產品憑藉良好的性能功耗表現獲得口碑豐收。
一口吃不成胖子,用開放合作+自主研發的方式向上攀登,既保證了旗艦產品性能不掉線,又能跟同行拉開體驗上的差距,還能積累自身科技實力。過去,中國汽車、PC筆記本、手機依靠這種模式逐漸攀爬至全球科技樹的頂端,這也適用於芯片等硬科技領域。
如今,回憶造芯經歷,雷軍用「同時供兩個孩子讀大學」來形容當時的壓力,但是當最難的事情被攻克,再降維做簡單的事情,就容易多了。
芯片是一個攻堅項目,造車則是一個系統工程,集成了人工智能、芯片、軟件、硬件、製造工藝等幾乎所有硬核科技領域,是現代工業皇冠上的明珠。小米汽車超級工廠就成了「靈魂+肉體」的「底層創新」考場:集生產、研發、測試、銷售、體驗於一體,引入超過700個機器人,實現車身車間關鍵工藝 100%自動化。
雷軍將造車定位為「人生最后一次創業項目」,這本身就是向市場和投資者發出的最強烈信號:小米不再是一家輕資產的互聯網公司,而是一家敢於進行最複雜系統創新的硬核科技企業。
這背后既有頂層驅動,雷軍作為一號位親自掛帥,將高端化定為集團核心戰略,親自主管手機部和汽車業務,確保了戰略執行的資源和決心。
也有小米在底層核心技術的持續投入。過去5年小米在研發上投入約1020億,未來5年將再投2000億。研發人員從五年前的一萬出頭翻倍至超過兩萬人,研發金額從2020年不到百億增長至2025年的300億元。在芯片、汽車連續突破,重塑了小米的骨骼和靈魂,炸裂的產品力,讓人感覺小米脱胎換骨。
這場以「改變」為主題的演講,為小米過去五年的高端戰略畫上了一個分號。分號之后,是芯片、汽車、AI與生態更為艱難的深度融合。
小米的轉型印證了一個道理:在中國製造業的深水區,沒有捷徑可走。唯有向下紮根,才能向上生長。這不僅是小米的選擇,也是所有尋求穿越周期的中國科技企業,必經的成人禮。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