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硬折扣店戰火交織,互聯網巨頭與實體商超各有何玩法?

2025-09-26 14:03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王國平

編輯/娜娜

今年以來,美團、京東入局折扣店,一下子又把折扣店給炒火了。雖然它們沒開幾家店,但起勢很猛,來了一波互聯網實體折扣店熱。

前兩年「折扣MAMA」事件后,軟折扣的聲量基本被打掉,勢能急轉而下,畢竟號稱有32%的毛利,哪個廠家還會給這些渠道低價供貨。伴隨着奧樂齊、盒馬等重新崛起,一批硬折扣如日中天。沃爾瑪等巨頭也直接進入社區戰場,紛紛打出自有品牌佔比多少多少的概念。這年頭,不搞自有品牌似乎都入不了商超主流陣營了。

以前低價市場都是拼多多的主戰場,一方面是消費市場有明顯的需求;另一方面阿里、京東等對低價市場「看不起」、「看不懂」,后來連中產客羣都被拼多多給捕捉了很大一塊市場。直到去年5月拼多多市值一度超過阿里,各大互聯網主力開啟保衞戰,新一輪廝殺涉及到消費戰場的轉移。

近來,拼多多四大板塊紛紛受挫:

首先,國內電商板塊以白牌為主,沒有阿里、京東國補受益,價格優勢受到一定程度衝擊;

其次,海外TUME遭遇關税事件衝擊;

第三,社區團購買菜業務突然沒什麼人玩了,美團優選都關停了;

最后,即時零售拼多多無力參與,消費需求和注意力卻快速轉向分鍾達,這種消費場景的遷移伴隨着消費者消費預算的轉移。拼多多打下的市場開始被美團、京東等反向蠶食。

目前拼多多在發力西部市場,想進一步下沉滲透之際,美團把折扣店開向一二線城市捕捉價格敏感度高的用户,京東在三四線開大店攫取下沉客户,盒馬超盒算也在加速下沉。

一場消費分層的再度適配正在上演。

實體超市方面,沃爾瑪開出社區店迎戰,把賣場和社區店進行重新定義。高頻商品由社區店承接,貼近居民做便捷市場,通過配送實現消費者足不出戶即時達。中低頻SKU放入大賣場,打造慢生活場景的隨機購,凸顯逛的屬性。自有品牌、共創品牌一方面積極適配目標用户,另一方面把價格進一步下探實現真平價。

很多商超也通過自有品牌開出小店,徹底一些的會有聲量;有的雖然開出不少店,但聲量日漸萎縮。差異很大程度在供應鏈上。

供應鏈的改革,除了採買外,代工定製方面:

一種是工廠主導型。傳統商超的做法是直接下單給工廠代工,貼牌。甚至所謂的研發,也是工廠研發,然后由商超選擇要上哪些。先進點的做法是,商超自己設計個外包裝,稍微好看一些。

另一種是類強制型。工廠產品想進超市,要主動闡釋產品能夠解決超市目標受眾什麼痛點,如場景、技術突破或對比同業產品有了哪些改善;質量管理體系是否能做到全鏈路可追溯,最好超歐盟標準;產能能不能適應節假日大促的柔性需求;物流配送能不能跟得上等等。

工廠不再是做泛客羣生意,而是抓住幾個核心客户,成為其核心鏈條,做定向生意,並以此優化成本,進一步實現同品質價格最優。

當把代工做到極致,也許就是下一個富士康了。不過不是所有企業都適合做品牌,特別是在超市紛紛做自有品牌的情況下,會有更多工廠品牌被擠出貨架。就算是強勢品牌,也有不少企業需要妥協,不代工就做共創品牌,避免市場份額急劇下滑而被資本市場拋棄。

當然也不是所有企業都有機會給人代工,像胖東來早期只能找寶丰酒業代工,現在開始找三線品牌酒鬼酒,接下來可能直接找一二線品牌代工了。這幾年很多企業產能閒置、業績下滑,都在尋找出路。

工廠主導型只是簡單地去品牌溢價,但產品沒有品牌力會面臨動銷問題。簡單給個堆頭,是可以促進一些隨機購,量能卻始終上不來,需要花錢給產品注入更多流量解決動銷。當流量付費價格疊加上去,商品價格同樣也會疊加上去。過去多年,商超自有品牌量能上不去。

要是想反向控廠,自身的組織結構、人力板凳等都要跟着轉型,這是國內商超一直沒有去探索的地方。企業快速發展時,都只盯着規模化。等增速上不去了,沒心思關心產品力,到現在的變革期,又沒有財力支撐。這是行業普遍問題。

互聯網企業的折扣店基本就是要聲量,要流量。

美團快樂猴只有幾家門店,還分散在南北方,要規模沒規模,要量能沒量能,供應鏈就不是其優勢。美團的優勢是在地具有強大配送力量。

京東折扣超市同樣只有幾家門店,分佈在不同省份。優勢在於自採和物流。

互聯網企業這輪做折扣店能夠把價格打下來,核心優勢就在於燒錢。接入即時配送,成本只高不低。

互聯網企業願意做折扣店,本質在打樣本,利用消費場景轉場,接入即時零售主戰場,實現把商超管道化的功能。與上一輪互聯網企業大規模入股實體超市為支付場景打開通道類似。當時支付兩大權重騰訊阿里都直接下場,這輪競爭只是把騰訊的角色換成美團京東而已。阿里剛好手握盒馬,盒馬在阿里的生態位也重新崛起。

前段時間,即時零售三國殺,超級補貼基本把商超自有平臺給打崩了。很多商超擠滿了紅的(京東)、黃的(美團)、藍的(餓了麼),就自己的配送員沒業務。如果不是被叫停,很多商超自有平臺基本就廢了。但這只是暫時的,即時零售大戰戰事已起,通過互聯網企業自己親自入場社區折扣店打板,燒錢的程度和持續性都會很猛。

消費轉場,互聯網企業驅動的折扣店熱與實體商超折扣店熱並行時,這把火會越燒越旺。這非常考驗供應鏈改革的徹底度,在戰火交織中,很多商超的錢註定是「白燒」。如果不燒,選擇接受其它企業幫扶也是一條出路,採用供應鏈外包模式。雖然會喪失一定的主動權,但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