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雷軍:和蘋果競爭,是個漫長痛苦的過程

2025-09-26 23:30

作者丨邱曉芬

編輯丨蘇建勛

9月25日晚上7點,小米雷軍迎來第六次「年度演講」,併發布了小米17系列一眾機型。

在主題為「改變」的演講中,最大的亮點無疑是,雷軍完整披露了小米過去多年來造芯曲折的心路歷程——作為一個敏感話題,小米此前很少細緻描繪芯片故事。

2025雷軍年度演講

「外界對我們有巨大的誤解」,在演講結束之后的媒體採訪中,雷軍向《智能涌現》在內的媒體表示。在外界看來,小米似乎是一夜之間造芯成功,但他直言,「其實我們只是習慣東西做完了纔對外説」。

小米造芯,早在應該追溯到11年前、2014年時的「松果電子」。彼時,經過三年的研發,小米的第一顆自研芯片「澎湃 S1」所搭載的中端機賣了60萬台,開局不錯,但雷軍在演講中披露,當時他很快意識到,「松果之路走不下去」。

所以,小米第一次造芯片只堅持了四年。2018年,雷軍中斷了手機SoC研發。這一決定基於他對手機廠商造芯的兩個反直覺的判斷。

首先,雷軍認為手機廠商造SoC芯片,不應該從中低端切入,而是應該從高端切入;其次,他並不認同手機廠商將芯片團隊剝離的做法——這會導致芯片團隊和手機團隊的奮鬥目標不一致,導致協作困難。

自2021年初重啟芯片研發以來,雷軍也回憶了兩次信心動搖的經歷。

第一是,是2022年小米受國際政治影響,公司營收狂降15%。當主營收入下滑,小米也對是否繼續投入重資產的芯片研發產生了動搖。第二次,是在目睹OPPO哲庫團隊轟然解散,小米內部也經歷過人心惶惶的時刻。

但雷軍本人並沒有對「造芯」迟疑過,他向團隊拋出一個問題,希望消解大家的疑慮——「假如放棄芯片,十年后,我們會為公司賬上多出幾百億而慶幸?還是為小米永遠失去芯片業務而后悔?」

持續投入最終沒有白費,小米玄戒O1這顆3nm製程的芯片一次性便流片成功。如今,雷軍為造芯這件事所下的定義是——這是「小米成功的必由之路」。

同時,雷軍也承諾,小米未來將對芯片進行至少十年、至少百億的投入。

除了闡述造芯故事之外,在媒體羣訪環節, 雷軍也高調回應了與蘋果的競爭關係。

今年,蘋果一改過去擠牙膏的標籤,在 iPhone 17系列上做了大刀闊斧的改進,而爲了挑戰蘋果,小米甚至還將原定的「小米16」,改爲了「小米 17」。

「和蘋果的競爭,是一個漫長且痛苦的過程」,雷軍向一眾媒體概括,小米對蘋果的競爭策略,有點像過去的「標杆管理」——把許多個維度拆開,再一點點去突破、對標。

不過,雷軍也表示,以前小米和蘋果的對標更多集中在配置和參數,但未來更希望在體驗方面入手,「我們希望對標蘋果、最后超越蘋果」。

雷軍 《智能涌現》拍攝

如果仔細留意中國手機市場份額排名可以發現,過去幾年的中國手機市場現狀基本是,「六家手機廠商各自獨領風騷兩三個月,每家的份額基本都在15%左右浮沉」。

在雷軍看來,中國的手機市場是他見過「最離譜的市場」,難度遠遠超越汽車領域的競爭。

對此,雷軍也表示,小米手機目前也放棄了「速勝」的可能性。

「前兩年我們的目標改為,每年堅定增長1%,五年的時間拿到中國市場的20%」,他直言,「時間是小米的朋友,我們是長跑型選手」。

2025雷軍年度演講中,雷軍提及玄戒O1回片

以下為雷軍此次演講部分內容整理:

大家晚上好!歡迎大家,今天是我的第 6 次年度演講。去年3月,我們發佈了小米汽車,小米成為首家橫跨手機、汽車、家電三大領域的科技公司。今年5月,我們推出了玄戒O1 芯片,小米成為中國大陸首家發佈 3nm 製程旗艦芯片的公司。

在小米創辦十五周年之際,小米在汽車和芯片領域連續兩次重大突破,讓很多人刮目相看,感覺小米好像一夜之間換了一家公司。其實,這些改變,都來自五年前那次觸及靈魂深處的大反思。

01 大反思

1.1 痛苦與焦慮

五年前,2020 年,小米迎來了自己的十周年。那時的我們,上市已經兩年,年營收也突破 2000 億,成功躋身「世界 500 強」。在很多人眼中,小米已經非常成功了。但我內心,卻充滿着難以言説的焦慮。

我們所處的行業,蘋果、三星、華為如同幾座無法逾越的大山,幾乎看不到趕超的希望。是躺平認命,還是繼續打拼?

創業十年,團隊中很多人都累了,想停下來歇一歇。這點我完全理解,其實我自己也很累。可下一個十年,競爭只會更激烈,還有多少人願意繼續與我並肩作戰呢?

更讓人疲憊的是,網上充斥着各種質疑、批評,甚至是攻擊。不少人對小米有偏見,固執地認為,「小米就是一家組裝廠」,「小米沒啥技術,就是東西便宜」,「小米只會營銷,肯定走不遠」等等。那段時間,我陷入了嚴重的內耗。

掙扎許久后,我下決心直面所有問題,找到破局之路,逆天改命。起初,我並不知道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但幸運的是,我小時候學過圍棋,學會了一種非常有效的辦法,那就是:覆盤。

覆盤就是回答三個關鍵問題:「做對了什麼?做錯了什麼?重來一遍,該怎麼做?」這三個問題搞明白了,未來的路該怎麼走,方向就清楚了。

於是,我們開始了漫長而深入的覆盤。每次覆盤會,我們找七八個人放開聊,常常一聊就是四五個小時。這樣的會開了四五十次,持續了半年時間。

1.2 小米往哪里去?

小米創辦的初心就是用互聯網技術和方法做製造。經過這半年的覆盤,我們堅定了下個階段的發展道路:持續投入底層核心技術,從互聯網公司走向「硬核科技公司」。並計劃在未來5年里,在覈心技術的研發上,投入 1000 億元。

要知道,2019 年我們全年研發投入僅 75 億,「五年千億」,對我們來説是一個巨大的數字。

從這一刻起,小米的基因開始重塑,「技術為本」成為我們永不更改的鐵律,「重新創業」的熱情被完全點燃了。

1.3 重塑團隊

隨后五年,我們用創業的決心引進了大量人才,並重塑了核心管理團隊。這個巨大改變,從我們高管團隊的名單中就可以看出:

2025雷軍年度演講中,雷軍提及玄戒O1回片

首先,聯合創始人中還有兩位,林斌和劉德,與我繼續打拼。

我們積極引進外部頂尖人才,包括盧偉冰、曾學忠、王曉雁、林世偉、劉偉等一批高管。他們當中,有的直接空降高管,有的作為中層引進,一步一步成長為高管。這些引進的高管為小米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同時,我們高度重視內部培養,提拔了朱丹、屈恆、許斐、張劍慧等一批年輕高管。他們都是小米最早期員工,歷經十多年磨礪,逐步成長為新一代領軍人物,進入了核心管理層。

比如,工號 54 的朱丹,是小米最早期的工程師之一。如今的芯片業務就是由他負責組建的,玄戒O1 也是他帶隊攻克獲得了成功。

02 芯片之旅

説到玄戒O1,很多朋友感到非常意外:小米怎麼「突然」做出了這麼厲害的芯片?芯片發佈前,我們從未對外透露過,在內部也鮮有人知。接下來,我們説説芯片業務的來龍去脈。

2.1 松果電子

小米一直有一個「芯片夢」。

十一年前,2014 年 9 月,剛剛創業四年多的小米,全資成立了松果電子,毅然開始自研手機芯片。

經過三年努力,2017 年,「小米澎湃S1」 正式發佈,搭載在一款中端機上,當年就賣了 60 萬台。這個開局看上去非常不錯,但我心里清楚,松果之路其實走不下去了。

2018 年,我們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停掉了手機 SoC 芯片的研發,隊伍縮編,繼續做一些小芯片,算是保留了一點火種。

五年前那次覆盤,聊到芯片話題,大家都心有余悸。要解開心結,就必須搞清楚松果到底輸在哪里。我們花了很長時間研討。

首先,切入點選錯了。一個反直覺的關鍵結論:自研手機SoC,做中低端,完全沒機會;只有做最高端,纔有一線生機。這里面的原因很複雜,我就不展開講了。當年蘋果、華為也是這樣突破的。

另外,自研芯片還需要手機團隊的全力支持。大家想想看,手機團隊為什麼放着成熟的芯片不用,卻要承擔巨大的風險呢?如果沒有完全一致的目標,和榮辱與共的決心,這事肯定干不成。而當時的松果,在管理上相對獨立,跟手機團隊的協同非常困難。我經常親自協調,但依然很難解決。

這樣,松果的失敗,就成了必然。

2.2 艱難的決策

但芯片,我們始終是繞不過去的。全球頂尖的科技巨頭,最終幾乎都成了芯片巨頭。

我內心非常清楚,芯片是小米成功的必由之路。但如今造芯的複雜度,已經遠超十年前。比如,自研手機 SoC,至少要花十年時間、至少投入五百億。花這麼多錢和這麼多時間,就一定能成功嗎?假如不成,我們怎麼辦?整個討論過程持續了半年多,大家心里沒底,一直下不了決心。

后來,我鼓勵大家,「芯片,我們不干肯定輸;不試試,怎麼就知道我們小米就干不成呢?」

最后,2021 年初,新一輪的芯片之旅,重新開始了。

松果失敗的陰影,依然籠罩在很多人心中。我們見到每位合作伙伴,都需要拼命解釋,對方纔能理解。費盡了周折,我們才終於重新組建了團隊。

2.3 絕不動搖

項目進入第二年,我們遇到了更大的困難。當時,小米業務受國際經濟形勢和地緣政治的影響,業務出現大幅滑坡,營收驟降 15%,這是小米史上第一次。

而此時,我們壓力巨大,我們正同時供着「兩個孩子上大學」——造車、芯片,每個都是五六百億投入的大項目,這個壓力令人窒息。

「繼續干芯片,會不會把公司拖垮?」團隊里逐漸出現了一些質疑的聲音,內部士氣有些動搖。

2022 年 5 月,我組織高管會認真討論,現場氣氛非常凝重,大家心里都清楚:如果這次放棄,小米將永遠與芯片無緣了,市場也不會再給我們機會。最后,有位高管坦言:這筆賬,從商業角度看,此時此刻根本算不清,只能靠創始人來判斷了。我沒有絲毫迟疑,當即問大家:假如現在放棄,十年后,我們會為公司賬上多出幾百億而慶幸,還是為小米這家公司永遠失去芯片業務而后悔?

我明確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我支持干。這筆投入絕對是值得的,退一萬步,哪怕最后沒有成功,也將為我們培養出一支強大的芯片研發隊伍,徹底改變小米這家公司的質地。

經過充分的討論,大家堅定了信心。

項目進入第三年,2023 年 5 月,中國芯片行業突發了一場地震,一家同行沒有任何預兆,三千多人的芯片團隊就解散了。我的手機瞬間被電話和信息擠爆,很多人來問,「小米芯片部門會不會關閉?」

當時,我也有點懵,不知道發生了什麼。我們深知干大芯片非常難,確實是九死一生。但我們已經輸過一次,這次,咬牙也要堅持!

爲了穩定軍心,我馬上安排了芯片團隊全員會。那時謠言滿天飛,會議通知剛發出,同事們嚇了一跳,以為我們也要解散了。我們芯片負責人朱丹,在會上傳達了公司的決定后,大家長舒一口氣,下定決心,一定要把芯片干成!

2.4 回片成功

2024 年初,芯片按計劃投片了。我們的芯片採用了最先進 3nm 工藝製程,僅投片費就超過了兩千萬美元。

去年 5 月 22 號,第一批芯片回來了。大家非常激動,集體到機場去迎接。這麼珍貴的芯片,大家就裝在一個五毛錢紙袋里,拎回了實驗室。

那天,我正在外地出差,每過幾分鍾就看一下羣里的信息,焦急等待測試的結果。假如不成功,不僅僅這兩千多萬美元投片費就打水漂了,整個項目都會推迟六個月。

當晚9點,系統終於點亮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在外地接到了朱丹用玄戒O1 打來的電話。

這意味着,所有模塊都調通了,那一刻,百感交集……這些複雜的 3nm 旗艦芯片,一次投片就成功了,真心了不起。我們工程師確實非常牛!

2.5 玄戒發佈

一年后,今年 5 月 22 日,玄戒O1 和搭載這顆芯片的手機平板正式發佈了。

玄戒的路纔剛剛開始,談成功還為時過早,但我們肯定會繼續堅持下去。回顧玄戒O1項目,失敗本身不可怕,正視自己內心的恐懼,纔是關鍵。對我們來説,難的不僅僅是技術,更難的是,經歷松果慘敗后,如何克服內心的恐懼,如何鼓起勇氣重新開始干。

最后分享一個細節。項目啟動時,我建議繼續叫松果,本想着,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來。但大家堅決不同意。后來,我們取了一個新的名字——「玄戒」,代表了一個莊重的承諾:小米造芯,這一次,我們是認真的。

過去五年,無論是對小米,還是對我個人,都是一場徹底的蜕變!我們,從一家互聯網公司,堅定地邁向了智能製造的新戰場;我們,從手機和消費電子出發,開創「人車家全生態」的嶄新局面;這一路的改變,遠不止於造車、芯片和高端化,重要的是,我們用五年腳踏實地的努力,重塑了小米的骨骼與靈魂。

5 年來,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從迷茫到蜕變,有時隔着萬水千山,有時只隔了一層窗户紙。只要持續努力、不斷成長,每個人、每個團隊,都有機會「逆天改命」。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