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霍尼韋爾余鋒:「雙碳」五周年,外資應緊抓中國綠色轉型機遇

2025-09-26 15:35

轉自:中國經營網

中經記者 索寒雪 北京報道

在「雙碳」目標提出五周年之際,霍尼韋爾中國總裁余鋒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專訪,深度解讀中國減碳進程與外資企業機遇。

余鋒指出,過去五年間,中國已成為全球能耗強度下降最快的國家之一。作為深耕中國90年的跨國企業,霍尼韋爾方面認為,中國市場規模、創新活力與政策支持為外資提供了廣闊空間,公司將持續推進本地創新,助力中國高質量發展,共繪綠色轉型新圖景。

《中國經營報》:2020年9月中國提出「雙碳」目標,今年正值五周年。霍尼韋爾如何評價過去五年中國在減碳領域的進展?

余鋒:五年來,中國逐步完善碳減排政策體系,穩步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並大力推進城鄉建設綠色發展。「雙碳」目標已經成為中國產業革命的澎湃動力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持續推動製造業高端化、能源綠色化、城市可持續化。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穩步推進。中國積極塑造經濟發展新動能和新優勢,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根據國家發改委7月發佈的數據,2024年全國能耗強度同比下降3.8%,「十四五」前四年累計下降11.6%。這也印證了中國是全球能耗強度下降最快的國家之一。

能源轉型成效顯著。煤炭消費比重由2020年的56.8%降至2024年的53.2%,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由15.9%升至19.8%。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全球最大、發展速度全球最快。

城鄉建設綠色水平持續提升。2024年,全國新建綠色建築面積占城鎮新建建築面積的比例超過97%,累計建成節能建築面積占城鎮既有建築面積比例超過66%。

「雙碳」目標不僅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清晰方向和強大動力,也為航空、建築、製造業等行業的綠色轉型創造了廣闊空間。對於專注可持續發展的霍尼韋爾而言,這意味着更大的市場機遇與創新空間。

《中國經營報》:你如何看待中國在能源與低碳轉型中為外資帶來的機遇?又如何評價中國的投資環境?

余鋒:中國市場的規模、韌性和創新活力,為跨國企業提供了堅實依託。中國在科技創新、數字經濟和低碳發展等領域展現出強大活力,也為企業帶來廣闊機遇。霍尼韋爾對在華持續成長充滿信心。

2025年是霍尼韋爾進入中國的第90個年頭。中國不僅因龐大的市場規模而顯得十分重要,更是全球科技創新和綠色發展的關鍵引擎。

公司在華長期發展得益於廣闊的市場空間、良好的創新環境和政府的有力支持。我們期待政策進一步優化外商投資環境,特別是在知識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和税收優惠等方面給予更多支持。同時,我們也希望在可持續航空燃料、儲能、氫能等新興技術領域出臺更多政策措施。

中國在半導體、造船、新能源、儲能、生命科學和基礎設施等行業的增長潛力巨大。霍尼韋爾將繼續開發滿足中國客户需求的產品與技術,善用全球經驗與本地創新,與中國合作伙伴共同推動產業升級,助力相關行業實現低碳、高效、安全、健康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經營報》:你此前提到過邀請霍尼韋爾全球採購高管來華考察,目前進展如何?

余鋒:自2018年起,霍尼韋爾就在中國舉辦供應商大會。早期主要面向本土供應商及採購團隊,重點探討供應鏈協同,鼓勵具備多業務能力的供應商服務多個板塊,並取得良好成效。

近兩年,我們特別邀請了幾大業務集團的全球採購負責人來華參會。一方面為中國供應商提供與全球採購決策層直接對接的機會;另一方面讓全球高管親身感受中國供應鏈的實力與企業家精神,從而推動全球採購體系多元化與協同優化。

這一舉措成效顯著。如今,全球業務線在篩選供應商時,都會優先考慮中國企業。採購決策最終取決於交貨能力、成本控制、產品質量和響應速度等硬指標,而中國供應鏈在這些方面優勢突出。

《中國經營報》:在人才培養方面,霍尼韋爾在中國是否有系統化舉措?

余鋒:目前霍尼韋爾中國的大部分高管都是本土人才,中層管理層更是全部由中國人擔任。這是我們長期體系化培養與員工努力的成果。

公司在全球範圍內均設有多層級培訓體系,還專門開設了女性領導力課程,涵蓋管理與專業技能等多個維度。霍尼韋爾中國培訓中心甚至單獨設置整層樓作為培訓空間,用於強化人才建設。

一些數據更能説明成果。自2022年起,我們參與「中國傑出僱主」認證:2023年首度入選,2024年躋身20強,今年排名進一步提升。這不僅證明了員工關懷的成效,也體現了第三方對霍尼韋爾的認可。

此外,我們還為銷售團隊和代理商開發了新課程,邀請100多家代理商負責人蔘加培訓,內容貼近業務需求,公司管理層也親自授課,目的就是與團隊和合作夥伴共同成長。

(編輯:郝成 審覈:吳可仲 校對:顏京寧)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