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AI催化與微反應技術,實現生物基高性能材料量產,「象生科技」完成兩輪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 | 36氪首發

2025-09-26 11:42

文 | 張冰冰

編輯 | 阿至

36氪獲悉,「象生科技」近期宣佈連續完成兩輪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由產業方CVC美麗境界資本、毅達資本、納川資本聯合領投,英諾天使基金、蘇州市科創投、蘇州天使母基金、蘇高新科創天使基金等機構跟投,資金將用於AI催化技術平臺建設、產品研發、產線拓展及智能工廠建設。

「象生科技」成立於2024年1月,是依託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南京工業大學全國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平臺的產業化企業,專注於生物基及高性能材料微流智能製造。「象生科技」團隊成員來自布朗大學、劍橋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海內外高校,創始人於超2020年作為江蘇特聘教授回國,投入到AI納米催化和多相流微反應器的工程化研究與落地。

基於自研的多相流微反應器平臺,「象生科技」通過研發生物酶及納米催化劑,實現生物基呋喃材料FDCA、PEF產品量產,併爲多家產業客户提供微流工藝開發及量產(CRDMO)服務,目前產品及技術服務已在功能聚酯薄膜及纖維、納米塗料、有機光電等領域落地,與多家五百強企業供應鏈達成產品合作意向。

一、AI納米催化+多相微流矩陣反應,實現生物基FDCA高效製備與降本

説起塑料材料,大眾較為熟知的是PET聚酯,「象生科技」關注的則是PEF聚酯。兩者相比,核心區別就在於原料「T」和「F」。PET的「T」代表PTA(對苯二甲酸),是石油基材料;PEF中的「F」指的是FDCA(2,5-呋喃二甲酸),是生物基材料。

生物基材料FDCA可以從玉米、秸稈、木屑等生物質原料中提取,在工業堆肥條件下完成降解,這意味着更簡單的回收降解門檻以及更低的碳足跡,同時在阻隔性、機械強度、耐温性能等方面也表現出了獨特的優勢。

「FDCA作為單體進行聚合后,氧氣阻隔性、二氧化碳阻隔性都是現有材料的4-10倍,拉伸性能也比現有石化材料更好。」「象生科技」創始人於超舉例,如果用FDCA聚合材料來做牛奶無菌包裝,能把原來的牛奶的保質期延長一倍以上,還可以用來裝啤酒等含氣液體,運輸及存儲過程中不漏氣不變質。

除此之外,FDCA的潛力還在於其「平臺化合物」的特性,美國能源部曾把FDCA確定為12種最具潛力的生物基平臺化合物之一,這意味着以FDCA為基礎,可以衍生出聚酰胺、環氧樹脂、增塑劑等多種高性能生物基材料,形成一個龐大的生物基產品家族。

「象生科技」產品系列

儘管潛力被看好,但FDCA的應用還面臨成本、加工、規模化和市場接受度等考驗。於超回憶,在創業初始階段,團隊花了一年多時間調研市場,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市場怎麼纔會接受FDCA材料?「成本太高」「如何加工」是最集中的回答。

「我們就反過來設想,是不是成本降低了你們就能用?得到的回答是,成本降低了也還要考慮適配場景。」於超和團隊梳理發現,高阻隔包裝是適配性更強的場景,「高阻隔包裝本身有綠色工藝的要求,其中內塗層材料最明顯的功能性需求在於它的阻隔性、粘結性、單一材質易回收。現有材料的阻隔性能經常達不到要求,需要加多種複合材料做厚一些。但FDCA材料阻隔性好,可以做得更薄,易於加工,實現功能替代。」

倒果為因,「象生科技」一開始瞄準高阻隔包裝場景,並通過自研的多相微流矩陣反應平臺降低生產成本。

「象生科技」多相微流矩陣反應平臺是專為複雜化學反應設計的高度集成化系統,包含兩大核心模塊:

其一是AI納米催化劑模塊,通過微流控高通量實驗+模擬挖掘「活性位點結構-反應能壘」的關聯規律,結合反應體系的特定參數構建「催化劑結構-性能」預測模型,構建起AI催化材料設計平臺及實驗數據庫,通過在微米甚至納米尺度上精確控制反應條件,提升催化劑的活性和選擇性,降低成本和材料浪費。

「象生科技」催化劑產品

其二是流體模擬計算與結構設計模塊,通過流體模擬的手段,對不同的反應類型從傳熱和傳質角度進行評估和結構優化,提升混合效率並減少壓力損失。最終實現FDCA的一步法制備,提升收率、產率和工藝穩定性,並降低生產和三廢處理成本。

目前,「象生科技」已落地百噸級產線,明年將向千噸級柔性化微流製造產線升級。

二、模塊化設計+數據驅動,提供高性能材料一站式技術方案

不同於材料性能需求倒逼生產工藝創新,「象生科技」研發FDCA是一個「先有雞、后有蛋」的過程。

「我們先把多相流微反應器搭建出來,這時候需要一個新材料來體現平臺的優勢,所以當時我們做了很多篩選,目標瞄準的是契合國家戰略、符合全社會公認有未來潛力的新材料,最終選擇了FDCA。」於超介紹,傳統間歇反應釜受制於放大效應不可控、靈活性與產品範圍受限及生產切換麻煩等因素,適應性相對有限,多相微流矩陣反應平臺可以像搭積木一樣靈活組合,在反應體系篩選範圍上也更具廣度,而其中最核心的突破點是「可複製、可擴展」。

於超進一步解釋,在商業實踐中,數字化轉型、快速響應、敏捷組織、透明化策略與破壞式創新正逐步重塑精細化工與CDMO行業的競爭格局,而微反應器技術及其背后的流動化學理論則為這種變革提供了底層支撐。「象生科技」將商業運營中的數據驅動決策與流動化學中的參數連鎖響應相結合,提出多米諾流化學推進模型(DFCM),通過「觸發-傳遞-放大」的連鎖機制,將狀態判斷、相互作用、矩陣優化與工藝控制串聯為一套自驅動的反應優化系統,從而實現從克級實驗到千噸級生產的無縫放大。

「象生科技」流體仿真計算模型

這一模型體現了工藝層面的創新,也代表了一種可複製、可擴展的智能化反應解決方案,提供了從研發到大規模製造的高效、可靠路徑。「實驗室階段使用玻璃容器進行反應雖簡單可行,但規模放大過程中流型變化、氣泡動力學等複雜因素往往導致失控風險。因此在初始設計時就需要將多相流反應中的物理與化學行為,如氣泡生成、尺寸分佈及其效應,納入系統考量,從而在后期放大中避免故障、提升成功率。」於超總結道。

歸根結底,「象生科技」多相微流矩陣反應平臺始終關注的三個核心點是:效率的躍遷、成本的重構、風險的可控。

基於平臺型能力,「象生科技」推行「1+N」產品戰略的商業模式。「1」是聚焦在生物基新材料,作為創新中長期業務,主要圍繞功能聚酯薄膜、納米塗料、高阻隔包裝、高端功能纖維四大領域,實施「出海」戰略,主要瞄準海外終端品牌方客户開展合作,已完成部分客户量產線的穩定性測試;「N」是基於AI納米催化與多相流微反應技術平臺,在電子化學品、有機光電材料等高性能材料領域,提供涵蓋催化劑和反應器工藝包設計理念的CRDMO一站式技術方案,主攻進口替代的高利潤產品業務。

「象生科技」2025年在手及意向訂單達千萬元級別,兩大戰略產品線營收貢獻約各佔50%,預計未來3-4年實現40%-50%的盈利增長。

下一步,「象生科技」希望繼續擴建千噸級新材料柔性智能微工廠作為產線示範,並加速多款高性能材料量產。

36氪未來產業

「36氪未來產業」持續關注城市發展、產業轉型和創新創業項目落地。尋求報道可郵箱聯繫wangfengzhi@36kr.com或掃碼聯繫作者。

此外,今年36氪正式推出《36氪企業投資指南內參》,依託在經濟圈產業羣、區域重點推進規劃與招商領域的深厚積累,36氪通過提供深入詳細、更為及時、獨家專有的全面信息服務,為政府部門提供高效、精準的產業項目內參;助力項目方匹配產業資金、鏈接關鍵人脈、快速融入新的產業生態。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36氪未來產業」,作者:張冰冰,阿至,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