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6 09:29
最近,我們在《一起嘮科》直播中跟大家回顧了機器人板塊的走勢,重點回應了投資者的幾個關注點:
1)機器人本輪行情為什麼這麼強勢?2)當前機器人板塊業績和估值是不是匹配?還能參與嗎?3)四季度重點關注哪些事件?
一、機器人本輪行情為什麼這麼強勢?
機器人ETF(562500.SH)$機器人ETF(562500)近一年漲幅接近翻番,讓人意外之余,也感受到市場對行業前景的認可。
我們可以從三個維度來看:首先是技術突破周期,特斯拉純視覺方案、天太機器人關節模組等技術創新不斷涌現;其次是政策驅動周期,"十四五"規劃的各項指標正在逐步落地;最后是商業驗證周期,從Q1數據看,機器人測試設備出貨量同比增長120%,這説明下游需求在快速提升。
分化核心原因:市場從「炒概念」轉向「看業績」,有訂單、有產能、有技術壁壘的企業(如綠的諧波、埃斯頓)持續受追捧,而純概念標的(缺乏實際業務支撐)可能在資金退潮后面臨回調壓力。
近期板塊熱度源於技術、訂單、政策、資本的四重共振:
-行業龍頭技術突破:特斯拉第三代Optimus實現靈巧手精細操作(擰螺絲、抓雞蛋),硬件成本下降30%,馬斯克將百萬台產能目標納入薪酬考覈,2026年量產預期明確,打開行業成長天花板。
-國內商業化「從0到1」:優必選獲2.5億元人形機器人採購合同,累計訂單近4億元;智元機器人中標3100萬元訂單,靈犀X2實現30+關節協同控制,企業從技術研發轉向訂單落地,驗證商業化可行性。
-政策與資本加持:國家標準委推動15項人形機器人國標研製,製造業機器人密度達470台/萬人(超全球平均);資本端,FigureAI估值達390億美元,自變量機器人獲阿里雲10億元投資,具身智能大模型研發提速。
-業績兑現預期:2025年上半年板塊營收5431.85億元(+10.94%),淨利456.6億元(+20.58%),減速器、電機等核心環節淨利率提升0.68個百分點,盈利韌性凸顯。
二、當前的估值和業績是否匹配,會不會存在買入就高位站崗的風險呢?
企業估值需要結合成長預期來看。
雖然部分龍頭企業動態市盈率較高,但考慮到行業年均20%以上的增速,以及2025到2029年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可能增長16倍的潛力,當前板塊估值仍有合理性。再看核心標的(綠的諧波、埃斯頓)業績增速(50%-70%)高於估值漲幅(30%-40%),因此整體估值並沒有明顯的高估風險。(注:上述個股爲機器人ETF持倉股,不作為個股推薦)
更重要的是,我們通過ETF進行分散投資,可以降低個股估值波動的風險。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説,這是平衡收益與風險的理想方式。
機器人ETF(562500.SH)作為機器人賽道全市場規模最大的ETF,規模超200億元,具備「分散風險、覆蓋全面、操作靈活」三大優勢:
1)覆蓋全產業鏈,分散個股風險
跟蹤中證機器人指數,避免單一標的黑天鵝風險。前十大重倉股均為細分領域龍頭,相較於同類指數,成份股業績穩定性更強。
2)被動指數產品,持倉透明、交易成本低
作為被動跟蹤指數的產品,持倉透明、沒有風格漂移的風險;同時管理費率僅0.5%/年,託管費(託管銀行收取)0.1%/年,總費率僅0.6%/年,遠低於主動基金(平均1.5%/年)。
3)場外聯接基金,適合長期定投
華夏中證機器人ETF聯接A類(018344)、C類(018345)為場外投資者提供趁手工具,C類免申購費,持有7天免贖回費,適合每月定投(板塊波動率28%,定投可平滑波動)。
4)流動性充足,規模效應顯著
200億級規模形成「流動性-規模」正循環:規模越大,申贖對淨值衝擊越小,跟蹤誤差越低(2025年跟蹤誤差0.23%,優於同類ETF平均0.35%)。
三、Q4機器人板塊還有哪些熱點事件值得關注?
隨着10月廣州具身智能機器人大會的臨近,機器人產業將進入四季度關鍵驗證期。對於投資者而言,10月之后的行業動態不僅關係到全年業績收官,更將影響未來3-5年的產業格局。
結合政策導向、技術突破節奏和市場需求變化,以下幾類核心事件值得重點跟蹤。
1)政策落地窗口期:從規劃到執行的關鍵銜接
政策層面,11月將迎來《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的中期評估節點。根據工信部2023年發佈的這份綱領性文件,2025年要實現"核心部組件安全有效供給"和"整機產品批量生產"的硬性目標。
此次評估可能涉及三個關鍵看點:一是核心零部件國產化率的達標情況,特別是諧波減速器、伺服電機等"卡脖子"環節的突破進展;二是產業集聚區的建設成果,重點關注長三角、珠三角機器人產業集羣的產值數據;三是治理機制的完善程度,包括倫理規範、安全標準等軟環境建設。
行業標準制定將進入衝刺階段。全國機器人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已將"人形機器人通用安全要求"等12項標準納入2025年制定計劃,預計11月完成徵求意見稿。這些標準將直接影響企業的技術路線選擇,特別是在傳感器精度、運動控制安全閾值等關鍵參數上的規定,可能引發相關細分領域的估值重構。
2)技術突破密集期:國際巨頭與本土企業的雙重演繹
特斯拉Optimus3的量產進程將成為全球焦點。按照特斯拉官方時間表,12月將正式啟動Optimus3的量產爬坡,2026年產能目標5萬台。此次量產的技術看點在於純視覺方案的工程化落地效果——通過員工佩戴攝像頭頭盔採集的海量環境數據,其AI訓練效率較傳統方式提升3倍以上。投資者需要重點關注兩個指標:一是實際產能爬坡速度是否達到計劃的每周200台;二是單位制造成本能否降至2.5萬美元以下,這一價格臨界點將決定人形機器人商業化的可行性。
國內頭部企業的技術迭代同樣值得期待。優必選在9月推出的"天工行者"科研教育機器人,將在11月進入首批高校教學場景。這款定價30萬元以下的開源平臺,其實際使用反饋(如運動控制精度、二次開發便利性)將直接影響教育科研市場的採購節奏。更關鍵的是,優必選計劃在2026年初發布的下一代產品,將首次集成量子計算模塊,若12月流出相關技術參數,可能提前點燃市場對AI算力升級的想象空間。
核心零部件的技術突破可能超預期。天太機器人在萬台訂單履約過程中,其自研關節模組的成本控制能力將接受實戰檢驗。根據公開數據,該模組耐彎折次數超50萬次,成本較行業平均低60%。11月的階段性交付數據不僅驗證商業化能力,更將為整個行業的成本下降曲線提供參照系。同時,雙環傳動、中大力德等企業的諧波減速器量產良率提升情況,也將在三季報后的投資者交流中逐步披露。
3)市場驗證關鍵期:從訂單到業績的傳導鏈條
三季度財報季將揭示行業真實景氣度。10月底至11月中旬,機器人產業鏈上市公司將集中披露三季報。
我們關注財報中三個數據:一是核心零部件企業的毛利率變化,反映國產化替代過程中的定價權演變;二是服務機器人企業的營收增速,驗證餐飲、醫療等場景的滲透率提升;三是研發費用率的變動趨勢,觀察企業在技術投入上的持續性。比如從已披露的中報數據看,行業整體營收同比微降0.07%,但研發投入強度維持在10%以上,這種"逆周期研發"現象值得關注。
$機器人ETF(562500)$綠的諧波(688017)$匯川技術(300124)$中大力德(002896) $TSLA(TSLA)
《產業識金》持續更新@華夏ET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