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當百濟、信達、科倫博泰坐到一起,中國創新葯的未來如何書寫?

2025-09-25 21:40

過去十年,中國創新葯產業完成了一場「質的飛躍」。從最初依靠仿製藥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到如今不斷產出擁有全球競爭力的原創分子,中國醫藥企業已經從「追趕者」走到「並跑者」的位置。2020年以后,中國創新葯的全球化步伐顯著加快:已有十余款中國原研藥物在美國或歐洲獲批,超過百余個產品進入國際多中心臨牀。

這背后,是政策、資本與人才三股力量的疊加:

在政策層面,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醫保目錄談判、集採與創新導向的組合拳,讓企業在「合規」和「激勵」之間找到平衡。

在資本層面,一級市場的高額首付款、里程碑交易讓Biotech得以承接長周期研發投入,中國也逐漸成為全球交易額最高的創新葯市場之一。

而海歸科學家帶來前沿思路,提供了人才層面的智力支撐,本土臨牀資源加速轉化,讓「實驗室發現—臨牀驗證—產業轉化」鏈路的效率不斷提升。

然而,當國內市場逐漸形成規模效應,新的問題開始浮出水面:中國創新葯能否真正走出國門?未來十年,能否在全球競爭中站穩腳跟?這是整個行業面臨的共同課題。

這樣的背景下,2025中國醫藥創新100峰會即將於10月30日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拉開帷幕。本屆大會由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與E藥經理人聯合主辦,匯聚政產學研投多方領袖,百濟神州、信達生物、科倫博泰等千億市值企業代表出席並共同探討「中國創新葯的下一個十年」。

全球格局重構:中國創新的角色躍遷

回顧全球醫藥創新史,早期「重磅藥王」幾乎都出自跨國藥企(MNC)。輝瑞的立普妥、羅氏的赫賽汀、BMS的O藥,這些產品不僅改變了疾病治療格局,也奠定了跨國藥企在全球市場上的主導地位。

但過去十年間,製藥行業的創新邏輯發生了根本性轉變,不再是「大公司內部研發→研發成功→全球商業化」的單一線條,而是演變為一個由Biotech、跨學科技術、區域集羣共同驅動的複雜生態。

傳統MNC的研發效率在上世紀末進入瓶頸期:研發成本不斷攀升,新葯產出卻逐年下降。與此同時,大量由科學家創業建立的Biotech公司開始崛起。這些企業體量小、機制靈活,敢於在前沿靶點、全新機制和高風險領域投入,成為真正的「源頭創新者」。

而新一代技術的湧入正在改變藥物研發的方式。最為顯著的技術演進便是AI與大數據:AI在分子篩選、蛋白質結構預測、臨牀試驗設計中被廣泛應用。DeepMind 的 AlphaFold 在蛋白質結構預測上的突破,使新葯靶點發現進入「加速時代」。

在這個變化過程中,中國從「邊緣市場」迅速進入全球視野。以ADC為例,2015年全球僅有少數在研項目,而截至2025年,中國在研ADC管線數量已躍居全球第二,多款國產ADC進入國際臨牀Ⅲ期試驗。雙抗、CGT、小核酸等領域,中國的臨牀推進速度同樣加快。

跨國藥企的戰略選擇也印證了這一點:BD交易:輝瑞與三生製藥12.5億美元的雙抗授權,刷新了本土項目的預付款紀錄;諾華、阿斯利康、禮來等多家MNC頻繁投資中國Biotech,形成研發共振。

可以説,中國創新已從「全球補充」變為「全球必選」。

雙重挑戰:從出海到轉化的「最后一公里」

但如果仔細審視這些出海案例,會發現大多數仍停留在「單品授權」的層面——企業依靠一款明星產品與MNC達成合作,將研發成果推向海外,卻難以支撐整個公司的系統性國際化。

真正實現「整體出海」,意味着企業需要具備全鏈條能力,而這恰恰是目前的短板。

首先,監管門檻極高。

歐美的審批標準遠比國內更嚴苛。以CMC(化學、製造與控制)為例,FDA要求的生產工藝一致性、數據完整性和跨批次穩定性檢測,遠超多數國內企業的經驗。臨牀設計上,國際多中心試驗往往需要數十個站點、數百甚至上千名患者參與,對統計學、樣本量、終點設計的要求十分嚴格。此外,真實世界證據(RWE)的應用在歐美早已常態化,而在中國仍處起步階段。這些標準差異,意味着很多國內項目即便在中國臨牀表現亮眼,一旦進入國際註冊通道,仍可能遭遇延迟甚至被退回補充。

其次,市場準入難度大。

藥品獲批並不等於真正進入市場。歐美醫保體系和支付模式差異顯著,定價與報銷政策往往決定了藥物的可及性。即使是全球暢銷的抗腫瘤藥,如果無法獲得醫保或商業保險覆蓋,也難以形成規模化銷量。與此同時,渠道建設也是一大障礙。跨國藥企在醫生教育、學術推廣、醫院准入等方面擁有多年積累,而中國企業初入海外市場,往往缺乏既有網絡和本地團隊支撐,推廣與服務能力有限。

最后,競爭壓力不容忽視。

在國內,很多創新葯可以憑藉「定價更優」或「先發優勢」迅速打開市場;但在國際市場,幾乎每一個熱門靶點都已被BMS、羅氏、默沙東等老牌巨頭牢牢佔據。它們不僅擁有龐大的產品矩陣和強大的品牌效應,還能通過學術、渠道、市場聯動進行防禦。對中國企業來説,即便產品本身並不遜色,要想在這樣的環境下脫穎而出,需要的不只是單個分子的突破,而是企業綜合實力的全面較量。

由此可見,中國創新葯的出海挑戰,並非「有沒有好產品」,而是能否構建起一整套與國際接軌的能力體系:從研發質量到臨牀執行,從合規管理到市場準入,再到品牌與渠道的全球運營。只有當這種體系逐漸成熟,中國企業纔可能從「單點出海」走向「整體出海」。

如果説「出海」是面向全球市場的外部考驗,那麼「轉化」就是立足本土的內部難題。中國創新葯的科研成果數量龐大,每年都有大量新靶點、新分子被發現,但真正能夠成功走完臨牀開發、實現產業化的比例仍然偏低。中間最關鍵的一道坎,就是所謂的 「死亡之谷」 ——從實驗室成果到臨牀和產業落地的斷層。

轉化挑戰不僅是單一環節的問題,而是「科學—技術—資本—臨牀—產業化」 整個鏈條的系統性難題。只有當科研成果能夠順暢跨越「死亡之谷」,形成可持續的創新流水線,中國創新葯纔可能真正實現「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良性循環。

這些也決定了中國創新能否真正形成「可複製」的全球化模式。

正是在這樣的行業語境下,2025中國醫藥創新100峰會 將於10月30日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行。

與其説這是一場會議,不如説是一個「行業共識場」。它將政產學研投多方拉到同一張桌上,集中探討:未來十年,中國創新葯如何在全球競爭中立於潮頭?

2025

中國醫藥創新100峰會

議程

開幕式

主持人:譚 勇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副會長,E藥經理人系列媒體出品人

9:00

09:15

致辭

09:15

09:40

【主題演講】創新升級:中國醫藥原創發展與轉化

09:40

10:05

【主題演講】全球生物醫藥創新發展趨勢與中國機會吳 淳  BCG中國區執行合夥人、董事總經理、全球資深合夥人

10:05

10:30

【主題演講】中國醫藥創新前沿技術突破與全球突圍

徐  霆   康寧傑瑞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10:30

10:45

茶歇

10:45

11:10

【主題演講】新十年,中國Biotech全球發展

錢  鐳   信達生物首席研發官

11:10

11:30

【主題演講】待定

11:30

12:20

【圓桌對話】未來十年,從產品授權出海到企業整體出海之路如何走?

對話嘉賓:

單國洪    百濟神州大中華區、中亞和南亞區域總經理

JennyYang諾和諾德亞太區外部創新和對外合作負責人

朱春霞   南京正大天晴製藥副總裁

12:20

13:30

午餐

13:30

13:55

【主題演講】生物醫藥監管政策促進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

唐民皓 上海市食品藥品安全研究會,原上海食藥監管理副局長

13:55

14:20

【主題演講】ADC 藥物研發中的挑戰及技術解決

朱忠遠 映恩生物創始人、總經理

14:20

14:45

【主題演講】重塑ADC全球開發新範式,科倫博泰與MNC創新協同

金小平 科倫博泰副總經理兼首席醫學官

14:45

15:10

【主題演講】雙抗藥物創新從研發到商業化生產技術難點打通

康小強  維立志博創始人、董事長、CEO

15:10

15:25

茶歇

15:25

15:50

【主題演講】生物製藥企業精益生產和數字化轉型

15:50

16:40

【圓桌討論】生物醫藥發展:轉化、研發落地、商業化生產等全鏈條升級之路

主持人:

柯  櫻  上海生物醫藥前沿產業創新中心董事、副總經理

對話嘉賓:

李  斌  上海市免疫學研究所科研副所長

錢  鋒  清華大學藥學院院長

袁  寧  三生製藥副總裁

閻水忠  再鼎醫藥全球研發運營

一審| 黃佳

二審| 李芳晨

三審| 李靜芝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