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5 22:05
9月23日,位於「中國快遞之鄉」桐廬的新石器無人車生產基地內,第1萬台無人物流車緩緩駛下生產線。
企業創始人兼CEO余恩源在接受採訪時,現場爆料實時銷售數據:「我們現在的銷量是每月2000多臺,相當於過去兩年的量。不算海外,預計明年的市場需求將達到4-5萬台,相當於過去10年總銷量的4-5倍。」
這組數據並非個例,而是中國無人物流車行業整體爆發的縮影——2025年上半年全行業交付量已達1.2萬台,超過2024年全年近一倍,德賽西威、佑駕創新等跨界玩家密集入局,賽道迎來「鋼鐵洪流」式增長。
新人扎堆入場,老兵訂單暴增
「現在每周都能接到新入局者的諮詢電話,連傳統車企都來問供應鏈方案。」余恩源的感受得到行業數據印證:2025年初,以Robotaxi業務起家的文遠知行WeRide,針對城市高頻物流場景,推出了全新的無人物流車Robovan W5;2025年7月,京東推出自研VAN無人輕卡,加入無人物流車賽道;2025年9月,德賽西威推出「川行致遠」品牌,發佈車規級無人配送車;同期,智駕領域頭部企業佑駕創新緊隨其后推出「小竹無人車」,實現「發佈即交付」。
據觀察者網不完全統計,僅2025年三季度就有至少6家上市公司跨界切入或發佈新品擴大布局無人物流車,訂單量較去年同期增長10倍以上。
需要指出的是,新玩家的湧入並未分流頭部企業的增長紅利,反而隨着蛋糕的迅速做大,收穫訂單呈現指數級增長。
「新石器去年全年銷售才一千多臺,2025年初一個月就達到去年一年的量;到今天,我們一個月的銷量超過過去兩年。」余恩源在採訪中透露,生產基地已啟動三班倒模式,仍在緊急擴充產能,比如新增的桐廬產線,每月產能就能超過1萬台。
這種爆發式增長並非孤例。九識智能截至2025年8月已實現累計交付超7000台,年內目標直指萬台級,並已在淮安、自貢等地擴建產能,整體規劃年產能3.5萬台;佑駕創新作為行業「新人」,年內交付目標雖然只有400-500台,但根據現有訂單預計,2026年的銷售目標也將突破1萬台,並以此為基準規劃營收和盈利模型。
「沒有對手,遙遙領先」
「單位里程成本超越人類,還得持續安全——這是自動駕駛成功的唯一標準。」 美國真無人卡車企業Bot Auto創始人侯曉迪的論斷,精準點出了無人物流車的核心價值。
因此,如果把視角拉昇到全球市場,察覺到無人物流車商機的,絕不僅僅是中國企業。但在余恩源看來,不管在中東、歐洲、東南亞、拉美市場,甚至是美國市場,中國無人車企業「完全沒有競對」,在AI大時代中,「這是一個巨大的戰略級領先機會,因為在這方面,我們真的是遙遙領先。」
「經常有國外同行來考察,他們最驚訝的是我們的‘體系化能力’。」余恩源的這句話點出了中外無人物流車發展的核心差異。在他看來,中國企業早已跳出單一車輛研發的侷限,構建了從底盤製造到場景運營的全產業鏈優勢。
美國市場的發展路徑恰恰相反。
據行業分析,美國企業仍聚焦「最后一公里」即時配送,車型載量普遍低於500kg,且多侷限於封閉社區場景。而中國玩家已實現「場景全覆蓋」:新石器無人車既能承擔快遞網點到社區的末端配送,也能完成倉庫到分撥中心的中距離運輸,載重量覆蓋200kg至2噸多個梯度。
最關鍵的是成本控制能力——「同樣性能的無人車,美國多數企業的造價在我們的10倍以上。」余恩源表示,這是中國企業在這一賽道AI算法等軟件與供應鏈等硬件完美結合的必然結果。
技術、市場、政策的三重共振
時至今日,即便很多行業內的從業人員也在疑惑,無人車這一產品從誕生至今已有大約10年時間,為什麼始終不温不火,偏偏在2025年呈現突然爆發的趨勢。
「2025年的爆發不是偶然,是過去長期積累的必然結果。」余恩源在採訪中將行業增長歸結為「技術達標、市場剛需、政策鋪路」的三重共振。
首先在技術層面,特別是AI技術帶來的變化。「AI真正被大家注意到,是在2021年transform開源。但技術的成熟有一個成長周期,到2024年底,各種各樣的大模型才徹底呈現爆發趨勢,如中國的DeepSeek,無人物流車正好踩中這一周期的高點。」在余恩源看來,技術成熟度的提升掃清了商業化障礙。
特別是L4級自動駕駛技術在限定的運行設計域(ODD)和低速場景(≤40km/h)中已趨於成熟,尤其在園區、社區、城市末端配送等固定路線上展現出較高的穩定性與可靠性,這就使得配送成本相較於人工有了大幅下降。余恩源算了一筆賬,一臺無人車每日平均可配送2000票,單票配送成本下降至0.04元以內,成本下降50%。如果是6車的配送能力,一天可送1萬票以上,配合自動分揀和無人驛站,滿足一個網點半徑10公里的驛站直發需求,單票綜合成本降低2-3毛。
中盈醫藥集團的實踐頗具代表性,其引入菜鳥無人車后,配送效率提升70%,降本達50%,還開通了「一小時緊急配送」服務。
余恩源表示,成本的大幅下降,讓客户從「試試看」變成「必須用」,無人車迅速成為物流市場剛需,這是促使整個行業規模增長的「加速器」。
技術進步+需求爆發,就催生出了第三個變量——路權。
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2023年《智能網聯汽車准入和上路通行試點通知》發佈后,無人配送車路權開放進入「快車道」。2025年商務部等8部門聯合印發的《加快數智供應鏈發展專項行動計劃》,更明確提出「2027年前實現無人配送車規模化部署」。
「無論國內外市場,管理部門制定政策很大程度上要看需求,只有市場剛性需求足夠大,路權纔會逐漸越來越開放。」余恩源總結稱。
萬億市場下的「成長煩惱」
東吳證券預測,2025年中國無人物流車銷量將突破3萬台,2030年市場規模有望達到5000億元。余恩源對此更為樂觀:「中國有3000多萬輛的商用車,分為麪包車、三輪車和輕卡,這是城市配送用的,還有600多萬輛的城際物流車輛,我們瞄準的是3000多萬輛的城市配送商用車,你可以想象一下這個賽道天花板有多高?」
但爆發式增長背后的「成長煩惱」同樣不容忽視。
有行業資深從業人員向觀察者網表示,行業正面臨三大挑戰:首先是標準不統一,「不同城市對車輛尺寸、重量、載重能力等要求不一樣,特別是在試點階段,我們要根據不同要求定製車型,增加了成本」;其次是運維體系滯后,順豐、九識、新石器等運營數據顯示,1名運維/安全員可同時監管3–10台低速配送車,若加上夜間充電、清潔、換電人員,綜合運維比約為1:5–1:10,大規模部署后運維壓力將陡增;最后是數據安全問題,「車輛每天採集大量道路數據,如何合規使用仍是難題」。
新玩家的衝擊也在加劇市場競爭。德賽西威憑藉車規級製造能力主打「高可靠性」,佑駕創新依託算法優勢強調「場景適配快」,潛在玩家Momenta更是號稱手握60%的NOA(領航輔助駕駛)市場份額。
對此,余恩源顯得很從容:「競爭能讓行業更成熟,無人車真正的商業模式不在於賣車,而在於提供運力服務,因此競爭邏輯也不在於‘價格戰’,並不擔憂。」
隨着第1萬台無人車正式交付,余恩源站在生產線上感慨:「五年前説要造萬台無人車,別人覺得是吹牛。現在看,中國無人物流車不僅沒有對手,還在定義全球標準。」
這種自信的背后,是政策、技術與市場共同鑄就的行業壁壘,也預示着中國智能物流的「黃金時代」已然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