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無處不在的算力」,在杭州兩場大會上感受AI算力新趨勢

2025-09-26 06:32

【環球時報赴杭州特派記者 陳子帥 張蔚藍】作為人工智能(AI)發展的關鍵支撐之一,算力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近日於杭州舉行的2025雲棲大會和第四屆全球數字貿易博覽會(以下簡稱「數貿會」)上,有關算力的成果與話題同樣是關注焦點。《環球時報》記者在兩場大會上採訪了數位專家和參展廠商,零距離感受AI算力發展的新進展與新趨勢。

「無處不在的算力」

此次雲棲大會專門設立了算力展館,《環球時報》記者看到,現場的巨大標誌牌上寫着「無處不在的算力」,算力館聚集了英偉達、AMD、英特爾等一批國際AI算力服務商。記者在英偉達展臺上看到,英偉達Omniverse和Cosmos平臺演示着如何在線上虛擬訓練和測試人形機器人。一名英偉達的工作人員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平臺能夠還原和模擬真實場景,讓機器人在虛擬環境中訓練,更容易調整策略和節省成本。

AMD展臺陳列着一排最新的處理器和顯卡產品,展示了它們在PC電腦上的AI性能。AMD公司在現場的技術官張亦安對《環球時報》記者介紹説,AMD正在與阿里巴巴進行多領域的合作,例如阿里的雲服務器採用了AMD最新的CPU,在算力方面雙方正在考慮如何提升性能、降低成本。

法國施耐德電氣公司在雲棲大會展示了它們在AI數據中心的綠色運營能力,該公司數字化創新業務中國區負責人張磊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施耐德正在打造「適配中國本土產業需求的AI解決方案」,公司願攜手更多中國夥伴,與中國產業共贏未來。

中國廠商在雲棲大會期間發佈的算力相關消息也引發外媒關注。據路透社報道,24日在雲棲大會上,阿里雲宣佈將在巴西、法國和荷蘭設立數據中心,並且還將擴建在墨西哥、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和迪拜的數據中心。同時,阿里雲還與芯片巨頭英偉達建立合作。

「中國的算力發展緊貼國情」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國在用算力中心機架總規模達1085萬標準機架,智能算力規模達788EFLOPS(每秒百億億次浮點運算);存力規模超過1680艾字節(EB),相比2023年增長約40%;已發佈1509個大模型,在全球位居前列。

盤古智庫24日發佈的《中國算力與能耗研究報告》預測,到2030年,中國算力總規模將突破2500EFLOPS,年均增速超過35%。

盤古智庫研究員牛站奎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全球算力正從「堆硬件」轉向「拼效率」,超節點架構和綠色液冷成為技術焦點。從算力中心建設上來看,整體呈現出規模擴張快、單位算力投資高、能源與算力耦合加深等特點。算力技術迭代快,更能支持大模型與AGI發展的算力將成為未來趨勢。

牛站奎進一步説,中國的算力發展緊貼國情,在算力光網、算電協同、集羣技術等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現。此外,依託國產芯片,算力供給能力逐步提升,並在綠色能源直供、液冷技術和異構數據中心建設上探索出差異化路徑。不過,從國際上來看,中國在高端芯片和底層生態領域仍有一定差距,總體呈現出總量與速度領先、局部超越、全局追趕的特點。

據《環球時報》記者瞭解,我國正在推動從底層硬件到上層應用的全產業鏈自主可控。在硬件層,國產AI芯片正加速迭代與市場化應用,力圖在高端芯片供給上突破外部限制。在軟件層,產業界正積極構建可獨立也可兼容CUDA的計算架構與框架,旨在打造中國AI產業堅實的基礎支撐。一位人工智能專家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系列舉措不僅是要實現單一環節的技術突破,更是要構建一個完整、獨立、富有韌性、產供鏈主導性極強的AI產業體系,確保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願共享太空計算能力

今年5月,全國首個整軌互聯的太空計算星座成功發射,標誌着「太空計算時代」的開啟。中國工程院院士、之江實驗室主任王堅説,「人工智能不能因為缺失算力而缺席太空。」這個被稱為「三體計算星座」的太空計算星座目標是打造千星規模的天基智能計算基礎設施,建成后總算力規模將達到1EOPS(每秒百億億次運算)。

在本次數貿會上,之江實驗室聯合多個合作伙伴共同發起了「橄欖葉計劃」倡議,將充分發揮「三體計算星座」作為太空計算基礎設施的開放共享資源優勢,面向全球公開徵集太空科學載荷和太空智能應用。

「由於資源不均衡、參與門檻高等原因,全球範圍內(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能參與太空計算技術研發,以及通過太空計算技術開展科學研究和解決全球性挑戰的主體和個人仍為極少數。」之江實驗室計算星座技術總師李超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們與合作伙伴每年將提供1-2顆計算衞星作為「橄欖葉計劃」實施載體,推動科學技術進步和普惠,踐行開放科學行動。

據《環球時報》記者瞭解,5月首次發射的衞星中,就搭載了廣西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製的宇宙X射線偏振探測器,通過天基天文時域模型對伽馬射線暴等各類瞬變源進行在軌快速探測、證認、分類,並觸發雙星協同觀測,實現秒級判斷和99%的識別準確率,以「人工智能+」推動太空科學研究範式變革。

高性能計算推動AI應用加速落地

算力的提升正在加速大模型、具身智能等前沿技術的落地應用。作為具身智能的「終極形態」,人形機器人的軟硬件迭代與成本控制備受業界關注。在此次雲棲大會上,《環球時報》記者看到,中國機器人公司在靈巧手、關節以及算法等核心技術上進展較快,一批機器人已經在工業製造、醫療等場景嘗試應用。

樂聚機器人的展臺還原了汽車總裝車間的情形——一臺1.66米高的人形機器人正在搬運箱子,另有多臺機器人揮舞着機械臂,在流水線上協作分揀物料。該公司一名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機器人正在工廠實訓以驗證性能,但機器人可參與的工序仍然有限,類似彎腰進入車內作業等任務,機器人還無法勝任。據介紹,目前機器人的工作效率接近人的50%,續航、可靠性等問題還需要不斷完善。

雲深處科技公司研發的機器狗在現場演示瞭如何進行電力巡檢,當機器狗巡邏到電錶、管道時,能夠通過「眼睛」觀察到電錶數據、管道温度。「它能夠替代人從事重複性工作,避免人員在高危場景中受傷。」該公司在現場的講解員告訴記者。

「算力的重要性遠不止於訓練AI模型本身,它作為一種通用能力,正在賦能各領域實現顛覆式創新。」上述人工智能專家舉例説,在工業領域,高精度仿真計算能夠大幅縮短新材料研發和高端裝備設計的周期。在生命科學領域,人工智能已能從零開始設計全新的蛋白質分子和基因序列,極大加速了靶向藥物研發和合成生物學的創新進程。在金融領域,實時風險控制、量化交易和信用評估都離不開高性能計算的支持。在科學研究領域,從天氣預報、氣候變化模擬到宇宙探索,計算科學已成為繼理論、實驗之后的「第三科學範式」,正在加速科學發現的進程。「因此,一個國家的算力基礎設施水平,不僅決定了其AI產業的高度,更在深層次上影響着其整體產業結構升級和社會生產效率的提升。」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