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5 22:09
(來源:雷科技頻道)
9 月 25 日晚,以「改變」為題,雷軍第六次站在新品發佈會舞臺上進行年度演講,也正式揭開了小米 17 系列的面紗。雷科技受邀參加了這場盛會,但看到的不只是新一代小米數字旗艦的發佈,也看到了小米 17 系列背后,小米也在告訴所有人:
小米繼續高端化的決心。
但無論如何,小米的高端都不可能是「紙上得來」,今年小米 17 系列也發生了幾個關鍵變化。首先就是命名直接跳過小米 16,直接命名為小米 17 系列,並且改為 17、17 Pro、17 Pro Max。坦白講,比起坊間爭論的看法,我更願意相信這是小米「自信」的表現,自信於小米 17 系列「全面對標 iPhone,正面迎戰!」
《論語》書: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小米手機要正面迎戰 iPhone,首先就要在命名上對齊,才能把消費者的關注更多聚焦到產品本身。雷科技也提前上手了小米 17 Pro Max,大家也可以關注一下我們后續的首發評測。
在此基礎上,小米也選擇了變陣。一改此前 6.3 英寸標準版、6.7 英寸 Pro 的陣容,變成小尺寸的小米 17 Pro,和進一步強化科技影像旗艦屬性的小米 17 Pro Max,並且兩款 Pro 還加上了妙享背屏的新設計。與此同時,小米 17 系列起售價保持 4499 元不變,主打一個加量不加價。
而更讓人期待的是,從命名、產品陣容到 ID 設計,再到影像與系統能力,小米 17 系列跳過的,不只是一個數字,而是一次對高端心智的全面進攻。
最值的大眾旗艦,小米 17 標準版變了什麼?
對大多數用户而言,可能小米 17 系列真正的「主角」並不是 Pro,也不是 Pro Max,而是那款最基礎的小米 17 標準版。在小米數字系列中,標準版往往承擔着銷量與口碑的雙重任務:一方面它要覆蓋更廣泛的消費羣體,另一方面又必須在配置與體驗上證明自己不簡單。
今年的小米 17 標準版,依然延續了這樣的角色設定,在小米 15 的基礎繼續迭代優化。
先從屏幕看起。小米 17 全系屏幕這回都採用了 M10 基材,發光效率有了很大的提升,包括小米 17 標準版也搭載了基於 M10 的一款 1.5K 6.3 英寸直屏,亮度也達到了 3500nit。而與市面上 6.7 英寸大屏旗艦相比,小米 17 標準版顯然希望吸引那些厭倦大磚頭、想要輕巧機身的用户羣體。
從視覺觀感來説,它已經足夠「旗艦」,黑邊從前代的 1.38mm 收斂到 1.18mm,屏佔比繼續逼近極限,同時沿用了之前備受好評四微曲包裹中框,整機重量在 191g。而在背面,小米 17 標準版今年有黑、白、雪山粉、冷融藍 4 種配色,不過最大的改變還是在 Deco 採用了機身同色玻璃,確實整體的觀感更通透、清爽,是不是「最美標準版旗艦」大家只有看法,但確實戳中了我的審美。
同時小米 17 標準版也延續了徠卡三攝體系,包括廣角、超廣角和長焦。值得一提的是主攝採用了 1/1.31 英寸的光影獵人 950,還有一顆浮動長焦,雖然在具體規格上不及 Pro 與 Pro Max 的潛望長焦那樣激進,但「均衡影像」依然是小米 17 標準版的一大賣點。對於大多數用户而言,三顆鏡頭都能打,反而比單點突破更實用。而徠卡色彩,也讓標準版保有了鮮明的影像標籤。
不過計算攝影時代,芯片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影像。在今天上午高通正式發佈第五代驍龍 8 至尊版后,小米 17 全系也在今晚首發搭載了新一代旗艦移動平臺。
根據介紹,第五代驍龍 8 至尊版採用了臺積電第三代 3nm(N3P)工藝,繼續全大核策略,2 顆超大核的主頻達到了 4.6GHz,還有 6 顆主頻 3.63GHz 的性能大核。在雷科技的測試中,小米 17 Pro Max GeekBench 6 可以跑出單核 3436、多核 10314 的成績。此外第五代驍龍 8 至尊版在 GPU 方面上繼續保持優勢,GPU 甚至塞下了 18MB 的超大圖形緩存,直接比前代大了一半。
再加上澎湃 OS3 這次性能和圖形技術上的突破,小米 17 的核心性能是毋庸置疑的。同時官方還指出第五代驍龍 8 至尊版在 AI 算力上的暴漲,也讓更多更強的 AI 模型直接在端側運行,反應更快更隱私。
更大的差別還在電池上。儘管今年 iPhone 17 的電池和快充都有一定提升,但比起小米還是差的很遠,尤其小米 17 標準版內置了遠超其他小屏旗艦的電池容量——7000mAh,甚至能 K.O.掉去年不少大屏旗艦,更不用説 iPhone 17 全系。
最后,小米 17 標準版具體定價如下:
- 12+256GB,4499 元;
- 12+512GB,4799 元;
- 16+512GB,4999 元。
小米 17 標準版選擇了加量不加價,誠意不言而喻。而總體來看,小米 17 標準版是一臺「不妥協的小直屏旗艦」。它在性能、屏幕、續航和影像等方面繼續強化。某種程度上,它更像一款大家都喜歡的「大眾旗艦」。
小米 17 Pro 系列:妙享背屏,還有超大電池
相比標準版,小米 17 Pro/Pro Max 最直觀的不同來自背面。小米 17 Pro 與 Pro Max 都加入了「妙享背屏」,位置在相機模組旁,可以顯示時鍾、音樂控制、通知信息,作為后攝自拍的取景器,把后攝當前攝,甚至可以把任何信息作為「便利貼」貼在背屏。
雖然面積不大,但這塊背屏賦予了 Pro 系列明顯的辨識度,也讓手機在使用場景上多了一些新鮮感。事實上,相比標準版更剋制的背板設計,小米 17 Pro 系列也通過背屏製造了更強的「科技旗艦」氣場。
回到正面,小米 17 Pro 首次採用小直屏,搭載一塊 6.3 英寸 LTPO 直屏,邊框極窄,重量 192g,適合偏好輕巧手感的用户。
小米 17 Pro Max 則是一款大屏旗艦,屏幕達到了 6.9 英寸,重量 219g,但用上了專屬的超級像素技術,簡單來説就是解決了傳統 OLED 共用子像素帶來的實際清晰度問題,拒絕「公攤」,在 1.5K 分辨率上實現更強的清晰度。
當然,兩者在屏幕素質上都是旗艦級別,只是使用體驗上有着截然不同的取向:Pro 面向小屏愛好者,Pro Max 則是「大杯黨」的選擇。
而影像部分,毫無疑問 Pro 系列的重頭戲。
相比標準版的均衡,小米 17 Pro 更強調專業化和極限拍攝能力,兩者都採用了 5000 萬像素徠卡三攝,尤其主攝採用了 1/1.28 英寸的光影獵人 950,用上 LOFIC 第三代高動態技術,也是小米官方稱這一代為「逆光之王」的底氣之一。
對影像發燒友來説,這是足以左右購買決策的差異。此外,小米 17 Pro 還有 5X 光學的浮動長焦以及超廣角鏡頭,小米 17 Pro Max 更進一步採用了大底潛望長焦,尺寸達到了 1/2 英寸。
同時 小米 17 Pro 系列也延續了「大電池」的思路,把負極硅含量進一步提高到了 16%。結果來看,小米 17 Pro 的電池容量為 6300mAh,小米 17 Pro Max 更是誇張地提升到 7500mAh,都支持 100W 有線快充(兼容 100W PPS)和 50W 澎湃無線秒充。
7500mAh,坦白講對於很多人都是一種衝擊,也在正面凸顯對 iPhone Pro 系列的巨大優勢。
當然,小米 17 Pro 與 Pro Max 也搭載了驍龍 8 Elite Gen 5,不過同時還配備了超大立體環形冷泵,小米 17 Pro 的環形冷泵面積可達 4637mm²,比上一代大了 14.4%,小米 17 Pro Max 更是達到 5533Mm²。而得益於更強的散熱,理論上在實際體驗中也會有一定的優勢,尤其是在大型遊戲等持續的高負載場景下更 Pro。
在配色上,小米 17 Pro 和 小米 17 Pro Max 除了黑白經典配色,這次還有冷煙紫和森野綠兩種配色。尤其是小米 17 Pro 森野綠,雷科技在驍龍峰會·中國上就提前看到了,視覺非常高級,願稱之為版本之最。
而回到售價,小米 17 Pro 不同版本定價如下:
- 12+256GB,4499 元;
- 12+256GB,5299 元;
- 16+512GB,5599 元;
- 16GB+1TB,5999 元。
小米 17 Pro Max 的定價是:
- 12+512GB,5999 元;
- 16+512GB,6299 元;
- 16+512GB,6999 元。
從定價策略來看,小米顯然不打算在 Pro 系列上「客氣」,而是把真正的差異化功能和旗艦體驗放在用户能直觀感受到的點上:妙享背屏的效率和交互體驗、更強的徠卡影像能力、超大電池的續航保障。作為小米 17 系列里最具代表的作品,如果説標準版是更多瞄準了「大眾旗艦」,那麼小米 17 Pro 和 小米 17 Pro Max ,就是小米遞出的一張新名片。
寫在最后
回到今年雷總年度演講在主題——改變,小米所要改變的,從來不僅僅是數字命名或者一塊副屏,而是消費者、行業對「小米高端」的看法。
在小米 17 標準版上,小米試圖把「大眾旗艦」的體驗做得不再妥協;在 17 Pro 與 17 Pro Max 上,它又用妙享背屏、徠卡三攝和超大電池,去開闢與 iPhone 17 Pro 系列正面交鋒的新空間。三款機型的組合並不只是常規的「大中小」排布,更像一次精心編排的產品陣容:既覆蓋更廣闊的消費羣體,又在高端話語權上不放過任何一個可用的機會。
可以説,這一代小米 17 系列並不滿足於「加量不加價」的口碑,而是希望通過新的姿態,真正打出高端品牌的信心。
當然,副屏的實用性、重量和手感的平衡、續航與發熱的真實表現,仍需要時間和用户來檢驗。但至少在今天,小米已經把「高端化」的意志更深入地寫在了產品的每一個細節里。這是一次對高端心智的再衝鋒,也是小米不會放棄的長期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