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對話華領醫藥CEO陳力:BD熱潮點燃了創新葯這把火,想要熱度持續還得看管線能否兑現其價值

2025-09-25 21:52

2022年,華領醫藥的多格列艾汀片(商品名「華堂寧」)獲批上市,這是全球首個葡萄糖激酶激活劑(GKA)類降糖新葯。這一里程碑式的突破,讓華堂寧成為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由0到1」的標誌性案例。

華堂寧的商業化開局很漂亮,MNC(跨國藥企)拜耳負責華堂寧在國內的銷售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在降糖藥上,拜耳的銷售團隊曾一手打造拜唐蘋的「銷售神話」,外界原本預期,華堂寧能在拜耳的加持下迅速打開市場。然而,上市之后,華堂寧的業績一直處於不温不火的狀態。

2025年,華領醫藥與拜耳「分手」,自建商業化團隊推進華堂寧在國內市場的銷售,半年時間銷量同比翻倍,賣出176.4萬盒。

以研發見長的Biotech(生物製藥公司)通常商業推廣能力相對薄弱,在產品商業化的路徑上,到底是選擇與跨國藥企合作還是自建團隊?BD(商務拓展)熱潮下,中國創新葯應如何持續建立全球影響力?帶着外界關注的諸多疑問,《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日專訪了華領醫藥創始人、首席執行官(CEO)陳力。

華領醫藥創始人、首席執行官陳力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華領醫藥創始人、首席執行官陳力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每一款創新葯的背后都是一部漫長的研發史。陳力告訴記者,華堂寧的立項最早可以追溯到1995年。當年,美國糖尿病學會(ADA)將班廷獎授予科學家Franz Matschinsky,以表彰其發現了人體內關鍵的「血糖傳感器」——葡萄糖激酶。葡萄糖激酶可以感知葡萄糖的濃度,根據血糖的微小變化,指揮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來降糖,或者胰島α細胞分泌胰高糖素來升糖,把血糖控制在一定區間內。

陳力稱之為「修復傳感,重塑穩態」。

正是這一發現,為后續藥物研發打開了大門。隨后,跨國藥企紛紛入局,嘗試基於該靶點開發新葯。在創立華領醫藥前,陳力曾在羅氏中國研發中心工作,並主持啟動了第四代葡萄糖激酶激活劑(GKA)的研發。

然而,GKA的開發道路並非坦途。在華堂寧之前,全球共有20多個啟動研發的候選分子,但無一例外都失敗了。

對此,陳力總結原因稱,許多藥企在以GKA為靶點研發藥物的過程中,忽視了其作為血糖傳感器的本質,一味增強葡萄糖激酶的活性,過度提升其對葡萄糖的敏感性,反而容易出現低血糖、藥效喪失等問題。

華領醫藥則在開發過程中強調葡萄糖激酶的「血糖依賴性」。與傳統糖尿病藥物強調降低血糖不同,華堂寧的目標是減少血糖波動,讓患者的血糖曲線從「大波浪」變成「微波浪」。這一理念與國際上新興的血糖控制標準TIR(Time in Range,血糖達標時間)高度契合;一般而言,TIR指的是糖尿病患者在24小時中,將血糖控制在目標範圍(3.9mmol/L~10mmol/L)內的時間。

「大量臨牀研究已經證實,TIR與併發症風險高度相關。TIR越高,説明血糖處於正常區間的時間越長;TIR越低,血糖波動越大。據統計,TIR每下降10%,腦卒中、心衰等併發症風險就會增加5%。」陳力指出。

上市前的臨牀試驗中,華堂寧的低血糖發生率小於1%;上市兩年來的藥物警戒數據顯示,低血糖發生率仍然保持在極低水平。

2022年9月,華堂寧同時獲批兩項適應證:即單獨用藥治療未經藥物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或者在單獨使用二甲雙胍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與二甲雙胍聯合使用。

華領醫藥作為一家Biotech,其商業推廣能力相對薄弱。爲了加速產品的市場滲透,公司早在2020年8月就選擇與跨國藥企拜耳達成合作。根據雙方協議,拜耳獲得華堂寧於中國的獨家商業化權,華領醫藥則可以獲得3億元的預付款,以及額外最高可達41.8億元的銷售里程碑付款。此外,華領醫藥將根據在中國的淨銷售額的一定比例向拜耳支付服務費用。

作為全球首個葡萄糖激酶激活劑類降糖藥,華堂寧的獲批上市曾被外界寄予厚望。這筆合作曾被認為是國內創新葯企與跨國製藥巨頭之間合作的典範。一方面,華領醫藥手握一款少有的同類首創新葯,在臨牀階段就表現出不俗的發展潛力;另一方面,拜耳憑藉其在國內糖尿病市場的深厚積澱,尤其是拜唐蘋的「銷售神話」,被外界認為其在商業推廣方面具有顯著優勢。

然而,現實情況遠沒有想象中順利。糖尿病賽道的競爭格外激烈,特別是GLP-1、SGLT-2抑制劑等新葯物,憑藉較為直觀的降糖效果和豐富的循證依據,在近幾年快速崛起,成為降糖藥新貴。

相比之下,華堂寧雖然在機制上具有「修復傳感,重塑穩態,從源頭上控制糖尿病」的差異化特點,但在臨牀數據上並未表現出顯著優勢。在華堂寧的III期單藥臨牀(SEED研究)中,經過24周的治療,華堂寧治療組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HbA1c)相對基線降低了1.07%,安慰劑組HbA1c則相對基線降低了0.5%。這一數據與部分DDP-4和SGLT-2產品的單藥治療數據接近。

產品管線情況 圖片來源:公司2025年半年報截圖

產品管線情況 圖片來源:公司2025年半年報截圖

另一方面,合作方拜耳在推廣階段的執行也存在掣肘。拜耳近年來在中國的組織架構調整頻繁,內部管理效率並不高,並且有市場消息稱,拜耳中國區內分泌團隊實際在2023年就已經解散,華堂寧在其內部轉手給了心血管團隊負責。

談及此前與拜耳達成的合作,陳力仍給予了充分肯定。他告訴記者,拜耳在合作階段做了大量工作,例如拜耳在推廣拜唐蘋時,曾提出「削峰去谷」的理念;此后在宣傳華堂寧時,拜耳延續並複製了這一思路,將后者定位為「超級拜唐蘋」,這些舉措幫助華堂寧順利進入了500多家重點醫院,同時有近1000家醫院採購。「可以説,這些奠定了華堂寧在此后銷售放量的基礎。」

2024年11月,華領醫藥宣佈,從2025年1月1日起,從拜耳手里拿回華堂寧在中國市場的商業化推廣權。最初,這一決策並不為外界所看好,在這一消息披露后的首個交易日,華領醫藥開盤后股價一度跌超20%,當天收盤仍下跌15.38%,公司似乎陷入「至暗時刻」。

陳力向記者透露,在與拜耳「分手」后,公司首先在內部進行了大規模培訓。按照最新醫藥代表的規範,對全體員工進行了培訓並最終篩選出100名員工,作為華領醫藥的先頭部隊,在去年12月到今年2月期間走訪臨牀中心,直接與醫生溝通,同時收集反饋。這項「百人百天」的行動,讓華領醫藥重新與臨牀專家建立了直接聯繫。

在此基礎上,華領醫藥也開始對外招聘並搭建專業化的商業團隊。陳力親自參與了對銷售與市場事業部副總裁陸宇的招聘事項,后者曾在諾和諾德和禮來負責糖尿病全系列產品的銷售推廣工作。2024年底至2025年初,8個大區的銷售經理相繼到位,第一批近20名銷售骨干全部擁有跨國藥企經驗,背景涵蓋禮來、諾和諾德、拜耳、默沙東等。到今年3月,銷售團隊已擴充至百人規模。

事實證明,自建團隊的華領醫藥比拜耳在中國市場更會賣降糖藥。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上半年,國內84家創新葯企業(其中A股44家,H股40家)合計實現營收1859.23億元,同比增長7.26%;合計實現歸母淨利潤216.57億元,同比大幅提升94.72%。

在歸母淨利潤超10億元的10家創新葯企業中,華領醫藥今年上半年的業績增速最為突出。財報顯示,華堂寧上半年銷量達176.4萬盒,同比增長108%;銷售額2.174億元,同比增長112%。

不過,若僅從創新葯產品的銷售看,這一增速尚不足以支撐公司業績實現扭虧為盈。真正推動華領醫藥利潤大幅增長的,是一筆一次性確認的「分手費」。今年1月1日,華領醫藥終止與拜耳所訂立的獨家推廣服務協議,因此在報告期內確認一次性遞延收入12.435億元,上半年實現盈利11.839億元。這也是華領醫藥自上市以來首次扭虧。

2025年是港股市場的醫藥大年,資金對醫藥相關主題配置升溫,創新葯、仿製藥與醫療服務概念輪動走強,恆生生物科技指數年初至今漲幅超過100%。華領醫藥也是其中表現尤為突出的標的之一,年初至今累計漲幅接近兩倍。

創新葯的「這把火」是如何燒起來的?還能燒多久?對此,陳力的觀點是,「資本市場火熱的背后傳遞了一個重要信息——中國的創新葯研發效率正在顯著提升」。

2024年,中國製造的創新葯已佔全球獲批新葯的38%,而今年有望首次超過50%。

與此同時,一些標誌性的BD交易也點燃了市場情緒。陳力分析認為,跨國藥企在全球範圍內持續尋找新的靶點和產品組合,而Biotech的特徵恰恰是把科學概念快速落地為臨牀產品,一旦臨牀數據亮眼,就可能成為被收購或合作的對象。「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的藥物分子里,大約有70%來源於Biotech。」BD的熱潮代表國內的創新葯產業模式正快速與國際接軌。

不過,他也提醒,市場的熱度需要冷靜看待。License-out(對外授權)交易的總金額往往只能給到管線價值的10%左右,而首付款也只是總金額比較少的一部分,后續的里程碑付款和銷售分成仍取決於臨牀數據和商業化表現。

陳力總結稱,BD熱潮點燃了資本市場對於創新葯的熱情,但熱情能否持續,關鍵還是要看這些交易的管線能否真正兑現其價值,才能持續證明中國創新葯的實力。

展望未來,陳力認為,跨國藥企的BD需求不會消失,反而會隨着New Modality(新型療法)的不斷涌現而更加旺盛。過去大家一窩蜂湧入PD-1、GLP-1賽道,現在隨着仿製藥的進入,熱潮逐漸降温;如今ADC(抗體藥物偶聯物)、雙抗等新技術開始崛起,每一次產業熱點更迭,都會帶來新的BD機會。

「所以並不存在‘好項目都被跨國藥企買完了’的情況,機會仍在不斷涌現,中國Biotech的機會只會越來越多。」陳力表示。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