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5 17:30
轉自:新華財經
在9月25日召開的中國石油成立75周年座談會上,中國石油集團黨組成員、老領導、老同志代表、「兩院」代表、勞模代表、先進代表等共同回顧中國石油成立75年來走過的奮進歷程。中國石油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戴厚良表示:「75年前的今天,中國石油正式成立,翻開了新中國石油工業嶄新的一頁。」
75年前,我國石油工業正式從分散走向集中,石油人肩負起為新中國工業「輸血」的歷史使命;現如今,中國石油成功躋身中國企業500強排名前二,連續15年位列《財富》世界500強前6位,在國際化工公司排名提升至2024年的第2位,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石油工業發展道路。
回望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原油年產量僅12萬噸,對「工業血液」石油的需求尤為迫切。1950年,新中國石油工業的管理機構——燃料工業部石油管理總局成立,形成了全國天然石油統一管理的規範格局。
為國找油,成為一代代石油人最堅定的使命。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石油人,在極端艱苦條件下,以「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情,先后發現了克拉瑪依、大慶、遼河等一批大油田,煉油與化工等業務也進入蓬勃發展階段。1978年,全國原油產量突破1億噸大關,中國一舉躋身世界第八大產油國。
改革開放為中國石油打開了通向世界的大門。從早期海洋石油的對外合作,到1993年率先「走出去」開拓海外市場,一批批中國石油人遠赴他國,寫下了同世界相互成就的新篇章。
進入新時代,中國石油的保供能力持續攀升,成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堅實「頂樑柱」。油氣業務形成「三個1億噸」格局並持續鞏固,國內油氣產量分別佔全國的約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二;廣東石化、塔里木和長慶乙烷制乙烯等一批標誌性煉化項目建成投產,乙烯產能歷史性突破1000萬噸/年,煉油能力保持全球第2;建成覆蓋全球的五大油氣合作區、四大跨國油氣運輸通道和三大國際油氣運營中心,成為我國最大的跨國經營企業。
面對全球能源革命和「雙碳」目標,中國石油果斷躍入綠色轉型大潮,全力構建多能互補、清潔低碳的新型能源體系。在松嫩平原,中國石油的風光發電機組與採油機並肩矗立;在東部沿海,集加油、加氫、充電於一體的綜合能源站正成為新風景……中國石油的新能源開發利用能力已佔公司國內能源供應比例的7%,綠氫、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地熱等技術走在行業前沿,並開始瞄準可控核聚變技術,着力打造繼傳統油氣之后的第二、第三增長曲線。
科技自立自強始終是中國石油的硬核底氣。從打破「陸相貧油」論的地質理論突破,到如今「兩寬一高」技術引領全球物探革命……中國石油圍繞非常規油氣勘探開發、新材料新產品開發等領域深挖技術潛能、突破瓶頸制約,不斷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創造「中國標準」「中國紀錄」。
與此同時,一場數字化、智能化革命正如火如荼展開。擁有3000億參數的「崑崙大模型」如同「行業大腦」,首套國產工業級油氣藏數值模擬軟件HiSim守護安全生產,不斷重塑能源行業的未來圖景。
中國石油將繼續以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為使命,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徵程上再立新功、再創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