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碳酸鋰市場「供需兩旺」格局能否延續?

2025-09-25 07:11

近期,隨着供應端事件影響的逐步消退,碳酸鋰市場關注點從供應端轉向需求端。儲能市場相關政策的發佈、固態電池逐步進入產業化時代引發市場對碳酸鋰需求增長的預期。分析人士認為,當前碳酸鋰市場處於「供需雙旺」格局,庫存持續去化,但整體矛盾並不突出,礦端復產情況仍值得關注,若后續出現預期差,或迎來新一輪驅動。

今年6—8月,碳酸鋰價格一度從5.9萬元/噸,上漲至9萬元/噸以上。其間碳酸鋰市場維持供過於求態勢,但多起影響供應端的事件,使收縮預期升溫。隨着事件的影響逐漸消退,碳酸鋰市場關注點也從供應端轉向需求端。儲能市場相關政策的發佈、固態電池逐步進入產業化時代,引發市場對碳酸鋰需求增長的預期。多位接受記者採訪的市場人士認為,當前碳酸鋰市場處於「供需兩旺」格局,價格圍繞7.3萬元/噸波動,庫存也持續去化。碳酸鋰行業去庫趨勢不變,但整體矛盾並不突出,市場關注點仍在寧德時代梘下窩礦區的復產節奏及另外7座礦山的生產情況。

庫存保持去化趨勢

當碳酸鋰價格低於6萬元/噸時,已擊穿多數鋰鹽企業的成本線。江西、四川等地部分雲母提鋰企業已開始階段性停產,澳大利亞部分高成本鋰輝石礦山也縮減了開採規模。

從市場交易情況看,上半年碳酸鋰現貨市場成交較為清淡,下游電池企業多堅持「隨用隨採」策略,主動補庫的積極性較低。據高工鋰電統計,2025年上半年,國內鋰鹽企業平均開工率不到60%。部分企業爲了保障現金流的正常運轉,不惜以「覆蓋原材料成本」的價格拋售庫存,使碳酸鋰價格的下行壓力更大。

6—8月,就在市場普遍認為碳酸鋰市場維持供過於求態勢,價格會持續下探時,碳酸鋰價格卻迎來一波反彈,一度從5.9萬元/噸漲至9萬元/噸以上。中信期貨分析師王美丹表示,該輪上漲主要源於「反內卷」政策,疊加供應端事件因素,政策強預期和基本面形成共振。

具體看,6月末,中礦資源宣佈,對江西年產能2.5萬噸的鋰鹽生產線進行技術升級,停產6個月;隨后,江特電機披露其子公司宜春銀鋰將於7月25日啟動為期26天的檢修;7月14日,宜春市自然資源局要求8家礦山在9月末前編制礦種變更及儲量覈實報告。王美丹表示,這些事件引發了供應端收縮預期,打破了此前的多空平衡。

然而,價格上漲也會刺激供給增長,碳酸鋰供大於求的格局並未扭轉,且沒有新的消息驅動,碳酸鋰價格又回落至7萬元/噸附近。華創證券高級研究員何家金認為,碳酸鋰價格再度回落,主要是因為前期江西礦端停產消息使碳酸鋰價格上漲速度較快,大量上游生產企業開始進場套保,形成了一定的套保壓力。同時,礦端陸續復工也降低了市場對供應收縮的預期。

中信建投期貨分析師張維鑫認為,碳酸鋰期貨價格持續下跌更多是多頭資金離場所致,或存在超跌風險。「在寧德時代梘下窩項目停產及中信國安事件發酵后,LC2511合約持倉量增幅不小,説明不少投資者在高位建倉了。」張維鑫表示,當高位建倉的投資者意識到碳酸鋰價格上行空間有限時,開始陸續減倉,帶動價格下跌。雖然寧德時代梘下窩項目停產,但碳酸鋰供應端並沒有明顯減量,反而因鋰輝石進口量增加,有累庫跡象,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碳酸鋰價格的下行壓力。

王美丹認為,從基本面看,現階段碳酸鋰供需仍偏緊,雖然在利潤修復的帶動下,產量持續回升,但庫存仍維持去化狀態。據SMM數據,截至9月18日當周,碳酸鋰周度產量為2.04萬噸;周度庫存為13.75萬噸,環比減少981噸。其中,冶煉廠庫存減少1757噸,至3.45萬噸左右;其他庫存減少440噸,至4.36萬噸;下游庫存增長1216噸,至5.95萬噸。近期碳酸鋰期貨價格在7.3萬元/噸附近波動,主要是市場情緒與基本面的再平衡。

王美丹表示,當前碳酸鋰價格走勢穩定,是供應擾動預期未消與下游企業補庫共同作用的結果。

「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里,碳酸鋰價格一直在低位徘徊,下游企業始終維持較低的庫存水平。」浙商中拓新能源事業部研究員馬之遠表示,8月以來,下游需求增長超預期,疊加當前長假臨近,企業仍有補庫需求,因此碳酸鋰庫存呈去化趨勢,且有向下遊轉移的跡象。

上海鋼聯電子商務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助理盧慶認為,碳酸鋰庫存持續去化,市場呈現供需緊平衡格局。

創元期貨分析師余爍表示,值得關注的是,儘管碳酸鋰行業旺季去庫趨勢不變,但整體矛盾並不突出。當前碳酸鋰市場對供應端消息的交易很充分,市場關注點在於寧德時代梘下窩礦區的復產節奏及另外7座礦山的生產情況,若后續出現預期差,盤面或迎來新一輪驅動。

儲能政策影響展望

隨着碳酸鋰價格的逐漸企穩,市場關注點也從供應端轉向需求端。近期,多項與碳酸鋰市場相關的重磅政策接連發布,碳酸鋰需求增長預期持續升溫。

比如,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近日聯合發佈《新型儲能規模化建設專項行動方案(2025—2027年)》(下稱《方案》)明確提出,到2027年,全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到180GW,帶動直接投資超2500億元。國家能源局表示,這一目標在考慮與「十五五」能源規劃有效銜接的前提下,統籌了新能源消納、電力保供需求和各類調節性資源規劃建設情況。

「《方案》的出臺,標誌着中國新型儲能產業進入‘政策+市場’雙輪驅動的新階段。」在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祕書長劉勇看來,中國新型儲能在技術迭代、生產管理、成本控制、產能優化、市場響應、融合創新、國際合作等方面,將迎來新的歷史發展機遇。

據國家能源局數據,截至2024年年底,我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達7376萬千瓦/1.68億千瓦時,約為「十三五」時期末的20倍,較2023年年底增長超130%。然而,隨着風光發電佔比的快速提升,電力系統靈活調節資源的需求呈指數級增長。以2024年為例,全國新能源利用率雖在90%以上,但局部地區用電高峰時段仍出現棄風棄光現象,電力系統調節能力不足的短板顯現。

據瞭解,碳酸鋰需求主要來自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產業。張維鑫認為,《方案》的發佈對碳酸鋰的實際需求帶動或較為有限。截至2024年年底,國內裝機規模已達78GW,按照《方案》的目標,2025—2027年需增加102GW。截至2025年上半年,國內裝機量已接近100GW,預計年底能突破120GW。這意味着,2026—2027年,儲能裝機量增長壓力不大。

「這樣看來,按照《方案》的目標,即使未來儲能端增長能給碳酸鋰帶來一些需求增量,也在預期之內。」張維鑫認為,目前儲能裝機規模增長要靠市場力量推動,今年整體表現比預期好,電力市場化改革、容量電價補助等都能促進儲能裝機規模的增長。市場應理性看待《方案》的影響。

余爍也認為,從目前國內儲能裝機的增速看,這一目標不難實現,對鋰電池需求的推動在預期範圍內。

記者留意到,今年以來,受儲能市場化改革激勵,以及海外需求快速增長的推動,儲能鋰電池市場需求呈「井噴」態勢,寧德時代、億緯鋰能、欣旺達、南都電源等鋰電頭部企業紛紛爆單,不僅9月份全面開啟加班模式,而且訂單已經排到2026年。

據真鋰研究不完全統計,2025年上半年,我國儲能電池出貨量超過260GWh,同比增長近130%。其中,寧德時代上半年儲能電芯出貨量達55GWh,佔比約21%,位居第一。億緯鋰能、欣旺達、南都電源作為第二梯隊快速跟進,儲能電池出貨量分別達到28.7GWh、8.9GWh、4.2GWh。此外,目前相關儲能電芯和系統訂單還在快速增長,比亞迪、楚能新能源、瑞浦蘭鈞、遠景動力、國軒高科、中創新航等企業的生產線也都保持高負荷運轉。預計9月各大鋰電池企業排產將增長40%。

真鋰研究創始人墨柯認為,儘管2025年上半年我國儲能電池出貨量增長近130%,但由於此前儲能電池的出貨量基數較低,對整體需求的拉動仍然有限。

固態電池前景可期

固態電池被視為下一代儲能技術的新方向。近期,工信部等八部門聯合發佈了《汽車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2025—2026年)》,明確將固態電池列為重點突破的核心技術,要求加快重大科技項目的實施,並支持大中小企業的協同創新。

據瞭解,固態電池是一種新型電池技術,其電解質為固態而非液態。固態電池被視為電動汽車、電子設備及電網儲能的理想選擇,兼具高安全性與高性能。當前,固態電池逐步進入產業化時代,多家企業宣佈固態電池研發取得突破,2025年已成為固態電池產業化的關鍵年份。

今年以來,多家企業紛紛透露最新進展,預計2027年將成為固態電池量產元年。

固態電池的產業化進程,正在改變市場對鋰需求的預期。湘財證券、東莞證券等機構研報認為,固態電池時代將帶動鋰礦資源、鋰電材料和設備端的全面繁榮。雖然短期內固態電池對碳酸鋰實際需求的拉動有限,但這種技術迭代將大幅提升單位電池的鋰含量,進一步擴大碳酸鋰的長期需求空間。

廣發期貨分析師林嘉旎認為,隨着固態電池的逐步量產,碳酸鋰需求將出現結構分化,高純度鋰產品需求可能增長,而整體鋰市場將隨着固態電池產能的釋放而逐步調整。長期看,固態電池技術若實現大規模商業化,將推動鋰整體需求上升。同時,電池回收技術的進步將促進鋰資源的循環利用,形成對原生鋰的補充。

編輯:吳鄭思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