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5 17:19
近日,晶泰控股(02228.HK)發佈2025年上半年業績,實現營業收入5.17億元,同比增長403.8%,首次實現半年盈利1.42億元,引發市場關注。這家2024年剛登陸港交所的「AI for science第一股」,在宣佈與美國DoveTree達成高達59億美元的合作進展后,股價在十個交易日內累計上漲逾40%。隨后,公司又宣佈與韓國東亞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持續加碼免疫與炎症性疾病管線。特別是孵化的企業希格生科利用晶泰的AI平臺結合類器官創造的分子用於瀰漫性胃癌獲得生物醫藥的諾貝爾獎「蓋倫獎」,更是驗證其創新底色。資本市場的熱度之下,一個問題逐漸浮現:由三位MIT博士在深圳創立的晶泰控股,能否在硬科技賽道走出類似騰訊當年的成長路徑?
晶泰的成長路徑確實和騰訊很多相似之處:
都誕生在深圳,這個孕育了數家萬億級民營企業的神奇城市;
上市時的市值都是20億美金左右;
騰訊是互聯網時代第一個盈利的香港上市企業,晶泰是AI應用時代第一個盈利的香港上市企業;
甚至創始人都非常相似,都有技術流派和為人低調的特點;
……
晶泰會是深圳的下一個騰訊嗎?
從「信息流」基建到「分子流」基建的跨越
1998年,中國互聯網剛剛興起。騰訊(00700.HK)以一款名為QQ的即時通訊工具切入市場,迅速積累用户,隨后將社交關係鏈延伸到遊戲、支付和娛樂領域,逐漸搭建起一個橫跨多個行業的互聯網帝國。回顧騰訊的發展歷程,其成長呈現四大階段:早期基礎建設期以QQ切入即時通訊賽道,完成用户積累與商業模式初步驗證;隨后進入生態擴張期,依託社交流量延伸至遊戲、支付領域,搭建「社交+」生態雛形;2012年起進入平臺深化期,通過投資京東(02618.HK)、美團(03690.HK)等企業完善產業佈局,強化網絡效應;2019年至今則邁向科技賦能期,加大對AI、雲計算等硬科技投入,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
而晶泰控股的發展軌跡,正與騰訊的階段性成長形成呼應。據公司官方披露信息,2015年,三位MIT博士温書豪、馬健、賴力鵬在深圳創立晶泰后,前期聚焦AI製藥技術攻堅,通過「量子物理+AI+機器人」平臺突破傳統藥物研發瓶頸,完成與輝瑞(PFE.US)等國際藥企的盲測合作,驗證了技術可行性;2024年,隨晶泰與協鑫集團簽訂鈣鈦礦研發訂單,公司進入第二發展階段——從純AI醫療領域向新材料、農業科技等領域拓展,着手搭建「分子研發」基礎設施底盤:一方面持續深耕製藥賽道,2025年與DoveTree達成近60億美元合作、與韓國東亞製藥聯合研發免疫疾病管線;另一方面延伸至新材料、農業科技領域,並孵化了劑泰醫藥、希格生科、耀速科技、萊芒生物等項目,形成上下游協同效應。
對二者的發展軌跡進行類比,騰訊在第一階段搭建了即時通訊平臺,后續階段在此基礎上進行生態擴張與產業賦能,即在「信息流」的基礎設施上方「建設樓宇」,積累廣泛的用户基礎,再以此優勢、技術外溢至更多業務領域;而目前晶泰也類似地處於第二階段初期,通過搭建AI驅動的分子研發平臺,完成了「分子流」基礎設施的地基搭建,積累高精度的機器人與研發數據這些 AI 時代的「生產資料」基礎,未來有望在多領域實現分子精確設計,在技術外溢、業務拓展中釋放規模化的潛力,實現從「基礎建設」到「生態擴張」的成長路徑。
兩者的共同點在於,均押注於巨大潛在市場的拐點期:騰訊抓住了消費互聯網興起的機遇,晶泰則瞄準了AI重構科學研發的浪潮。不同的是,騰訊通過「流量變現」模式構建互聯網帝國,晶泰則以「分子資產」為核心,通過合作里程碑付款驗證平臺價值,試圖重塑藥物、材料等領域的研發規則。
歸根結底,物質和信息都是宇宙最重要的基本元素。構建物質分子發現(晶泰)或信息流通(騰訊)的基礎設施平臺,都有機會締造萬億市值的機會。互聯網時代的巨頭地位難以撼動,但是在新一代的科技時代,晶泰在硬科技賽道闖出一條獨特的道路並率先實現盈利,擁有巨大的市場機會,也建設起自己獨特的壁壘。
騰訊為何押注晶泰這一「分子流」平臺?
值得注意的是,騰訊是晶泰的重要股東,這也是騰訊在AI製藥領域的首次核心佈局。IPO前,騰訊持股13.66%,並在2024年港股上市時繼續作為基石投資人蔘與。騰訊此次佈局,背后是多重邏輯的支撐。
首先是對創始人團隊與技術實力的認可。晶泰創始人團隊背景亮眼,董事長温書豪為MIT博士后研究員,在計算物理及量子化學領域擁有超過14年的研究經驗;CEO馬健擁有浙江大學理論物理博士學位及MIT博士后學位,在量子信息、量子計算、數值模擬方面有豐富的研究經驗;CIO賴力鵬擁有芝加哥大學物理學博士和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后學位,對醫藥相關軟件的開發與運作有深刻了解,主要監督公司人工智能開發。騰訊創始人馬化騰與温書豪均具備温潤如玉的學者氣質,對技術驅動產業變革的認知高度契合。截至2025年6月,晶泰平臺已服務全球300余家機構,覆蓋全球TOP20藥企中的16家,其AI模型在藥物分子設計、臨牀試驗預測等環節的準確性與效率,已通過國際藥企的實際合作驗證。
其次是對行業市場規模與增長潛力的判斷。晶泰所處的「分子科學研發」領域,正處於藍海擴張期。據Frost&Sullivan數據,全球藥物研發外包服務市場規模預計2030年將達3,632億美元;而據晶泰控股招股書對全球材料科學研發開支的預測,預計2030年將達1,779億美元,兩大領域合計約3.9萬億元人民幣市場規模。
疊加AI技術在分子研發中「降本增效」的特性,晶泰可將藥物發現周期,縮短至傳統的三分之一,且據國盛證券分析,AI for Science可將新材料行業研發成本降低70%。而晶泰的模式與傳統CRO企業「研發依賴人力和項目制」的特點不同,其更接近互聯網平臺的「規模化複用」邏輯。公司特有的「第一性原理+AI+自動化」研發模式,通過利用第一性原理計算和AI算法,在虛擬環境中生成數百萬個候選分子並快速實現預測和篩選收斂至十數個優選分子;機器人實驗室接收指令后,自動執行這些優選分子的合成、提純與測試,產生真實、高質量的實驗數據;同時,實驗數據被實時反饋至AI平臺,用於迭代優化算法模型。這一動態閉環的研發模式可將傳統研發中耗時數年的工作壓縮至數周或數月,顯著降低實驗試劑和人力成本的消耗,並大幅降低研發的盲目性,提高候選分子的成功率。晶泰的這一AI平臺化技術可應用於多領域,邊際成本遞減特性顯著,具備先發優勢,有望成為行業領跑者。
商業模式上,晶泰也已初步跑通,通過機器人研發服務的模式獲得利潤率更高的現金流,同時商業模式中的藥物發現業務,除了研發費用,完成交付后,還能持續收到里程碑付款和未來的銷售(或商業化轉讓)分成,雖然分成比例有高有低,但是收到就是純利潤。
考慮到晶泰控股已官宣的四十幾個合作中有大量歐美領先大藥企、首創新葯的重磅管線,這些藥物的年銷售額往往對應十億美金甚至百億美金利潤,一旦上市對晶泰就是爆發式的利潤提升。而晶泰控股堅定地選擇了走平臺型的發展道路,通過反覆驗證並開始進入里程碑收穫的廣泛新葯研發合作,和未來的銷售分成,一再拉高企業未來營收的天花板。
今年公司初步盈利后這種商業模式更加初顯威力,穩定的現金流+未來一個又一個收益分成的利潤炸彈,頻繁的藥企合作官宣也讓市場對晶泰控股建立起長期信心。未來,這種商業模式的優勢也將在股價上集中體現,平穩的增長+里程碑分成和銷售分成時的一次次正向反饋,有潛力把市值推向萬億的高度。
「分子流」能否複製「信息流」的奇蹟?
回顧騰訊的發展歷程,其成功的核心在於抓住了信息互聯網的基礎設施機會,通過平臺化構建形成規模效應,實現跨越式增長。晶泰如今所處的位置,某種意義上與之相似:在AI+機器人驅動的科學發現領域,公司正在建立「分子研發的基礎設施」——一方面,晶泰為輝瑞的新冠口服藥Paxlovid縮短了數月的上市周期,換來其年銷售 189 億美金的成績;2023年與禮來(LLY.US)的2.5億美元的合作刷新了當時中國AI製藥領域的單管線金額紀錄;2025年更是與DoveTree達成一項高達59.9億美元的合作,種種合作驗證了其商業落地路徑。另一方面,晶泰在新能源領域與協鑫集團簽署10億元戰略協議共同開發鈣鈦礦、鋰離子電池材料等新材料;在石油化工領域向中石化交付催化劑分析前處理工作站以優化催化反應過程;在現代農業領域與恆健控股、壽光蔬菜合作打造「人工智能+種業」創新聯合體。其在能源化工與農業行業的延伸則展示出橫向產業擴張的潛力,晶泰控股正在逐步顯現出規模化效應。
當然,作為早期成長型企業,晶泰仍需持續驗證訂單兑現與技術迭代的穩定性。但綜合市場空間、技術壁壘和資本支持,這家公司正構建起強大的生態網絡效應,並展現出稀缺的長期價值。
當這家規模化發展的企業專注於未來5-10年逐漸為這個世界創造出數百個到數千個的高附加值的物質分子,這些分子可能是治病救人的超級重磅藥,也可能是解決能源問題的超級材料,或者是受眾廣泛的超級功能性消費品(如功效補劑、生發成分等),那這家企業所創造的價值就撐得起萬億的市值夢想。
從深圳的產業土壤來看,這里曾孕育出騰訊這樣的「信息流」巨頭,如今在「分子流」領域,晶泰無疑是最具潛力的候選者之一。作為飽經驗證的AI+機器人領跑企業,也是率先實現盈利的 AI For Science 平臺,其最終能否成長為萬億級平臺型企業,相信時間與市場會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