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併購「催肥」、經銷商「失活」、商譽「高懸」:麥科田IPO如何破解「虛胖」增長難題?

2025-09-25 15:45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于娜 見習記者 趙文娟 北京報道

在啟動A股上市輔導近五年后,深圳麥科田生物醫療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麥科田」)正式轉戰港交所,於近日遞交上市申請。其招股書展現出一幅矛盾的圖景:公司在營收與毛利率雙增的背景下,卻長期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怪圈,直至2025年上半年才依靠嚴控費用實現扭虧。

儘管通過併購驅動微創介入業務快速崛起,並實現毛利率連續提升,但麥科田仍難掩渠道健康度惡化的窘境。在高額商譽減值風險、集採政策壓力與經銷商體系「亞健康」的多重挑戰下,其此次赴港IPO背后的成長質量與抗風險能力正受到市場密切關注。

毛利率漲卻難盈利

近日,麥科田正式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由摩根士丹利與華泰國際擔任聯席保薦人。此舉標誌着該公司在啟動A股上市輔導近五年后,轉向香港資本市場尋求新階段的發展機遇。

作為一家全球化醫療解決方案提供商,麥科田的產品矩陣覆蓋生命支持、微創介入、體外診斷(IVD)三大核心板塊,可滿足醫療機構內廣泛的臨牀科室、病房和診所以及社區衞生中心、檢驗機構和家庭護理場景的臨牀需求。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已實現商業化的產品數量可觀,其中生命支持產品超50種、微創介入產品80種、體外診斷產品210種,且各品類均有多種型號,可適配不同應用場景。在國內市場,其產品覆蓋廣度同樣亮眼,累計進入超6000家醫院,其中約90%為三級甲等醫院,業務範圍遍及全國31個省、直轄市及自治區。

從資本歷程來看,麥科田自2016年開始,始終保持着「一年一輪」的高頻節奏,7年內累計完成10輪融資,總融資金額約22.59億元。伴隨資本的持續注入,公司估值也實現跨越式增長,從2016年初的3.2億元飆升至IPO前的82.45億元,增幅近25倍。即使在近年全球醫療器械投融資環境趨冷的情況下,仍獲得高瓴資本、深創投等知名機構的持續支持。

不過在財務數據層面,「增收不增利」與「毛利率攀升卻難掩虧損」的矛盾始終突出。

2022年至2024年,公司營收分別為9.17億元、13.13億元、13.99億元,規模持續擴大;但利潤端卻連續深陷虧損,分別為-2.26億元、-6450.8萬元、-9661.7萬元。尤其2024年,在營收同比微增6.55%的情況下,虧損幅度反而較2023年擴大49.8%,盈利狀況不升反降。

更值得關注的是毛利率與淨利潤的「反向背離」。

在持續虧損的同時,麥科田的毛利率呈現逆勢攀升態勢。2022年至2024年,公司毛利率從43.7%逐步提升至49.7%,2025年上半年進一步升至52.9%,看似產品盈利空間持續優化,卻始終未能轉化為實際利潤。以2024年為例,當年毛利率較2023年微升0.1個百分點至49.7%,但虧損卻大幅擴大,凸顯其盈利質量堪憂。

背后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高企的費用率長期侵蝕利潤空間。2022年至2024年,公司的研發費用率雖從25.68%降至20.76%,但絕對值持續增長;銷售費用率更是長期處於高位,2022年曾達28.2%。

直到2025年上半年,麥科田才迎來業績「轉折點」,期內實現收入7.87億元,同比增長15.31%;利潤由虧轉盈,錄得4096.8萬元(上年同期為-5802.6萬元);毛利率同步提升至52.9%,形成「營收、利潤、毛利率」三增的局面。

但這次關鍵性的扭虧,主要並非源於營收的爆發式增長,而是得益於顯著的成本與費用控制。

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麥科田銷售及營銷開支、行政開支、研發開支佔總收入的比重均較往期下降,其中銷售費用率從2022年的28.2%降至21.2%,費用端壓力顯著緩解。不過,費用下降的背后,也伴隨着研發投入的「收縮」,2022年至2024年,公司研發費用分別為2.36億元、2.81億元、2.91億元,看似金額逐年增加,但研發費用佔總收入的比例卻持續下滑,從2022年的25.68%降至2024年的20.76%;2025年上半年,研發開支更是同比下降10.72%,僅為1.27億元,佔總收入比重僅為16.09%,研發投入強度進一步減弱。

對於醫療企業而言,研發是核心競爭力的基石,短期靠「降費」實現扭虧固然亮眼,但研發投入的持續收縮,可能會影響長期產品創新與技術迭代能力;而若未來費用控制力度減弱,高額費用率仍有可能再度侵蝕利潤,麥科田此次扭虧的持續性,仍需時間檢驗。

(截圖來自招股書) (截圖來自招股書)

經銷商大面積「失活」

麥科田的業務版圖正經歷一場「重心轉移」,其核心增長引擎已悄然變為微創介入業務,該業務板塊營收佔比從2022年的42.1%一路攀升至2024年的51.6%,並在2025年上半年穩定在51.1%,首次超越傳統優勢的生命支持業務,穩穩站上「C位」。

這一逆襲,與2022年一筆關鍵收購密不可分。當年麥科田將內窺鏡生產商唯德康醫療收入囊中,成功切入微創賽道。併購效應立竿見影,該業務營收從2022年的3.86億元猛增至2024年的7.21億元,成為絕對的增長主力。2025年上半年繼續發力,同比增長16.85%,收入4.03億元。能看出併購整合后,它確實成了麥科田最能打的業務板塊。

然而,高增長之下亦有隱憂。就拿兩個核心細分市場來説,灼識諮詢的數據顯示,2024年國內藥物輸注領域,第一名的市場份額直接佔到35%,麥科田雖然排第二,但只有15%,差距直接差了一倍多;更關鍵的是它重點發力的微創介入領域——2024年中國消化系統微創介入耗材市場,麥科田還是老二,份額19.2%,而第一名直接握有46.4%的份額,幾乎是它的2.5倍。這種「頭部吃肉、老二喝湯」的競爭格局,對想繼續衝規模的麥科田來説,顯然是個不小的挑戰。

同時,其微創業務的毛利率也顯著低於南微醫學安傑思等頭部玩家,如何提升盈利能力是一大挑戰。

另一方面,公司的「基本盤」生命支持業務佔比則從2022年的45.3%下滑至2024年的35.3%,招股書解釋稱,2024年收入下降主要是由於疫情期間醫院提前採購導致2024年需求臨時性調整。

至於體外診斷(IVD)業務,目前更像是「陪跑」的角色,其2022年佔比12.6%,到2024年只微升到13.1%,體量一直上不去,想靠它分擔營收壓力,目前來看還不太現實。

除此之外,麥科田的銷售渠道也藏着不少隱患。首先是「高度依賴經銷商」,報告期內,麥科田通過經銷商賣出去的收入分別是7.74億元、11.52億元、11.8億元和6.52億元,分別佔總收入的84.4%、87.8%、84.3%和82.9%,幾乎所有產品都要靠經銷商觸達市場。麥科田自己也在招股書里提示了風險,公司依賴經銷商銷售,若失去現有經銷商或未能獲得新經銷商,業務將受影響。

對於這種「高依賴、高波動」的渠道結構,世界院士專家聯合會執行祕書長、中國通信工業協會兩化融合委員會副會長吳高斌指出,麥科田對經銷商的高度依賴將帶來三大風險:削弱定價權,擠壓利潤空間;影響回款周期,導致現金流不穩定;在面臨帶量採購等政策衝擊時,調整速度慢,抗風險能力脆弱。

除了上述風險之外,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進一步指出,「部分退出經銷商的庫存可能並未真正消化,而是滯留在渠道‘蓄水池’中。還有可能導致終端需求‘失真’,麥科田無法直接掌握醫院真實採購量,導致其生產計劃與市場需求脱節(如過度備貨導致存貨減值,或低估需求導致斷貨丟單)。」

更值得注意的是經銷商體系的「健康度」。從數量上看,國內經銷商還算穩定,報告期各期末,數量分別是1972個、2538個、2791個和1959個;但海外經銷商一直在縮水,從2022年期末的923個,一路降到2025年上半年期末的607個,海外渠道一直在收縮。更棘手的是「不活躍經銷商」的數量——報告期內從983個漲到2220個,短短几年翻了一倍多。經銷商不活躍,意味着渠道的實際覆蓋能力和效率在下降,這對高度依賴經銷商的麥科田來説,無疑是個需要緊急解決的問題。

柏文喜指出,「這一現象不是簡單的‘經銷商偷懶’,而是渠道生態‘亞健康’的顯性化,背后可能隱藏着三類深層問題。一是招商‘虛胖’,重簽約、輕賦能;二是產品‘競爭力’不足,臨牀價值無法支撐渠道利潤;渠道‘割喉’,內部管理失控。麥科田的渠道風險是‘結構性’的,不是‘周期性’的。」

他進一步警示,「短期來看,2025年上半年扭虧,可能是‘渠道壓貨+應收賬款’堆砌的‘紙面利潤’,需警惕2025年下半年經銷商集中退貨/壞賬引發的‘二次虧損’。長期來看,若不活躍經銷商持續激增,説明其渠道生態已‘沙漠化’——既招不到優質經銷商,也養不活現有經銷商,最終可能被迫‘削藩改直營’,但高昂的銷售團隊建設成本將使其長期虧損。」

(截圖來自招股書) (截圖來自招股書)

資產端鉅額商譽「埋雷」

近年來,「併購」成為麥科田擴張業務版圖的核心路徑。報告期內,公司完成了多項重大收購,公司在2022年1月收購英國醫療設備公司Penlon,將生命支持業務延伸至麻醉解決方案領域;同年4月拿下江蘇醫療器械企業唯德康醫療,正式切入微創介入賽道。

2025年8月又訂立股權轉讓協議,擬收購蘇州國科美潤達醫療,計劃將產品範圍從柔性內窺鏡拓展至硬性內窺鏡,持續通過併購補全業務短板。

不過,頻繁併購也讓麥科田揹負了沉重的「商譽包袱」。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商譽規模達9.08億元,佔同期淨資產(18.3億元)的49.6%,近乎佔據淨資產半壁江山,而這些商譽主要來自對Penlon和唯德康醫療的收購。從數據變化看,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麥科田商譽始終維持在9億元以上,分別為9.05億元、9.05億元、9.06億元、9.08億元,規模居高不下。

高額商譽背后,是不容忽視的減值風險。一旦被收購公司業績不及預期,麥科田就需計提商譽減值,而這將直接衝擊淨利潤。公司也在招股書風險提示中坦言,基於對Penlon、唯德康醫療及Vedefar的收購,無法保證未來不會發生商譽減值虧損,任何商譽的重大減值均可能對我們的業務、財務狀況及經營業績造成重大不利影響。風險預警已明確擺在檯面上。

從實際整合效果來看,併購所帶來的業績增益似乎未完全達到預期。儘管公司營收規模持續增長,並在2025年上半年實現扭虧為盈,但這一盈利改善更多依賴於銷售、研發等費用的嚴格控制,而非業務內生效率的實質性提升。

除了商譽風險,麥科田還面臨醫療器械行業特有的政策壓力——集中帶量採購(集採)的影響。目前,國內已有不少醫療器械產品納入集採範圍,若公司高值醫用耗材等核心產品被納入集採,終端價格將受政府管控。未來若在集採中落標,或為中標大幅降價,其營收與利潤空間都將面臨擠壓,業績穩定性存疑。

總體來看,麥科田過去幾年靠併購走出了「規模擴張」的路徑,2025年上半年的扭虧也讓市場看到短期改善,但商譽減值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扭虧模式的可持續性,以及集採政策的不確定性,仍為其未來發展埋下隱患。

責任編輯:姜雨晴 主編:陳巖鵬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