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科技金融浪潮下的投行變局

2025-09-25 15:32

券商投行聚焦科技金融賽道,通過整合資源打造「大投行」以搶佔IPO及定增市場,行業分化加劇,頭部機構優勢顯著。 

在政策支持、產業升級多重因素推動下,科技金融正成為投行開展業務的重要主線。券商投行通過加快整合內部投研、保薦等不同業務條線,打造「大投行」組織和業務模式以適應市場需求,但也有不少券商仍未能走出「陣痛期」,併購整合、特色化差異化之路見效尚需時間。 

券商加快調整  打造「大投行」

在A股幾大上市板塊中,科技含量較高的科創板企業因可比公司較少、定價難度較高等因素影響,券商投行所獲得的承銷保薦費用佔募資額的比例更高,也因此,科創板IPO成為投行競逐的戰略高地。相比之下,主板公司IPO的承銷保薦費用佔募資額比例較低。

據Wind數據,在2025年A股新上市公司中,科創板明星企業影石創新(688775.SH)的承銷保薦費用高達1.58億元,承銷保薦費用相當於其19.38億元募資額的8.2%,中信證券中金公司、高盛證券(中國)分享了這塊「蛋糕」。年內承銷保薦費用最高的IPO公司是主板企業天有為(603202.SH),承銷保薦費用為1.76億元,這一金額僅相當於公司募資額37.4億元的4.7%。

從上市企業所處地區來看,科技含量較高的先進製造業、半導體、汽車產業鏈、新能源、生物醫藥等產業主要位於東部地區。據瞭解,為更好地服務特定市場的客户,部分大投行在省級分公司層面配置了投行團隊或保代常駐。 

比如蕪湖埃泰克汽車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的IPO輔導公告顯示,擔任其輔導保薦工作的龍頭券商投行部門設置了安徽分部,分部配置多名資深保代,方便就近更好地溝通和節省時間成本。近年來,該龍頭券商投行承做了埃泰克IPO、阜陽欣奕華IPO等多單安徽地區半導體、汽車、先進製造業等企業的IPO輔導和再融資業務。 

相較於先進製造業、AI和機器人、新能源等融資熱點,部分行業的融資低迷,比如銀行和非銀、消費板塊,這讓投行相應團隊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2023年以來,A股金融股IPO和再融資大幅下滑,新增銀行上市迄今為0,消費類企業IPO也明顯減少。

以近期中國銀行定增的保薦券商為例,中銀證券投行派出參與中國銀行定增保薦的項目保代是其銀行板塊和金融團隊負責人董女士,其上一次參與金融企業融資保薦業務還是2022年成都銀行發行可轉債;另一位保代何先生上一次參與金融企業的融資保薦工作還是2020年江蘇銀行配股業務。 

隨着A股融資市場格局的較大變動,投行也積極做出調整。據媒體今年9月的報道,某頭部券商實施組織架構調整,行業分組方面撤銷了多個二級組別,一些行業組負責人職位被取消,地域上新設北方總部,管理區域包括京津冀、山東、河南、東北等。整體上,整合內部資源、減少內耗、向科技金融領域聚焦資源,打造「大投行」成為當前投行調整改革的重要思路。 

搶抓併購重組機遇

在眾多投行業,國泰海通淨資產規模排在首位,其積極推動投行、投資、投研聯動和境內外投行一體化,面對證券行業與數字技術加速融合、深度互嵌的發展新趨勢,其在業內首次提出打造「SMART投行」的全面數字化轉型願景,深耕科技創新、深化與產業龍頭合作,加強母基金及產業龍頭CVC(企業風險投資)佈局。公開信息顯示,今年4月擔任國泰海通總裁的李俊傑,曾擔任國泰君安投行事業部總裁,這一人事安排有助於從高管層統籌推動投行業務。 

Wind數據顯示,2025年以來至9月16日,國泰海通在A股「股權承銷排行榜」的承銷總金額排名第三,金額達1156億元,低於中信證券(1559億元)、中銀證券(1315億元)。如果僅統計IPO業務,國泰海通今年IPO主承銷家數排第一,58.7億元的主承銷金額排第四,低於中金公司(125.3億元)、華泰證券(102億元)、中信建投(98.3億元)。 

國泰海通在2024年報中表示,將「搶抓併購重組機遇」。從現有進展情況看,Wind顯示2025年以來,國泰海通的股票增發業務主承銷金額為1068億元,排在中信證券(1417億元)、中銀證券(1307.5億元)之后。 

進一步分析,中信證券、中銀證券的定增之所以能排在國泰海通前面,關鍵在於抓住了今年多家國有大行實施定增的業務機會。公開信息顯示,中銀證券是中國銀行、郵儲銀行定增的主承銷商之一,分攤的定增承銷總規模為1257億元。中信證券是中國銀行、建設銀行、郵儲銀行、交通銀行定增的主承銷商之一,分攤主承銷總規模約為1075億元。國泰海通也參與了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定增的主承銷,分銷總額為954億元,其中貢獻最大的是交通銀行定增,國泰海通獲得了660億元的分銷金額。 

雖然國有大行定增的主承券商均為大型投行,但承銷費用比例也較低,券商定增業務實際收入仍很大程度上還是要看非國企市場化定增業務的貢獻。比如,國泰海通今年拿下了多家半導體企業的定增保薦承銷業務,包括富樂德61.9億元定增、勝宏科技19億元定增、芯原股份併購等大單,獲得了較好的承銷收入。 

因此,從收入角度看,Wind顯示2025年以來,定增業務收入前三的投行是中信證券(1.28億元)、華泰證券(1.08億元)、中信建投(7500萬元)。國泰海通定增業務收入排在第四,為5100萬元,高於中銀證券。 

多家中小投行年內IPO無收穫

整體來看,今年上半年投行業務手續費淨收入居前的A股券商是中信證券(21億元)、中金公司(16.67億元)、國泰海通(13.9億元)、華泰證券(11.67億元)。對比2024年上半年,中金公司的投行業務手續費淨收入增幅較大。 

投行業務手續費增長最明顯的是國聯民生。得益於合併民生證券的帶動效應,今年上半年國聯民生的投行業務手續費淨收入達5.3億元,較2024年上半年的1.7億元同比增長210%,從A股券商排名20名開外躍升至第8名。

國聯民生投行業務堅持產業投行、科技投行、財富投行戰略定位,「擴大重點行業和前瞻性行業的覆蓋範圍,加大對高成長潛力行業項目的開發、拓展力度,積極佈局未來產業、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其投行的債券業務也成功承銷了多隻科技創新債。今年以來,國聯民生承銷保薦了太力科技(301595.SZ)、興福電子(688545.SH)等3家企業IPO。 

也有一些投行業績下滑。中泰證券2025年上半年投行手續費淨收入2.7億元,同比下滑48%。亮點在於,中泰證券今年保薦的新型儲能行業首單IPO項目——海博思創(688411.SH)成功登陸科創板,成為公司科技金融領域的標杆。 

光大證券今年上半年的投行業務手續費淨收入為3.63億元,同比下滑近兩成。公司半年報顯示,投行圍繞國家戰略產業,深化對關鍵產業領域的研究,進一步增強服務現代產業的能力。公司今年保薦上市的泰禾股份(301665.SZ)是農藥細分領域的小巨頭。 

Wind顯示,今年新增上市的70家A股公司中,創業板公司有25家、科創板有8家。其中,地理上註冊地位於江蘇的公司有19家、廣東有13家、浙江12家。「近水樓臺先得月」,在科技金融的政策導向下,IPO公司富集於東部部分地區,本土券商承攬業務有天然的優勢,異地中小投行股權業務難度進一步加大。 

值得一提的是,還有不少中小型券商今年以來A股IPO尚未「開張」。Wind顯示,今年以來A股IPO被27家券商分食,換言之,有多數中小投行今年的收入可能會有所縮水。具體來説,華福證券、中航證券、財通證券、中德證券等投行今年IPO數量為0,僅有1-2單定增業務過會。 

(文中提及個股僅為舉例分析,不作投資建議。)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