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汽車業AI「狂飆」,「輪式智能生命體」即將到來

2025-09-25 15:45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劉凱 於建平 北京報道

也許在不遠的將來,汽車不再僅僅只是響應用户的指令,而可以主動與用户交談,為用户分憂解難,甚至在用户手握方向盤時,已經規劃好最合適的路線、調節好最適宜的車內温度。這並非遙不可及的科幻場景,而是一幅正由人工智能精心繪製的現實圖景。

近日,在汽車之家舉辦的「全球AI科技大會」上,智慧出行的變革成了絕對主角。大會現場,仿生機器人與嘉賓自如互動,AI主持人妙語連珠,將未來感拉滿。但真正引發行業熱議的,則藏在行業領袖與技術先鋒們充滿激情的描繪中,他們共同預告:汽車,這個陪伴人類百年的夥伴,即將迎來一次前所未有的「覺醒」。

窺見「輪式智能生命體」的誕生

「全球AI科技大會」的舉辦,恰逢國務院《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頒佈實施的關鍵時期。文件明確提出了到2027年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取得顯著成效的目標,為包括汽車產業在內的重點領域指明瞭發展方向。在此背景下,汽車之家的「全球AI科技大會」大會,被業內視為觀察行業如何響應國家戰略、探尋落地路徑的重要窗口。

海爾集團董事、汽車之家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劉斥表示:「當前汽車行業面臨着技術路線快速演進與產業格局深刻重塑的雙重變革,機遇空前,挑戰亦不容小覷。」

在這場以「Hi·Future」為主題的科技盛宴中,記者感受最強烈的就是,關於汽車行業的討論焦點已經徹底轉變。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汽車行業分會會長王俠認為,汽車行業應跳出硬件參數與價格戰的「內卷」漩渦,而去關注一個更宏大的命題:如何讓汽車從一臺冰冷的機器,進化成為一個能思考、會學習、懂合作的「輪式智能生命體」。

王俠認為,未來的汽車將不再是信息孤島,而是智慧城市交通網絡中的一個活躍節點,它能與道路、雲端、其他車輛實時「對話」,共同編織一張安全、高效、綠色的出行網絡。王俠舉例表示:你的車可以提前接收到前方路口紅綠燈的配時信息,自動平滑車速,實現「綠波通行」,不僅省時省電,還能極大緩解交通擁堵。

而業界領袖也分享了各自的觀點與實踐經驗。對於汽車智能駕駛的等級劃分,文遠知行CEO韓旭拋出一個有趣的觀點:「L3是簡化的L4,而不是複雜的L2。」 他認為,L2像一個需要時刻手把手教的「新手」,而L3則像一個已經能獨立完成項目、只需在關鍵決策時向你請示的「得力助手」,它的「心智」成熟度更接近完全自主的L4。

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CTO、商湯絕影CEO王曉剛則重點闡述了「世界模型」對自動駕駛發展的革命性意義。他指出,世界模型可以推動自動駕駛在三個方面取得突破,一是數據瓶頸,二是驗證技術邊界,三是通過強化學習達到超越人類駕駛的體驗。

Momenta全球解決方案首席架構師饒慶從技術實現路徑角度,分享了通往自動駕駛的可規模化路徑,他介紹,Momenta R6飛輪大模型,基於強化學習技術能夠實現超越人類老司機的安全水平。

這些智能駕駛領域的頂尖思想領袖,共同勾勒了AI技術驅動下的產業未來圖景。

影響中國電動車市場發展的五大核心趨勢

值得一提的是,會上汽車之家研究院發佈了《智能化新範式引發競爭重構——2025中國智能電動車發展趨勢洞察》報告(下稱「報告」),從用户角度出發聚焦中國電動車智能化發展核心趨勢。

該報告基於汽車之家海量的平臺數據、專業的車型庫信息以及深入的專項用户調研,系統梳理並提出了影響中國電動車市場未來發展的五大核心趨勢:一是「智駕平權」全面啟動,輔助駕駛功能加速向主流價位段普及;二是AI大模型集體「上車」,推動人車交互關係發生質變;三是智能座艙體驗朝向多元化、個性化方向升級;四是以超充技術、智能空氣懸架為代表的新興配置成為塑造產品差異化優勢的關鍵;五是RoboTaxi(自動駕駛出租車)的商業化進程開始加速,對未來出行生態可能產生深遠影響。

報告指出,這些趨勢的疊加效應,正驅動汽車產業的競爭格局從傳統的性能、配置比拼,轉向以智能化體驗為核心的生態體系競爭。

從報告中的數據可以看出,智能化已取代傳統認知,成為用户選購新能源車而非燃油車的首要因素。這一認知在過去三年發生顯著轉變,認為「智能化是新能源車核心優勢」的用户比例從30%大幅提升至73%,在中高端消費羣體中這一趨勢尤為突出。由此可見,智能化已逐漸成為新能源汽車的「代名詞」。

汽車行業觀察員趙永琪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汽車產業的競賽規則已經徹底改變。如果過去十年是電動化的上半場,比拼的是三電系統等硬件的快速普及,那麼現在,我們已經毫無爭議地進入了以AI為主導的智能化下半場。這意味着,行業的價值錨點正在從‘馬力’轉向‘算力’,從‘配置表’轉向‘體驗流’。」

方向盤后的「智能」開始重塑世界

最深刻的行業變革,往往始於角色身份的模糊與重塑。

上述報告中一項極具前瞻性的展望聚焦於RoboTaxi(自動駕駛出租車)。不妨設想,五年后,用户通過手機App叫車,一輛成本低廉、24小時待命的無人駕駛車輛隨即抵達,價格可能僅為現有網約車的一半。這是否會促使部分用户放棄購買私家車?

儘管調查顯示,多數人出於私密性與情感聯結的考量仍將保有車輛,但這種「隨需所用」的出行模式,註定對傳統汽車銷售邏輯帶來深遠衝擊。它迫使車企深入反思:我們未來的角色,究竟是停留在汽車製造商,還是應轉型為「智慧出行服務」的提供者?或許在不遠的將來,主流車企都將構建自身的自動駕駛出行網絡,與私家車業務形成「雙線並舉」的新格局。

趙永琪對記者表示,對消費者而言,這一變革意味着他們與汽車的關係正步入一個「雙向選擇」的新階段。未來的4S店試駕,將不再是一次輕松的兜風體驗,而可能轉變為用户主導的、近乎嚴苛的「能力測試」。消費者會帶着日常通勤路線,專門檢驗車輛智能輔助駕駛在真實擁堵路況下的表現;他們會尋找最棘手的停車位,以驗證自動泊車系統的可靠性。這倒逼行業必須拿出真正過硬、經得起現實考驗的技術。

當然,在這場奔向未來的競賽中,「安全」始終是最重要的一點。報告顯示,儘管功能炫目,但高達85%的被測車型在輔助駕駛過程中出現過需人類緊急接管的危險場景。這無疑是對所有參與者的鄭重提醒,建立堅不可摧的安全信任,是任何先進功能得以存在的根本前提。未來的競爭,終將是安全、可靠與用户體驗之間的一場平衡藝術。

王俠也對汽車行業的AI發展提出四點建議:第一,要跳出參數和價格內卷,轉而追求核心技術突破;第二,要從「單車智能」向「產業智能」拓展,讓AI向全產業鏈要紅利;要加強開放合作,構建與AI技術相適應的共贏生態;第四,要守住「安全與倫理」底線,築牢產業發展根基。

而汽車之家也首次系統闡釋其AI業務佈局。CTO項碧波表示,汽車消費因金額大、環節多、周期長,C端消費體驗與B端經營效率仍存在結構性痛點。AI技術為系統性的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可能,汽車之家也憑藉數據資產優勢與自研大模型,持續擴充C端與B端服務場景,實現用户體驗與生態服務的雙端協同升級。

趙永琪對記者分析表示,當汽車開始真正擁有「大腦」與「靈魂」,我們的城市脈絡、生活方式乃至社會形態,都將隨之經歷一場重構。「智能化,已經成為現代汽車不可或缺的核心產品屬性,更是所有市場參與者必須全力搶佔的技術制高點。」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