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車企2025上半年:傳統車企底藴猶在,「五界」急需上量,造車新勢力掙扎在盈虧線上

2025-09-25 15:45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温衝 於建平 北京報道

2025年上半年,汽車行業格局持續演變,部分汽車企業業績呈現出明顯分化態勢,有人營收、淨利潤雙雙實現增長,有人增收不增利,也有人營收、淨利潤雙雙下滑。

《華夏時報》記者統計16家A/H股上市車企(以乘用車為主)半年報財報數據。其中11家車企營收實現增長,9家實現盈利,盈利佔比過半。比亞迪以3712.81億元營收、155.11億元淨利潤穩居行業榜首,是唯一實現營收突破3000億元、淨利潤超150億元的車企。吉利、長城、上汽集團傳統車企的底藴仍在,淨利潤維持在60億元以上,但不容忽視的是三家車企的淨利潤均出現約10%左右的下滑。

同時,記者還仔細對比了與華為合作推出「五界」品牌的車企業績與銷量情況,發現問界及其所屬的賽力斯依舊是主要力量,其他四家仍急需上量。此外,造車新勢力「四小龍」差異較大,理想連續11個季度盈利,零跑首次實現半年盈利,小鵬與蔚來還掙扎在盈利虧上。

傳統車企開始分化,但底藴仍在發揮作用

2025年上半年,汽車行業收入50917億元,同比增長8%;成本44780億元,同比增長9%;利潤2444億元,同比增長3.6%;汽車行業利潤率4.8%,相對於下游工業企業利潤率5.7%的平均水平,仍然偏低,但較1—5月的4.3%,利潤率有所改善。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祕書長崔東樹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國家反內卷工作的持續推進,對改善行業利潤的促進效果已經有所體現。

比亞迪無論是營收還是淨利潤都穩居第一,且增速遠高於行業平均水平。財報顯示,上半年,比亞迪營收3712.81億元,同比增長23.3%,淨利潤為155.11億元,同比增長13.79%。更重要的是,比亞迪的高利潤是在高研發投入背景下實現的。上半年,比亞迪研發投入309億元,高出同期淨利潤一倍。

吉利汽車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27%,達1502.85億元,但歸母淨利潤同比下降13.9%,至92.9億元。吉利汽車方面稱,上半年淨利潤同比下滑主要原因在於「2024年同期有一項涉及雷諾汽車的交易,因出售相關資產獲得收益。就核心的汽車業務而言,今年同期盈利能力有提升」。

國泰海通研報認為,吉利汽車的品牌架構較為合理且清晰,隨着「智能吉利2025」戰略的逐步落地,公司整體營收和歸母淨利潤有望持續增長。目前,吉利汽車已將今年汽車銷量目標由此前定下的271萬輛提升至300萬輛。

與吉利一樣出現增收不增利的還有長城汽車。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長城汽車營收923.35億元,同比增長0.99%,淨利潤63.37億元,同比下滑10.21%。值得注意的是,長城汽車第二季度業績要優於第一季度。今年第二季度,長城汽車實現營收523.16億元,同比增長7.72%;實現歸母淨利潤45.86億元,同比增長19.42%。

長安汽車、東風集團、廣汽集團則因為合資車企集體啞火而出現業績承壓。

長安汽車發佈納入新央企、新長安體系后的首份半年報,卻出現了營收、淨利潤雙雙下滑的局面。2025年上半年,長安汽車營業收入726.91億元,同比下滑5.25%;歸母淨利潤22.91億元,同比下降19.09%。其扣非淨利潤同比增長26.36%,為14.77億元。在重組大背景下能保持如此業績,整體表現可圈可點。

東風集團上半年收入545.3億元,同比增長6.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0.55億元,較去年同期的6.84億元下滑近92%。不過,東風集團上半年毛利潤75.99億元,同比增長28%;毛利率達13.9%,同比提升2.3個百分點。在與長安的合併告破之后,東風集團仍在積極求變。8月,東風集團宣佈子公司嵐圖汽車將以介紹上市方式登陸港股,東風集團股份將同步完成私有化退市。招商證券研報認為,此舉有望強化東風戰略佈局,樹立改革創新新標杆。

廣汽集團營收與淨利潤雙雙下滑。2025年上半年,廣汽集團營收421.66億元,同比下滑7.95%;淨利潤虧損25.38億元,同比下降267.39%。廣汽集團在財報中表示,受汽車行業競爭激烈等因素影響,集團汽車銷量下降;重點推出的多款新能源車型銷量仍處於爬坡期等多重因素疊加,整體經營成效未達預期目標。

9月19日,廣汽集團宣佈與華為的合作升級,雙方將聯合打造全新品牌——「啟境」,定位為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車品牌。根據雙方規劃,啟境汽車將全系搭載華為乾崑最先進的智能技術。

華為「五界」急需上量,背后車企各顯神通

與華為合作推出「五界」的車企中,賽力斯、北汽藍谷江淮汽車、上汽集團四家車企已經實現上市,奇瑞汽車正在做最后的IPO衝刺。

手握「問界」的賽力斯,是2025年上半年盈利改善最顯著的車企之一。財報顯示,賽力斯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624.02億元,同比下滑4.06%,淨利潤29.41億元,同比增長81.03%。

賽力斯上半年淨利潤實現增長,主要得益於高端車型銷量增長與產品結構優化。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賽力斯新能源汽車銷量達17.2萬輛,其中問界交付14.7萬輛。高端車型問界M9和M8分別交付6.2萬輛和3.5萬輛,成為50萬元級和40萬元級市場銷量冠軍,帶動公司利潤大幅提升。

問界的成功,賽力斯業績的增長,以及賽力斯股價從不足10元漲至140多元、市值飆升至2300多億元,都讓業界看到了車企與華為鴻蒙智行合作的可行性。但到目前為止,其他后來者還沒能完全複製這份成功。

持續虧損的北汽藍谷並沒有因為「享界」的推出而實現扭虧。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北汽藍谷營收為95.17億元,同比增長154.38%;淨虧損23.08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淨虧損23.36億元。

作為華為「五界」中最貴的一界,「尊界」是江淮汽車近乎壓上一切的產物,不惜喊出「一切爲了尊界,爲了尊界的一切」。不過,因為新能源乘用車尚處於產能爬坡期,且尚未呈現規模效益,江淮汽車今年上半年出現了營收、淨利潤雙降。

今年上半年,江淮汽車營業收入為193.6億元,同比下降9.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7.73億元,較上年同期的盈利3.01億元,同比大降356.89%,出現同比由盈轉虧,是在統計的16家車企中淨利潤下滑幅度最大的企業。同時,江淮汽車的扣非淨利潤為-9.16億元,也同比由盈轉虧,同比大幅下降1096.63%;基本每股收益為-0.35元,同比下滑350%。

奇瑞汽車同樣將與華為合作的「智界」擺在了集團第一優先級的位置,並讓智界獨立成為子公司。今年8月,奇瑞汽車與華為簽署智界品牌戰略2.0合作協議,明確智界將正式實施產銷服一體化獨立運營模式,由華為主導品牌戰略決策與全鏈路管理,標誌着智界品牌獨立運營的實質性推進。

目前,奇瑞汽車已經通過上市聆訊並啟動招股,正在做赴港上市的最后衝刺,因此並未公佈半年業績。不過根據其提交的最新招股書,2025年第一季度,奇瑞汽車實現收入682.2億元,同比增長約24.2%,淨利潤47.26億元,同比增長約90%。無論是收入、淨利潤的規模,還是二者的增速,都有不錯的呈現。值得關注的是,奇瑞汽車已於9月25日正式上市。

「五界」的最后一界,最終落入上汽集團手中,其與華為合作推出了「尚界」。上汽集團是目前華為鴻蒙智行合作的五大車企中規模最大且產品線最為完備的企業,曾連續18年位於全國汽車銷量冠軍,並在2018年創下年銷705萬輛的成績,至今仍與比亞迪在不同銷售數據統計口徑下互為第一。

不過,今年上半年,上汽集團業績出現了「增收不增利」情況。財報顯示,上半年上汽集團營業收入2995.88億元,同比增長5.23%;淨利潤60.2億元,同比下降9.2%。儘管上汽集團在努力降本增效,銷售費用同比下降11.6%,但研發費用、管理費用分別同比增長6.4%、0.9%。整體來看,成本和費用的控制未能完全抵消其他因素對利潤的影響,也不足以彌補其他方面對利潤的侵蝕。

如上汽大眾在新能源汽車時代面臨挑戰,銷量同比下滑3.89%至49.2萬輛;其歸母淨利潤8.84億元,相比去年上半年有小幅增長,但營收大幅下滑。同時,部分自主新能源品牌處於投入期,如智己汽車2025年上半年銷量為1.9萬輛,同比下滑14.7%,歸母淨利潤-18.25億元,拖累了上汽集團的利潤表現。

據《華夏時報》記者瞭解,尚界首款車型尚界H5已於9月23日正式發佈。后續兩款產品的開發工作也在加緊推進中,未來將進一步擴大細分市場覆蓋面並快速提升規模。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年初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董事長余承東曾為鴻蒙智行立下「2025年要挑戰100萬輛」的銷量目標。但時間過半,銷量卻未過半。2025年上半年,鴻蒙智行銷量21.5萬輛,目標完成率僅為20%。其中問界系列作為核心品牌貢獻了主要銷量(具體佔比未單獨披露,但問界M9等車型多次被強調為銷量主力)‌。

新勢力「四小龍」誰還掙扎於盈虧線上?

蔚來、理想、小鵬、零跑造車新勢力「四小龍」在2025年上半年呈現出不同的業績分化。營收上,理想站上了超500億元的臺階,小鵬、蔚來則維持超300億元的狀態,零跑雖然營收200億元,但同比增速是四家企業中最快的。盈利能力上,理想、零跑兩個實現半年盈利的企業更具優勢。

具體來看,早已跨過盈利線並「上岸」的理想,在2025年上半年依舊是四家新勢力車企中營收與利潤最高的企業。今年上半年,理想實現營收561.7億元,同比下滑2%。作為對比,今年上半年,小鵬營收340.9億元,同比增長132.5%;蔚來營收310.43億元,同比增長13.49%;零跑營收242.5億元,同比增長174%。

淨利潤方面,理想已持續11個季度實現盈利,上半年淨利潤達到17.43億元,同比增長2.8%,將其他新勢力品牌甩在了身后。零跑邁過盈虧線,首次實現半年度盈利,淨利潤為0.33億元,經調整后淨利潤更是達到3.3億元。小鵬與蔚來則仍未扭虧,面臨不同程度的盈利壓力。

業績指標差異背后,是交付量的差距。今年上半年,理想交付量達20.4萬輛,同比增長7.9%;零跑交付量為22.2萬輛,同比增長155%,位居「新勢力四小龍」銷量榜首;小鵬交付量達19.7萬輛,同比增長279%;蔚來交付量為11.42萬輛,同比增長30.6%。

《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小鵬與蔚來均將盈利的目標節點設在了2025年第四季度。這主要基於公司對銷量增長、成本控制和資本市場等因素的考慮。

小鵬汽車預計將在下半年推出全新一代小鵬G7和P7等新車型,帶動銷量增長;同時公司毛利率穩步提升,已連續七個季度改善,隨着規模效應顯現及與大眾汽車集團的技術合作帶來高毛利收入。蔚來汽車則啟動了基本經營單元機制的全面降本計劃,且成本優化效果顯著,二季度經營虧損環比收窄超30%。此外,9月10日蔚來剛剛完成總額10億美元的股權增發融資,為蔚來公司長期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