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153處閒置農房巧變增收「黃金屋」

2025-09-25 14:43

轉自:大眾新聞-大眾日報

秋日的楊家山里,青石板路蜿蜒串聯起錯落有致的石屋,老石頭小酒館飄出陣陣酒香,院子旅居民宿的露臺上,遊客正品着山茶欣賞風景……依託楊家山里鄉村振興片區的生態稟賦、人文底藴與產業基礎,近年來,鐵山街道將閒置農房盤活作為破解鄉村資源碎片化、推動產業升級的「金鑰匙」,通過精準摸底、多元培育、長效賦能,讓153處閒置農房變身「黃金屋」,蹚出一條資源活化、產業升級、村民共富的鄉村振興新路徑。目前,已帶動村集體年均增收16.8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3.9萬元,一幅「閒置資源活起來、鄉村業態火起來、農民腰包鼓起來」的畫卷正在鐵山街道徐徐展開。

摸清家底,精準繪就「施工圖」

盤活閒置農房,首先得摸清「家底」。「當時,鐵山街道辦事處和村兩委組成摸排隊伍,挨家挨戶上門,對閒置房屋進行信息摸排。」楊家山里二村黨委書記楊福瑞説,鐵山街道成立專項工作小組,抽調機關干部和村兩委成員組成摸底分隊,按照「村不漏户、户不漏房」原則,對楊家山里片區涉及的3個行政村、10個自然村開展拉網式排查。工作人員不僅記錄農房的位置、面積、結構、建成年代等基礎信息,還詳細詢問閒置原因、產權歸屬、村民盤活意願,最終形成「一户一檔、一房一策」電子臺賬,清晰標註每處閒置農房的「身份信息」與「盤活潛力」。

摸底不是簡單「記賬」,更要守住「三條底線」。在開展精準摸底工作時,街道始終嚴守「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片區風貌不破壞」。同時,在摸底基礎上,街道聯合專業規劃設計院,將閒置農房盤活納入楊家山里片區整體發展規劃。按照「依山就勢、錯落有致」的原則,把閒置農房分為「核心商圈型」「生態景觀型」「民俗體驗型」三類——核心商圈周邊的農房重點發展餐飲、文創,近山臨水的農房主打民宿、康養,保留傳統石屋特色的農房則培育非遺體驗、手作工坊,讓每一處閒置資源都能找到精準的「發展座標」。

多元盤活,培育文旅「新業態」

走進后石溝村,一個充滿現代感的咖啡店首先映入眼簾,這里正是電視劇《温暖的味道》中「陽光超市」的原型,它已變為「印象后石溝」咖啡店。「我們在這里保留了劇中超市的元素,同時融入現代餐飲功能。」后石溝村黨支部書記劉芳介紹,店內不僅提供現磨咖啡、特色甜點,還設立了農特產品專區,山雞蛋、櫻桃啤酒、杏酒等楊家山里農特產品整齊陳列,方便遊客把「鄉村味道」帶回家。

老石頭小酒館是墩上村首批落地的標杆項目之一。項目保留了農房的石頭牆體、木樑結構,融入現代簡約設計,主打特色調製酒和特色小食。作為項目建設運營方,青島融源楊家山里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立足片區獨特的自然稟賦,圍繞「吃、住、行、遊、購、娛」主題,佈局田園共創學堂、院子旅居、田園會客廳、梧桐花開餐廳、在山里·露營地、老石頭小酒館、山寶兒童樂園等產業地標,不斷豐富「紅色教育+觀光采摘+影視體驗+休閒康養+餐飲民宿」多種業態疊加的農文旅融合新模式,實現一體化、平臺化運營。

與老石頭小酒館相隔百余米的院子旅居民宿,則走「精品路線」。以村集體為主體租賃村民閒置宅基地13處,由融源楊家山里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打造特色民宿集羣,實行統一運營、統一管理,帶動周邊村民自發成立民宿37家。

「我們的民宿建設分為重建和翻新兩種方式,壹號院民宿就是重建的典型代表。這里原來是破舊的民房,交到我們手里后,我們融合中式美學與現代生活方式,在繼承中創新,既保留了老房子的特點,又以現代化方式加以演繹,有一種質朴的時尚。」融源楊家山里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宋苗苗告訴記者,院子旅居民宿秉承「原山原水原生態,原汁原味原生活」及修舊如舊的理念,打造「一院一品」,充分體現院落美學。

截至目前,片區已盤活153處農房,培育民宿、餐飲、鄉咖等多元業態,推動農文旅產業實現效益倍增和可持續發展,實現從「單一農業」到「多元文旅」的華麗轉身。

長效賦能,織密共富「保障網」

「雙手端穩茶盤,注水時高衝低斟。」技能培訓班上,培訓導師正幫助村民掌握新知識、學習新手藝。

為讓村民共享鄉村振興紅利,鐵山街道創新推出「時髦村民培訓計劃」,根據業態需求開展茶藝、烹飪、民宿服務、電商直播等技能培訓,截至目前已舉辦31期,培訓630余人次。據介紹,培訓結束后,優秀學員會被推薦到入駐企業就業,或者幫助他們自主創業。目前,已有百余名村民通過培訓實現「家門口」就業,人均月收入超3000元。以前「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村民,如今紛紛端起「文旅飯碗」。「以前哪能想到自己能去沖泡咖啡,現在已經干得非常熟練了。」村民陳萍萍説。

除了技能提升,街道還鼓勵村民以閒置農房入股,與企業簽訂保底收益協議。據瞭解,目前片區已有112户村民以宅入股,每年保底增收6000-10000元不等。

村集體也在資源盤活中實現增收。街道整合片區各村閒置農房資源,由村集體統一與企業對接,收取管理費和服務費,僅此一項就讓片區3個村集體年增收16.8萬元。「這些錢我們用來改善村里的基礎設施,修了停車場、換了路燈,還建設了休閒廣場,村民們都很滿意。」楊福瑞説。

如今的楊家山里,閒置農房變成了「聚寶盆」,村民的腰包鼓了,笑容多了。下一步,鐵山街道將繼續完善業態佈局,打造農文旅融合發展新模式,讓更多閒置資源變成鄉村振興的「黃金資源」。 

(大眾新聞·青島西海岸報記者 梁玉鵬)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