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5 15:17
(來源:浩海投研Pro)
作者/星空下的烤包子
排版/星空下的烏梅
最近一段時間,資本市場上有一個板塊突然走強,那就是#線控底盤。相關企業比如#紐泰格(301229)、#浙江世寶(002703)都直接迎來了漲停。
畢竟,在汽車產業快速向智能化轉型的當下,線控底盤技術正逐漸成為行業競爭的焦點之一。
簡單來説,線控底盤能夠通過電子信號代替傳統的機械或液壓連接來實現對車輛的精確控制,相較於機械控制和液壓控制,它提高了制動的響應速度和精確性。最重要的是,它還有助於提高新能源汽車的續航能力(實現整車減重約15%)。
那麼,目前線控底盤在汽車中的滲透率如何,行業的競爭態勢如何?筆者今天就帶你來一探究竟。
一、規模增長,加速滲透
一般來説,線控底盤核心技術包括線控轉向、線控懸架、線控制動三個部分,作為高階智能駕駛的大勢所趨,是非常關鍵的技術,而每個部分目前在汽車上的滲透率略有不同。
三者之中,成熟度最高的非線控制動莫屬。據專業機構(蓋世汽車研究院)統計,去年我國乘用車線控制動滲透率為50.8%,如果時間線拉長,就會發現這些年的滲透率逐年提升,預計今年滲透率將突破65%,市場規模也將隨之達到250億元。
而成熟度相對較低的則是線控轉向,它取消了方向盤和轉向車輪之間的機械連接部件。其實,在十年多前,英菲尼迪成為首個量產主動式線控轉向系統的品牌,然而由於系統的可靠性得不到保障,量產三年后就有超過6萬輛安裝線控轉向的車輛被召回。
而就在去年年底,蔚來ET9線控轉向系統經歷了長時間反覆論證和評審后,終於量產上市,也是我國第一輛搭載線控轉向的車型,作為高端車型,其售價達到了80萬元。國外豐田和雷克薩斯的一款車型也開始使用線控轉向。
要知道,從法規層面來看,2021年我國新修訂的標準中,才刪除了「不得裝用全動力轉向機構」(線控轉向就屬於全動力轉向機構的一種)的規定,所以蔚來也成爲了國內第一個吃「螃蟹」的企業。
二、融資加速,熱錢湧入
最近兩年,專業機構給予線控轉向更高的期望。據國信證券估算,2030年,國內線控轉向市場有望突破350億元,全球市場有望突破800億元。
而從線控底盤這個更大的市場來看,據專業機構測算,預計2025年中國線控底盤市場規模達到282億元,而到2030年市場規模則達1270億元,其中汽車線控底盤市場規模佔比能達到近90%。
從目前線控底盤的競爭情況來看,國外企業如博世、採埃孚、NSK等企業憑藉着起步早、技術積累深厚等原因,取得了一定的領先優勢,但因為這個市場的增長潛力較大,所以國內企業也在瘋狂追趕。
比如成立於2021年的利氪科技,主要聚焦智能底盤技術,但是利氪科技僅用3年便擁有了近20億元的融資規模。
三、國內企業,努力追趕
再比如企業之一的#伯特利(603596),今年上半年營業收入和歸母淨利潤分別同比增長了30%和14%。目前,公司表示旗下線控制動系統產品已量產,並與市場多家主流主機廠合作,線控轉向產品以及空氣懸架產品公司目前正在開發過程中。就從其上半年的研發費用來看,同比增長了18%,就可見一斑。
無獨有偶,#同力股份(834599)也表示將堅持自主研發線控底盤,通過前裝或后裝智駕系統實現整車無人駕駛。
而在去年,伯特利線控制動一共賣了180萬套,國內市佔率已經達到了第三,而且公司也在努力增加線控制度的產能,希望搶到更多的「蛋糕」。通過資本運作,公司也收購了萬達轉向,希望在線控轉向上搶佔一個身位。
除此之外,#耐世特(01316)同樣也實現了營收和淨利潤的雙增,隨着而來的是市值大漲。要知道,公司憑藉着先發優勢以及技術實力,已經和和特斯拉以及國內多家造車新勢力達成線控轉向訂單,並有望於明年投產交付。線控轉向也是公司未來重點發展的業務之一。
而站在當下,電動助力轉向系統(EPS)是公司的重要產品之一,EPS上半年收入為15.25億美元,同比增長8.6%,收入佔比68%,相比於往年進一步提升,該業務主要分佈於北美洲及亞太區。
更重要的是,在耐世特的新增訂單中,EPS訂單金額佔比超過65%,今年上半年就新獲訂單15億美元。
所以,從訂單和業績情況來看,線控底盤企業的好日子,或許纔剛剛開始。但是,從線控底盤領域的廠商情況看,有的有車廠量產迭代,有的有高校重點研發資源加持、有的有底盤大廠背景的高管掌舵。誰能問鼎中原,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注: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