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平行論壇|「破界共生:科技激發文化原創力」論壇 人工智能正在重塑藝術生態

2025-09-25 14:28

轉自:北京青年報客户端

9月23日下午,2025北京文化論壇「破界共生:科技激發文化原創力」平行論壇在京舉辦。本場論壇由中國文聯、中國作協指導,北京市文聯承辦。來自18個國家和地區的150余位文化界、科技界嘉賓,聚焦文藝發展新趨勢、新現象,深入討論「文化原創力」內涵以及「科技激發文化原創力」的路徑,為提高「文化原創力」凝聚共識、貢獻智慧。

人工智能正在重塑藝術生態。中國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高世名錶示,AI通過算法生成畫面、音樂,但真正的創造力始終屬於人類。AI越發達,人類越需強化「藝術智性」,數字虛擬技術雖能製造幻覺工業,但身心交感的藝術經驗、從藝術中獲得的感性啟悟更為珍貴。

加拿大太陽馬戲娛樂集團戰略發展副總裁弗勞倫特·貝利-拉博以太陽馬戲團為例,指出科技是「情感放大器」,劇場中的科技元素,最終目標是將科學轉化為觀眾的情感共鳴。「觀眾離席時談論的並非科技本身,而是演出帶給他們的感受。最硬核的科技始終是為觀眾創造奇蹟與驚喜。」

在「人機共生」趨勢下,清華大學新聞學院、人工智能學院雙聘教授沈陽認為,AI可大規模生成內容,但真正符合真實世界需求的原創,需在人機對話中完成。「AI可以生成85分的東西,我們通過人機協同和人機共生,可以把AI生成的東西提高到95分,這依賴於人的主觀能動性。」

關於AI原創性的爭議,核心在於對「原創」的定義。劇作家何冀平表示,原創是尋找光的過程。「每一個創作都是全新的,沒有重複,不可模仿。」在她看來,「科技的發展讓我們有了助手,這很好。但是AI只是提醒,不是替代。」在她看來,作家要有第二雙眼睛,要看到和別人不同的視角。

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創始院長連玉明進一步提出,人工智能本質是「文化問題」,它也許是人類最后一次技術革命。人工智能不僅挑戰我們的體力和腦力,更重要的是挑戰我們的心力。從更深層次講,人工智能挑戰的是我們的價值觀、倫理和文化。

在技術驅動下,中國正探索「中國故事走向世界」的新路徑。華策影視集團創始人、董事長趙依芳從「內容創新」「科技驅動」「產教築基」分享了實踐與思考。以精品築牢文化傳播根基,以爆款IP驅動文化出海;以AIGC與矩陣化全球佈局,打造中華文化出海新引擎;依託產教融合培養「懂文化、通技術、善傳播」的人才隊伍,構建國際傳播新型生態。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花建表示,中國努力研發核心技術,在全球文化價值鏈上持續攀登,在國際文化貿易中主張以發展爲核心,以共享為目的,以創新為動力,成為全球文化貿易「8」字形大循環的中心節點,持續發揮了中國正能量。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田婉婷

編輯/劉忠禹

責任編輯:梁燕(EN003)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