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5 13:41
奇瑞汽車IPO:二十年上市長跑終落地,機遇與隱憂並存
2025年9月25日,奇瑞汽車(09973.HK)正式登陸港交所,以30.75港元的招股價上限開盤,市值逼近2000億港元,成為年內港股最大造車IPO 。這場歷經二十年的上市征程,不僅標誌着國內最后一家未上市的頭部整車企業正式叩開資本市場大門,更折射出中國自主品牌車企在新能源轉型與全球化浪潮中的生存圖景。本文從IPO核心特徵、基本面支撐、估值邏輯與潛在風險四大維度,解析這一行業標誌性事件。
一、IPO核心特徵:中資主導的大體量發行
奇瑞此次IPO呈現出鮮明的"規模大、籌碼集中、中資主導"特徵。本次全球發售2.97億股H股,發行價區間27.75-30.75港元,募資規模82.5億-105.2億港元,若全額行使綠鞋機制,將成為2022年至今非"A to H"模式下港股最大IPO。發行結構採用"機制B",公開發售與國際配售比例固定為10%:90%且無回撥機制,導致散户中籤率僅約25%,股價主導權集中於機構手中 。
市場認購熱情遠超預期,公開發售部分錄得237倍超額認購,創下2025年港股新股認購紀錄。基石投資者陣容尤為亮眼,13家機構合計認購45.7億港元,佔基礎發行規模的50%,其中混改基金以14.8億港元成為最大基石,高瓴、景林等知名私募均參與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基石陣容與保薦團隊(中金、華泰、廣發)均為中資背景,外資機構因奇瑞俄羅斯業務佔比問題缺席,凸顯地緣政治風險對其資本市場認可度的影響 。
二、基本面支撐:增長與隱憂的雙重變奏
1. 核心優勢:規模擴張與全球化壁壘
奇瑞的基本面亮點集中於市場地位與全球化能力。以2024年260萬輛全球銷量計,其位列國內第二大自主品牌、全球第十一大乘用車企業,海外銷量連續22年居中國品牌首位,2024年海外收入佔比達39.7% 。這種全球化優勢不僅體現在規模上,更構建了技術壁壘——其投資15.6億元建成的全鋁車身工廠採用航天級工藝,車身減重40%,技術水平比肩豪華品牌,支撐風雲系列等產品實現"高端技術普惠化"。
研發投入的持續加碼成為增長基石。2022-2024年研發投入從41億元增至105億元,三年累計超200億元,佔營收比重穩定在3.5%-4.0%,顯著高於行業平均水平。鯤鵬動力、火星架構等核心技術體系已落地多款車型,推動2024年新能源銷量同比飆升277%,2025年一季度新能源收入佔比升至27.3% 。
2. 財務隱憂:盈利質量與負債壓力
業績高增長背后暗藏結構性問題。2022-2024年營收年複合增速70.7%,2025年一季度淨利潤同比增長71.5%,但核心驅動力並非主營業務——一季度46.5億元淨利潤中包含24.4億元匯兌收益,剔除后實際淨利潤僅22.1億元,淨利率從6.8%驟降至3.2%。毛利率的持續下滑更值得警惕,從2023年的16.0%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12.4%,顯著低於長城(17.8%)、吉利(15.8%)的同期水平 。
財務槓桿過高成為突出風險點。截至招股書披露,奇瑞資產負債率高達87.9%,遠超行業安全區間。更引發市場爭議的是,在高負債背景下,公司上市前突擊分紅39.93億元,佔2025年一季度淨利潤的84.5%,被質疑"透支盈利" 。
三、估值邏輯:行業折價下的價值博弈
奇瑞估值呈現"低PE但高風險折價"特徵。按2024年淨利潤計算,發行市盈率約8.5-9.4倍,顯著低於比亞迪(約23倍)、吉利(約11倍)等同行,即使按2025年一季度趨勢推算,年度化PE可降至6倍以下,估值性價比看似突出 。但這一折價本質是對其風險的定價:高負債率、毛利率下滑、外資缺位等問題,導致市場未給予其與增長匹配的估值溢價。
從市場環境看,奇瑞IPO恰逢港股打新情緒回暖窗口——2025年前5個月新股破發率僅29%,且中資機構對製造業龍頭認可度提升。但外資缺席可能制約長期估值提升,尤其在2025年港股外資迴流背景下,缺乏國際資本參與的奇瑞股價或難有持續上漲動力 。
四、未來展望:募資用途與行業挑戰
本次募資的投向直接關係增長可持續性,計劃重點用於新能源汽車研發(含電池、電驅系統)、智能化升級(雄獅智艙迭代)、海外生產基地擴建及債務償還。其中,新能源與智能化投入貼合行業主線——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已連續10年全球第一,政策端延續購置税減免至2027年,為技術迭代提供了市場空間與政策保障。
但行業競爭壓力仍不容忽視。國內新能源市場不僅面臨高端芯片等技術短板,非理性價格戰更擠壓盈利空間。奇瑞雖在海外市場佔據先發優勢,但俄羅斯業務佔比過高(2024年18.6%)帶來地緣政治風險,且海外市場競爭加劇已直接導致毛利率下滑 。如何平衡燃油車基本盤與新能源轉型速度、降低負債同時維持研發投入,將是其上市后需解決的核心命題。
結語
奇瑞IPO既是二十年資本徵程的收官,也是新能源轉型的新起點。其全球化積澱與技術儲備構成基本面核心支撐,低估值疊加中資機構背書為短期股價提供安全墊,但高負債、盈利質量不足等問題仍需時間化解。對於資本市場而言,奇瑞的價值最終取決於能否將規模優勢轉化為盈利優勢,在新能源賽道上實現從"量增"到"質升"的跨越——這不僅是奇瑞的考驗,更是所有傳統自主品牌轉型的共同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