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5 11:47
(來源:地產密探)
雖無樓市「金九」,但重點城市推地積極,各色背景的房企拿地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土拍市場波瀾不斷。
9月25日,成都在中心區推出位於錦江區一心橋片區2號地塊,屬於純住宅用地,佔地只有18.71畝,容積率2.5,起拍樓面地價2.1萬元/㎡!
這注定是成都9月以來一次不尋常的土拍盛宴。此次土拍共吸引了廈門國貿、中海、錦江統建、建發4家央國企參拍。
本周二的9月23日,成都曾推出龍泉的東安湖與十陵各1個地塊以及新都老城1個地塊,這3塊地為「住宅+公用地」且均是低效用地變性再開發,最終被3家地方房企底價摘得。
9月24日,成都天府新區麓湖板塊東區有2宗合計近95畝的連襟宅地推出,被中國鐵建和成都產投聯合摘得,溢價率16.4%,樓面價1.63萬元/㎡。
去年9月,「四川本土房企」濱江潤達豐曾以2.43萬元/㎡樓面價一舉麓湖片區乃至天府新區地王,至今無人超越,與2023年11月摘得緊鄰的樓面地價1.69萬元/㎡的一地塊,就是已呈現的「麓湖麗世縵華」樓盤,合起來樓面價也不菲。
如今,成都錦江一心橋2號地最終被廈門國貿地產溢價19.5%摘得,成交樓面價2.51萬元/㎡。
要知道,今年6月中旬,廈門國貿地產曾高溢價摘得錦江區一心橋片區1號地塊,成交樓面價3.55萬元/㎡,溢價率75.74%,號稱「成都樓面價第二高」,該地塊38.5畝,容積率也是2.5。
也就是説,廈門國貿兩次溢價摘得連襟地塊,前次拿地成本偏高,后一次拿地相對較低,綜合起來可以相對拉低實際樓面價,但成本依然不菲。
自9月以來,作為成都核心區的五城區已有多個熱點地塊被成功出讓,但房企拿地熱情實際跟上半年比明顯有所回落,應該説跟3季度房企銷售端整體不佳或低迷有關。
比如9月16日,涉及成華區2個住宅地塊,其中槐樹店約19畝地被龍湖以1.58萬元/㎡樓麪價溢價5.3%競得,另一宗位於八里莊的98畝地,被成華舊改和四川華西聯合底價摘得,樓面價1.08萬元/㎡。9月17日,成都金牛區國賓板塊2宗宅地被成都軌道城投以1.21萬元/㎡底價摘得。
綜合成都9月已出讓用地看,底價或低溢價成交居多,説明房企在銷售端未有提振或下滑后,要麼直接不拿地,要麼謹慎補倉,比如龍湖屬於急需補倉類型。
前不久,某TOP房企高層曾公開表示,近兩年來隨着優質低密地塊和核心地塊的供應,被壓制的高端需求已逐步釋放。高端市場熱度仍會持續一段時間,但會密切關注市場變化,動態調整投資策略。
「有些一二線城市地王頻出,比起上半(下半年)風險在加大。全國市場仍沒有企穩,特別是7月和8月的情況比預期還更差,相比去年同比也在往下走。」
從全國房地產市場機會與風險監測系統數據看,今年8月,全國5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積環比7月下降5%,同比下降20%,創十幾年來同期新低。
據機構監測顯示,今年前8個月,銷售額破千億房企只有5家,但佔百強房企總銷售額近乎半壁江山,「二八法則」愈發明顯。
有意思的是,按克而瑞全口徑統計,廈門國貿地產首次殺進房企銷售額TOP20,前8個月銷售額254.8億元,位列第18位;權益銷售額152.6億元,排名第23位;新增土儲貨值184.6億元,拿地耗資93.9億元,排名均為14位。
廈門國貿地產背靠廈門國貿集團,近些年發力地產明顯,被追捧為閩系地產國企「三劍客」之一,另兩家是廈門建發和廈門象嶼。
廈門國貿地產今年最近3個月內兩次重倉成都核心區溢價拿地,足見其對高能級核心城市的重視。據查,其2021年首次入蓉,首個項目是接手融創的並聯合開發的「國貿錦原」。
在彼時上述項目發佈會上,廈門國貿地產成都負責人曾信誓旦旦地説,集團已明確川渝發展目標,劍指西南,3年必破百億,並強調「堅定深耕成都,已制定遠期拿地戰略」。
2022年3月底,廈門國貿地產曾以1.39萬元/㎡樓面價底價競得位於青羊區康河街道董家壩社區8組,馬廠社區2、3組的一塊宅地。2023年5月,其以溢價近11%競得武侯區紅牌樓片區42.76畝宅地,成交樓面價1.72萬元/㎡,清水最高被限銷售均價3.13萬元/㎡。
今年前8個月,在成都樓市銷售排行榜中,前三甲分別是華潤置地、中國鐵建和成都軌道城投,91.17億元、87億元和61.53億元,廈門國貿地產銷售額14.86億元,排名第38位。2024年,廈門國貿地產銷售額只有10.62億元,排名第39位,而2023年未入圍成都房企銷售額50強。
從經營角度看,廈門國貿地產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收105.46億元,同比增幅約71.6%;淨利潤4.39億元,同比暴增235.1%。該期末,其貨幣資金余額101.1億元,無短期借款,一年內到期非流動負債37.4億元,較上年底減少23.7億元,一年期以上的長期借款和應付債券合計195.4億元。
從以上數據看,廈門國貿地產今年中期業績喜人,短期償債無壓力,業內預估其接下來至年底前還會擇機高頻拿地,畢竟當前重點土地市場整體已趨於理性,手中有錢自然要加大補倉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