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5 00:00
儘管AI醫療仍處於行業培育階段,但主題投資的熱度已吸引不少公募QDII重倉佈局。
對偏愛AI醫療的基金經理而言,商業化落地此前一直是AI醫療賽道需要解決的問題,但隨着越來越多的AI醫療公司強化拓展海外收入,相關公司的估值也變得水漲船高,甚至反超QDII基金重倉的美股對標公司。對此,多位基金經理判斷,國內AI醫療仍處於從0到1的拓展期,未來通過快速商業化落地,將有望逐步解決高估值問題。
出海邏輯延伸至AI醫療
近期,公募基金聚焦的賽道敍事又有新變化,隨着出海邏輯開始延伸到AI醫療領域,在創新葯與人工智能兩個概念之間左右逢源的AI醫療賽道表現強勁。
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公募基金重倉的晶泰控股、固生堂、醫渡科技、訊飛醫療科技、雲知聲等港股AI醫療公司,紛紛在尋找第二增長曲線,而出海則成為這些公司獲得成長彈性的關鍵因素。例如,頭部基金集體佈局的晶泰控股出海業務頻傳捷報,公司日前又宣佈其通過AI技術幫助一家藥企獲得澳大利亞的臨牀試驗批准,截至今年6月末,晶泰控股已是華夏基金、招商基金、富國基金等頭部公募的重倉股。
銀華基金重倉的醫渡科技近日也披露已開展國際化業務,包括AI輔助診療在內的產品服務已開始進入新加坡、文萊等國家。根據醫渡科技日前披露的2025年度財報(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按地區分佈看公司海外市場收入增長速度遠超國內,其間來自文萊的收入規模已超過1億元,文萊市場對醫渡科技的收入貢獻佔比達到14.36%。
此外,國泰基金重倉的固生堂在出海策略上,則以收購新加坡企業的方式進軍東南亞市場,並計劃佈局馬來西亞、印尼等海外地區。9月上旬剛進入港股通的AI醫療公司Mirxes覓瑞,近期閃電進入多隻ETF基金的持倉,公募佈局背后的邏輯或也是出色的出海業務。公司披露的信息顯示,Mirxes覓瑞今年上半年的收入中,國際市場收入佔比約70%,其中,來自新加坡、日本、泰國的營收比例分別為32.48%、20.54%、11.25%。
港股相關標的估值偏高
不過,基金經理對AI醫療相關公司的佈局,也面臨着高估值以及多數公司盈利困難的事實,這也讓行情的持續性存疑。
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隨着港股市場賺錢效應和流動性提升,不少AI醫療公司的市銷率估值達到數十倍甚至上百倍,一些仍處於商業化探索階段且營收規模較小的公司有上百億港元市值,這種情況讓不少QDII基金選擇去美股淘金。
以細分賽道早篩檢測領域為例,截至9月24日,Mirxes覓瑞在港股市場的市值超過170億港元,其競爭對手是眾星捧月的Grail公司,投資者包括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強生公司、騰訊等。然而,儘管Grail公司資源龐大,2025年上半年的營收規模是Mirxes覓瑞的6.4倍,但其市值摺合港元計算,尚不足140億港元,低於Mirxes覓瑞在港股的市值,顯示港股市場給出的溢價更高。在此背景下,一些主動權益基金經理選擇將Grail公司納入隱形重倉股名單。
例如,明星QDII基金經理皮勁松非常看好AI醫療賽道,但他在這一熱門領域的佈局幾乎都指向美股市場,這或許反映出港股AI醫療公司估值偏貴的一面。以他管理的創金合信全球醫藥生物基金為例,包括Tempus AI、Grail等美股AI醫療明星公司都在該基金的隱形重倉股名單。
AI醫療商業化蓄勢待飛
對於當前AI醫療公司估值偏貴的現象,部分基金經理認為,這與商業化進展階段不同有關,美股AI醫療公司誕生早、發展快、體量大,隨着國內AI醫療開啟快速生長,相關行業也將迎來更好的機會。
長城消費增值基金經理龍宇飛認為,相比於AI硬件,AI應用表現一般。一輪產業浪潮之下,先硬件后軟件,是符合邏輯的,但AI應用從邏輯上仍值得期待。尤其以AI醫療為代表的醫療新科技,其產業在持續推進,長期來看需求確定性較強。
龍宇飛表示,隨着供給也在持續普及和迭代,不少AI醫療公司位置仍較低,自身主業景氣度存在抬升的可能,因此未來出現AI模型和應用端催化的時候,有望重新獲得市場青睞。另外,醫藥行業比較重視政策導向,目前除了創新葯得到政策大力扶持外,一些醫療新科技方向如AI智能體、腦機接口、手術機器人等政策力度也較以往大幅增強。如果未來市場風格仍以「創新牛」為主,將繼續在醫藥中深挖有科技創新想象空間的板塊和個股。
萬家健康產業基金經理王霄音表示,關於AI醫療未來的投資佈局,目前觀察到海外的硬件—大模型—應用的商業閉環正在形成,AI技術已經在多個行業進行賦能,醫療作為最重要的垂類應用領域之一,目前在全球處於從0到1的階段,美國發展相對更快,從落地角度領先國內半年到一年,美國上市公司Tempus AI等公司已經鏈接眾多醫院,開展面向C端的問診產品應用並實現商業化。她強調,國內眾多AI醫療垂類公司也在加速發展,未來會密切關注當前處於蓄勢騰飛階段的腦機接口方向,預計1—2 年內會逐步從實驗室走向臨牀,未來3—5年有望實現商業化,隨着臨牀實驗進展和規模植入,成本有望大幅下降,市場空間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