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5 11:39
截至2025年9月25日 11:18,恆生港股通高股息率指數下跌0.91%。成分股方面漲跌互現,中國電信領漲0.56%,北京控股上漲0.41%,中國海洋石油上漲0.26%;中信銀行領跌2.65%,中國聯通下跌2.41%,中國銀行下跌2.34%。港股紅利ETF博時(513690)下跌1.21%,最新報價1.06元。拉長時間看,截至2025年9月24日,港股紅利ETF博時近3月累計上漲4.77%。
流動性方面,港股紅利ETF博時盤中換手1.83%,成交9688.16萬元。拉長時間看,截至9月24日,港股紅利ETF博時近1月日均成交2.36億元。
截至2025年9月25日 11:18,國證大盤成長指數強勢上漲1.55%,成分股洛陽鉬業上漲9.98%,億緯鋰能上漲7.35%,紫金礦業上漲6.09%,贛鋒鋰業,新易盛等個股跟漲。大盤成長ETF(159203)上漲1.44%, 衝擊5連漲。最新價報1.34元。拉長時間看,截至2025年9月24日,大盤成長ETF近1周累計上漲2.09%。
流動性方面,大盤成長ETF盤中換手7.99%,成交135.47萬元。拉長時間看,截至9月24日,大盤成長ETF近1年日均成交858.12萬元。
【事件】
9月24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農業農村部聯合印發《建材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2025—2026年)》(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提出五方面重點任務,其中一點,強化行業管理,嚴禁新增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產能,新建改建項目須制定產能置換方案,促進水泥實際產能與備案產能統一,加快光伏壓延玻璃產能風險預警由項目管理向規劃引導轉變;制修訂水泥、平板玻璃等規範條件,推進規範企業分級分類管理。
【機構解讀】
(1)供給收縮背景下,市場份額將進一步向具備規模、環保和技術優勢的頭部企業集中,利好龍頭及區域龍頭的估值修復。穩價優於增量,應調整對建材企業的估值邏輯,從過去產能擴張預期轉向對現有產能的盈利質量、現金流狀況和分紅能力的評估。
(2)近期AI領域重大事件頻出:9月10日甲骨文發佈天量業績指引,9月23日英偉達宣佈千億美元級投資OpenAI,9月24日阿里雲大會召開,同期上海微電子(SMEE)在工博會上首次公開光刻機參數。這一系列動態表明,AI技術浪潮所驅動的資本開支、產業鏈延伸以及對社會生活的滲透程度,均超出市場普遍預期,科技板塊的中長期前景依然值得樂觀。
(3)然而,在保持樂觀的同時也需保持理性。越前沿的技術,其認知門檻越高,普通投資者往往難以準確把握其發展路徑與商業落地的節奏。我們始終認為,投資回報最終源於認知範圍以內的機會。AI雖是大勢所趨,但其發展過程仍存在不確定性,需警惕短期情緒高潮后可能出現的市場分歧。
(4)在配置上,建議繼續採取均衡策略。當前市場「老登」(煤炭、白酒、銀行、保險、鋼鐵…)負責慢,「小登」(AI、半導體、機器人…)負責牛。
【相關產品】
推薦採取「新槓鈴策略」,即「港股紅利」+「大盤成長」。該策略通過兼顧防守與增長,有助於在複雜市場環境中優化組合表現。
大盤成長ETF(159203):市場上唯一大盤成長標的一鍵佈局牛市主線
港股紅利ETF博時(513690),場外聯接(博時恆生高股息ETF發起式聯接A:014519;博時恆生高股息ETF發起式聯接C:014520):兼具估值性價比與盈利彈性,能源佔比17%。
規模方面,港股紅利ETF博時最新規模達53.25億元。
資金流入方面,港股紅利ETF博時最新資金淨流出481.92萬元。拉長時間看,近10個交易日內,合計「吸金」2.98億元。
港股紅利ETF博時緊密跟蹤恆生港股通高股息率指數,恆生港股通高股息率指數旨在反映可通過港股通買賣的香港上市且擁有高股息證券的整體表現。
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9月3日,恆生港股通高股息率指數前十大權重股分別為兗礦能源、恆隆地產、中國宏橋、中國石油股份、信義玻璃、恆基地產、海豐國際、電訊盈科、中煤能源、建發國際集團,前十大權重股合計佔比29.87%。
大盤成長ETF緊密跟蹤國證大盤成長指數,國證大盤成長指數反映滬深北交易所市值規模大、成長因子綜合排名靠前的上市公司證券價格變化情況。
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8月29日,國證大盤成長指數前十大權重股分別為貴州茅臺、寧德時代、紫金礦業、新易盛、中際旭創、比亞迪、五糧液、中芯國際、藥明康德、立訊精密,前十大權重股合計佔比48.44%。
(文中個股僅作示例,不構成實際投資建議。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以上產品風險等級為:中高 (此為管理人評級,具體銷售以各代銷機構評級爲準)
風險提示:基金不同於銀行儲蓄和債券等固定收益預期的金融工具,不同類型的基金風險收益情況不同,投資人既可能分享基金投資所產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擔基金投資所帶來的損失。基金的過往業績並不預示其未來表現。投資者應瞭解基金的風險收益情況,結合自身投資目的、期限、投資經驗及風險承受能力謹慎決策並自行承擔風險,不應採信不符合法律法規要求的銷售行為及違規宣傳推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