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4 21:26
(來源:喬令財經)
邁瑞醫療這業績預期確實比較糟糕,2025年上半年收入下滑19%,淨利潤下滑33%,Q2收入下滑24%,Q2淨利潤下滑45%,業績嚴重低於外資行預期。財報后連名聲在外的高盛都下調了邁瑞的目標價格。
高盛8月28日報告提到,由於中國渠道庫存加速去化和海外市場的表現不佳,以及Q2海外收入增速低於全年15%的指引,高盛下調2025—2027年的淨利潤預測,分別下調7.7%、2.6%和1.6%。
在最新的投資者關係交流中透露[高盛],邁瑞三季度指引收入將轉為正增長,但考慮到毛利率承壓,盈利的可能仍將負增長。考慮到政策前景的不明朗,公司未對2026年國內業務增長給出指引,但有信心海外業務保持雙位數增長。
從單季度的業績情況來看,邁瑞已經連續四個季度下滑,且下滑幅度在持續擴大,這大概也是邁瑞市值一直陰跌的原因。自2021年以來,邁瑞市值已經從近6000億,跌至2800億左右。
增長邏輯出了問題
在整個醫藥市場全面走牛的情況下,醫療器械的表現是明顯弱於大勢的,本質原因還是邏輯預期差。上半年醫療器械板塊A、H股上市公司(剔除主營業務與板塊相關性較弱的ST)實現總收入1202億元,同比降3.8%,行業整體歸母淨利潤187億,同比下滑12.8%,扣非淨利潤同比下降14.5%。
從邁瑞的收入也能看到,除了電生理業務增長以外,其他業務全面下滑,電生理業務的收入佔比僅有7.25%。邁瑞最核心的業務是生命信息和支持類產品,這部分去年上半年收入80.09億,今年上半年下滑到54.79億,同比減少32%;體外診斷類產品收入也同比下滑16%至64.24億,體外診斷貢獻了邁瑞38%的收入;醫學影像類產品的收入33.12億,同比減少23%。
體外診斷市場全球規模有1000億美元,主要份額依然集中在羅氏、雅培、西門子等外資廠商手里,邁瑞在國內市場的份額也較為靠前,按説自主替代有巨大的增量空間,但集採疊加反腐以及一系列調整,行業增量提價的邏輯就此出現了裂縫。
首先是集採,按公開披露的數據IVD這邊的集採平均價格普遍跌掉了50%,部分招標中26項肝功類、28項腎功的平均入院價分別降了68.6%和77%;高值耗材部分採購的價格降幅相比上一輪跌了80%,比如一次性活檢鉗、冠脈導引導管等均是降幅在80%左右。
然后是檢測結果的互認,這個政策是2024年11月8日在衞健委官網發佈的《關於進一步推進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的指導意見》,旨在規範醫療檢查檢驗行為、保障醫療質量安全、節約醫療資源、提高醫療服務效率。
集採和檢驗結果的互認,不僅是對行業價格體系的一次重塑,同時也對行業的規模增長造成了直接的影響。之前可能因為檢測結果的不通用,導致患者需要多次檢測,這確實有益於上游廠商的業績增長,但重複的檢測也會造成一定的醫療資源浪費,同時也增加了支付端的壓力。
海外收入增長趨緩
器械的邏輯其實跟之前PD1的情況差不多,但是器械的競爭激烈程度遠超PD1,在每一輪採標中都能看到,單項中標的廠商就有可能高達上百家,所以器械在國內市場的增長邏輯應該是弱於創新葯。
今年以來,創新葯的貝塔行情背后是BD出海的邏輯,隨着License-out交易規模的持續高增長,原本不能在海外做臨牀或者商業化不夠成熟的管線,通過賣授權實現出海,這種模式有效降低了研發風險和資金壓力,同時也實現了利潤的增長。而只侷限在本土市場的創新葯管線依然很難給出高定價[部分錯誤定價的最后還是會迴歸理性]。
醫療器械接下來的增長也要看出海,首先是海外有廣袤的市場空間,醫療器械行業規模到2023年就已經超過了5800億美元,歐美市場佔據了73%的份額,其次是本土價格體系重塑后,即便因為低基數實現新的增長,但長期的增量空間還是有天花板。
邁瑞醫療有近一半的收入在海外市場,但是上半年的增速僅有5.4%,這個增速對應邁瑞近30倍的PE,還是略顯高估。
醫療器械行業最終的競爭力是要看技術創新,本身歐美市場在技術的積累上就佔據了先發優勢,所以在出海上,一些技術壁壘較高的細分領域,國內廠商的競爭還是略顯壓力的。即便技術最終領先,也要受制於當地政策。
器械有嚴格的准入門檻,比如德國G-BA評估要求器械證明「醫療必要性」,產品平均談判周期可能都得3年,在美國,耗材不僅有關税的阻撓,AEIP的投資限制也明確將醫療設備核心部件納入管制,阻礙技術合作。
之前歐盟還對國內企業參與醫療器械的採購進行了限制,限制參與價值超過500萬歐元的歐盟醫療器械公共招標項目。
邁瑞在行業內算是出海規模較高的一家了,但是收入的增速已經放緩至個位數增長,未來就看能否提升研發能力,增加高價值耗材的出口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