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國際投行齊看好中國資產,佈局時機已到

2025-09-25 10:00

(來源:ETF鍊金師)

  國際投資銀行近期對中國資產的看法顯著轉變,多個知名機構如高盛、摩根大通、渣打銀行等紛紛上調對中國股票的評級。瑞銀資產管理中國股票部負責人施斌表示,目前正是佈局中國市場的絕佳時機,顯然這一觀點並非個別現象,而是國際資本對中國資產重新評估的體現。

  在全球經濟格局變動中,國際投行的態度轉變尤為明顯。渣打銀行在其《2025年下半年全球市場展望》中明確表示,看好中國股票,並維持「超配」評級。同時,摩根士丹利的報告指出,美國投資者對中國市場的關注度達到了自2021年以來的最高水平,超過九成的受訪投資者表示願意增加在中國市場的投資敞口。這一現象在過去的市場環境中實屬罕見,預示着國際資本對中國市場的信心正在恢復。

  數據顯示,8月份國際金融協會(IIF)的報告中指出,外國投資者向新興市場投資接近450億美元,其中中國市場的債券和股票合計淨流入高達390億美元。同時,高盛的最新數據也表明,8月份全球對衝基金對中國的淨買入量創下去年以來的新高,標誌着中國已成為全球對衝基金投資的重點市場。

  推動國際投資銀行看好中國資產的主要原因可以歸結為三大驅動因素。首先是估值優勢。截至9月22日,滬深300指數的市盈率為13.08倍,遠低於美國標普500指數,港股的恆生指數市盈率更是低至11.97倍,顯示出明顯的估值窪地效應。其次,中國經濟在外部壓力下依然展現出強大的韌性,2025年上半年GDP增速達到5.3%。在積極的宏觀政策下,多家外資投行將中國2025年全年經濟增長預期上調至4.8%-5.1%。

  再次,美聯儲的降息政策開啟了全球資金的大規模再配置。9月18日,美聯儲宣佈降息25個基點,全球資本流向估值窪地的中國市場成為趨勢。川財證券研究所所長陳靂指出,降息政策緩解了全球美元流動性收緊的壓力,使得新興市場,尤其是中國資產,成為外資增配的重點方向。

  在各大投資領域中,中國的科技板塊表現尤為突出,受到國際投行的高度關注。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等科技龍頭企業的目標價被顯著上調。高盛強調,阿里雲在AI基礎設施和應用方面取得的進展使得其目標價上調至179美元。花旗亦看好騰訊在AI領域的能力提升,將目標價定為735港元。傑富瑞則顯著提升了百度的目標價,認為其在AI領域的快速發展備受市場關注。

  在外資的投資策略方面,許多國際投行建議採取「啞鈴策略」。此策略一端關注成長龍頭企業,主要集中在AI、高端製造和半導體等科技領域;另一端則聚焦於高股息優質藍籌,如金融、有色金屬和醫藥等行業。外資機構普遍認為,中國的成長股在科技研發上的競爭力使得投資成為必然選擇,而高股息資產則為外資提供了穩健的收益來源。

  此外,外資對中國市場的調研力度也在加大,顯示出其對長線佈局的明確意圖。截至目前,已有680家外資機構對A股進行了超過5620次的調研,許多被重點調研的公司隨后也出現在外資的重倉股名單中。摩根士丹利的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提到,外資不僅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進行考察,同時也開始關注二三線城市的產業鏈崛起。

  全球資本正在經歷再平衡的過程,部分資金從美股流向其他主要資本市場。A股和港股作為全球主要資本市場中的估值窪地,具備極強的配置價值,吸引了大量外資流入。高盛的數據顯示,8月份全球對衝基金對中國的淨買入創下去年以來的新高,展現出國際資本對中國市場的信心正在不斷增強。隨着美聯儲降息周期的開啟,中國資產憑藉其估值優勢及產業升級潛力,將成為國際資本的首選目的地。

  外資投行的動作一方面傳遞了市場的樂觀情緒,另一方面也強調了資金流向的重要性。投資者需關注外資的實際行動,持續的資金流入將是對中國資產配置價值的最好驗證。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