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錨定ASI願景,阿里云何以成為中國企業AI首選?

2025-09-25 11:52

本文來源:時代財經 作者:姚婷婷

9月24日-9月26日,一年一度的雲棲大會在杭州如期赴約。

微潮的小雨澆不滅產業熱情。雲棲大會上,阿里巴巴集團CEO、阿里雲智能集團董事長兼CEO吳泳銘放下豪言:「AI不會止步於AGI,它將邁向超越人類智能、能夠自我迭代進化的超級人工智能(ASI)。」

按照吳泳銘的説法,目前AI已經走過了「智能涌現」的第一階段,還處於「自主行動」的第二階段,即AI掌握工具使用和編程能力以「輔助人」。為此,阿里雲未來的戰略錨定了「AI時代的Android」和「超級AI雲」兩大定位,並且正積極推進三年3800億的AI基礎設施建設計劃,還將持續追加更大的投入。

圖注:人工智能終極目標是ASI

不過,戰略的落地終究要靠場景驗證。從今年雲棲大會的展館來看,AI更「接地氣」了。例如,AI學習機廠商聽力熊用Agent拓展交互技能;網商銀行用AI Agent自動完成企業貸款審批,3小時流程縮短至5分鍾;魚泡直聘則接入全自動數據處理Agent,效率提升80%……基於通義大模型的Agent正在金融、教育、互聯網等領域深度落地,推動AI從「模型可用」邁向「應用實用」。

日前,國際市場調研機構沙利文(Frost&Sullivan)發佈《中國GenAI市場洞察:企業級⼤模型調用全景研究,2025》報告,2025年上半年,阿里通義成為目前中國企業選擇最多的大模型。另據國際市場調研機構Omdia發佈的《中國企業GenAI(生成式AI)採用格局,2025H1》報告,超7成的《財富》中國 500 強企業已採用GenAI,其中,阿里雲滲透率排名第一。

成為中國企業的首選,阿里雲AI做對了什麼?

Agent+Coding:加速AI滲透的「雙渦輪」

作為新一代人工智能應用的核心載體,AI Agent在2025年迎來了一輪「狂飆」。國外有如OpenAI推出AutoGPT,國內,阿里、騰訊、字節等AI大廠也加速自研Agent平臺。

吳泳銘判斷,大模型是下一代的操作系統。大模型將吞噬軟件,允許任何人用自然語言,創造無限多的應用。未來幾乎所有與計算世界打交道的軟件可能都是由大模型產生的Agent,而不是現在的商業軟件。

「未來,也許會有超過全球人口數量的Agent和機器人與人類一起工作,對真實世界產生巨大影響。」吳泳銘説。

圖注:阿里雲百鍊升級

當下,Agent已成為加速AI落地的核心引擎,這從阿里雲AI的落地案例中就可窺見一斑。

據中國工商銀行金融科技部副總經理金海旻在雲棲大會上介紹,工商銀行基於通義千問多模態大模型推出了「商户智能審覈助手」,在商户准入審覈環節,用多模態技術取代傳統OCR技術,展現出強大的業務價值。

網易集團執行副總裁、網易雷火事業羣負責人胡志鵬也介紹了Agent對AI遊戲的重要提升,網易藉助Qwen3-coder等模型正在推動AI輔助智能生成代碼,打造自動遊戲測試體系,並通過調用工具實現遊戲畫面實時顯示,這一過程幫助遊戲開發提效50%。

阿里雲的各類Agent甚至能在場景最為複雜豐富的製造業中實現落地。例如,寶馬、比亞迪、蔚來、理想、小鵬等頭部車企正在利用阿里AI打造智能座艙;西門子最新發布的工業智能系統Industrial Copilot由基於通義千問和阿里雲算力打造的多個AI agent組成,能夠完成訂單調度、生產、倉儲物流、貨物分揀等具體任務;三一重工把歷史維修案例全部輸入給通義千問后,打造出維修助手AI agent;伊利的「研產供銷服」的鏈路接入基於通義千問打造的BI工具后,查詢效率大幅提升。

據阿里雲智能集團通義大模型業務總經理徐棟觀察,近半年至一年來,阿里雲大模型在線任務的調用量大幅攀升,調用量排名前列的領域是互聯網與消費電子,這些企業的絕大部分交互場景,已逐步由大模型替代。製造業、傳統企業、政府部門及金融機構也出現了積極變化,這些主體已將大模型嵌入企業核心業務流程之中。

光有AI Agent還不夠。吳泳銘提到,目前Agent還比較早期,解決的主要是標準化和短周期的任務。要想讓Agent能解決更復雜、更長周期任務,最關鍵的是大模型的Coding能力。發展大模型Coding能力是通往AGI的必經之路。

為此,阿里雲持續迭代升級通義靈碼,幫助金融、汽車、企業服務等領域的企業提速。

中國建設銀行、工商銀行、平安集團等金融企業均在使用通義靈碼的功能;在車企中,通義靈碼為吉利汽車、蔚來汽車、小鵬汽車等企業的研發場景賦能;作為SaaS-ERP領域頭部企業,用友超50%研發人員正在使用通義靈碼,已覆蓋核心代碼研發場景。

目前,通義靈碼插件下載量已超2200萬,累計為開發者生成超60億行代碼。

阿里雲的底氣:全棧自研

阿里雲AI應用得以規模化落地,這背后離不開其全棧自研、系統協同的「底氣」。

「所有的創新是聯合在一起的,也是相輔相成的。」阿里雲智能集團首席技術官周靖人指出,今天模型之間的競爭,其實也是系統的競爭;今天雲的競爭,也是模型的競爭。而阿里雲是全球少數幾家在大模型和雲計算方面都能夠做到全棧自研,能夠做到聯合創新的雲計算公司,這是它獨特的優勢。

作為Agent的「大腦」,AI大模型是阿里雲的核心引擎。在此次雲棲大會上,通義大模型實現了「7連發」,在模型智能水平、Agent工具調用和Coding能力、深度推理、多模態等方面實現多項突破。

其中,阿里通義旗艦模型Qwen3-Max亮相,是通義千問家族中最大、最強的基礎模型。性能超過GPT5、Claude Opus 4等,躋身全球前三。

更令人矚目的是通義家族的開源生態。據瞭解,通義大模型已成為全球第一開源模型,也是中國企業選擇最多的模型。截至目前,阿里通義開源300余個模型,全球下載量突破6億次,全球衍生模型17萬個,穩居全球第一。超100萬家客户接入通義大模型,權威調研機構沙利文2025上半年報告顯示,在中國企業級大模型調用市場中,阿里通義佔比第一。

圖注:阿里雲升級全棧AI技術

要讓Agent真正「能辦事」,還需強大的開發框架與運行環境。因此,阿里雲百鍊迎來重磅升級。大會上發佈全新Agent開發框架ModelStudio-ADK,突破傳統預定義編排模式的侷限,支持企業高效開發具備自主決策、多輪反思、循環執行能力的複雜Agent。

與此同時,阿里雲Agent基礎設施的關鍵組件——無影AgentBay也全面升級。它為Agent提供雲端「超級大腦」,可動態調用雲上算力、存儲及工具鏈資源,讓Agent不再受限於本地設備算力。

目前,百鍊平臺已匯聚超20萬開發者,累計開發Agent超80萬個,日均調用量同比增長15倍,覆蓋金融風控、智能製造、科研輔助、客户服務等數百個場景。

如果説大模型是「大腦」,開發平臺是「工廠」,那麼基礎設施就是「土壤」。

雲棲大會上,全面升級的阿里雲AI基礎設施亮相,展示了阿里雲從底層芯片、超節點服務器、高性能網絡、分佈式存儲、智算集羣到人工智能平臺、模型訓練推理服務的全棧AI技術能力。截至目前,阿里雲運營着中國第一、全球領先的AI基礎設施和雲計算網絡,在全球29個地域設有90個可用區。

AI是一場靜默而深刻的革命。阿里雲以通義大模型為「大腦」,以Agent為行動載體,以Coding能力為進化引擎,疊加全棧自研的雲基礎設施,構建起一個完整、開放、可進化的AI操作系統。這不僅是技術的領先,更是一種生態的成型。在通往ASI的路上,阿里雲正以系統性創新,寫下屬於這個時代的關鍵代碼。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