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5 10:46
頂層賦予海南探索自貿港建設的新使命,絕非只是打造自貿區的一個PLUS版本,更是一次系統性的突破。
今年12月18日,海南即將正式封關。
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這個小島發生的試驗性動作,其重要性遠超我們的想象。
1
首先,海南要建設新型區域性離岸國際貿易中心。什麼是新型離岸貿易?
在傳統的離岸貿易里,中國企業的角色更多是參與方,也就是作為貨物的供應方,藉助開設在新加坡、中國香港等地的離岸公司,將「Made in China」的產品銷售到全球市場。
但是,隨着全球貿易競爭越來越激烈,中國企業不能侷限於這種傳統的貿易思維。而是應該主動跳出來,從貨物供應方的角色,變成像新加坡等離岸經濟體那樣的服務方角色,將除中國之外的其他國家的貨物賣給全球市場。
舉個例子,有一家在中國境內的跨國企業,向柬埔寨工廠購買了一批原材料,並從當地運往越南進行代加工,最后將成品直接銷售給韓國的客户。
整個過程,從採購到銷售,都沒有經過中國口岸,但在合同訂單、資金結算、物流航運、運輸保險、貿易融資等各個重要環節,都不乏這家企業的身影,那它是怎麼發揮作用的呢?實際就是通過遠程操控,這就是新型離岸貿易的運作模式。
為什麼要重視發展新型離岸貿易?一方面,國內很多企業在做中間品貿易與全球採購,這可以給它們搭建高效平臺,幫助它們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分工,從而提升中國企業在區域價值鏈的地位。
另一方面,這也可以提高國家在全球市場資源的統籌調配能力,以及在國際貿易領域的國際競爭力和話語權。
在這種情況下,海南自由貿易港變得尤為重要。可能有人會説,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早就有離岸貿易業務,而且上海還是金融中心、貿易中心,經濟體量更大,發展該項業務的條件比海南更成熟。再説還有中國香港早就是全球主要的離岸貿易中心。
2024年,上海浦東離岸貿易規模達到900億美元,而海南洋浦離岸貿易結算額達119.5億美元,離岸貿易的絕對規模更是不足中國香港的1/50。相比之下,海南離岸貿易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但你可以説海南就無足輕重了嗎?非也。封關之后,海南全島都將成為自貿區,面積將達到3.54萬平方公里,有30箇中國香港那麼大。而目前國內21個自貿區,每個只有120平方公里左右。海南有如此廣闊的腹地,自然有更大的空間大展身手,也可以容納更多的人才和企業。
還有一點很關鍵,自貿港的開放程度遠超自貿區。在這片境內關外的特殊之地,海關一線真正放開,貨物、資金、人員能夠自由進出,而且絕大多數的商品免徵關税,入港貨物的貿易管制措施將被取消或最大程度簡化。
封關之后,海南自貿港將成為全球開放水平最高的區域,國家更是給予了頂級的政策紅利。上海自貿區的關税優惠範圍是有限的,而海南自貿港超過70%的商品零關税。
上海的貨物都是先報關后進入,海南則是先進貨后報關。上海對55個國家實施240小時的過境免籤政策,海南則擴大到85國30天免簽入境。
上海只對部分領域的企業施行15%的所得税税率,對境外和海外迴流高端緊缺人才施行個人所得稅差額補貼,而海南對個人與企業均實行「雙15%」所得税政策,範圍更廣,為全球最低企業税率之一。相比較而言,在發展離岸貿易上,海南自貿港有着更高的標杆意義和更豐富的內涵。
而且,未來海南在金融、服務業等領域的開放層次將會更高、力度更大,這有助於海南發展服務貿易,彌補中國服務業開放不足的短板。要知道,在建設離岸貿易中心的時候,配套的金融、物流等服務貿易也是必不可少的。
如今全球貿易格局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方面,貨物貿易中的中間品比重上升到了70%以上。另一方面,在服務貿易和貨物貿易的總貿易量里,服務貿易比重從百分之幾變成了30%。
這意味着,主要貿易品不再只由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企業生產,而是幾十個國家、幾百個企業生產的上千個零部件互相組合,共同打造出來一個產品。
這也推動了服務貿易的飛速發展。最近10年,中國服務貿易每3年翻一番,全球服務貿易5年翻一番,而貨物貿易一般要10年翻一番。
2024年,海南服務貿易增速超過20%,2025年前4個月同比增長19.2%,運輸、旅遊、電信、文化和娛樂等板塊進出口額都實現了大幅增長。在2021年到2024年,海南的數字貿易年均增長率達到了63%,商業服務、計算機信息服務等新興領域快速發展。但這還遠遠不夠,未來,海南自貿港必須加大力度,持續推動貿易結構向高附加值方向轉型。
新加坡、迪拜之所以能夠發展成為離岸貿易中心,最關鍵就在於服務水平和能力夠高。企業離岸貿易的發展需要相關的貿易配套服務,比如提供交易、交割、金融、法律、商務等優質的服務,這也是未來海南需要發力的關鍵點。
2
作為中國境內第一個自由貿易港,海南還有着一個重大的使命,就是建立離岸人民幣結算中心。
目前中國香港是成熟的人民幣離岸中心,處理全球80%的離岸人民幣結算。但它與海南在「自由港」領域將形成合理分工。
中國香港更多立足世界,在全球資本進入內地的過程中發揮着獨特的作用。而頂層對海南的定位,更多是立足於國內,在促進國內和海外實業資本雙向流動的過程中,扮演以貿易促進實體經濟的角色。
中國雖然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金融一直是短板。目前全球約一半以上的金融交易都發生在離岸金融市場,而中國內地境內卻還沒有一個離岸金融中心。
這就導致人民幣不能自由兑換,資本流動受限,外資進入內地,人民幣走出國門,都只能走另外的通道。因此,在當前經濟金融高度一體化的背景下,必須大力發展離岸金融,建立起離岸金融的另一種形式——離岸人民幣結算中心。
隨着人民幣國際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境外人民幣的流通量越來越大,不管是迴流到內地,還是在境外進行投資和交易,都需要通過離岸人民幣結算中心來進行操作。而且建立離岸人民幣結算中心之后,還可以進一步開拓利用外資的新渠道,增加外資投資的吸引力,也有利於吸引境外的人民幣迴流。
建設離岸人民幣結算中心,也可以倒逼海南的金融業更加開放,使得服務跨境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更加便利化。目前,海南吸引大型企業、跨國公司在這里設立區域總部,這實際上也是推動建設人民幣結算中心的一個契機。
全球有競爭力的跨國公司,他們在發展的過程中已經逐步形成了富有競爭力的上中下游一體化的產業鏈。其中,就包括了研發、設計、物流、配送、銷售等生產性服務業配套的供應鏈系統化。
而且很多人可能也沒注意到,還有很關鍵的一部分,就是由總部協調控制的、分佈在全球各地區各環節的貿易清算、結算價值鏈的樞紐化,也就是跨國企業的結算中心。
黃奇帆曾在他的書里講過跨國公司首先會考慮將結算中心設置在自由港地區,因為這種結算涉及全球,外匯交易一般是離岸交易。其次自由港的税率低,結算税收也低。而且自由港往往有高層次的金融會計、精算人才來提供服務。
他在書里也分享了惠普的例子。2008年左右,他促成惠普到重慶建廠。當時他問惠普的董事長,你們打算在哪里結算。對方表示要在新加坡,因為新加坡是個自由港、離岸市場,税率低,人才高度聚集。
要知道,惠普在整個亞洲所有的生產點、研發點、零部件的點,統統都不在當地做結算,都是在新加坡的惠普結算中心進行,再由結算中心支付費用給各個環節的配套企業。
金融結算在哪里,哪里就會產生高附加值的服務貿易。而新加坡就可以將這個過程中產生的税收,不僅包括所得税,還包括專利税、版税等一一收入囊中。從這個意義上講,誰擁有這個產業鏈、價值鏈的結算樞紐、結算點,誰就擁有這個產業鏈的財富中心,這就是新加坡的高明之處。
根據黃奇帆的統計,2008年左右,中國內地一年有差不多3萬億美元的進出口,其中1.8萬億美元是加工貿易,但這部分的結算都不在中國內地,而是分散在新加坡、中國香港、愛爾蘭等地區,中國內地只是在做加工的苦力。
但從實際看,目前海南自由貿易港金融市場開放度低、市場小、服務體系缺失,難以吸引集聚優質要素。例如,由於缺乏自由便利的金融開放政策與金融服務,目前在海南註冊的總部企業,其結算中心、信息中心等核心業務大多都不在海南。這對於海南來説,既是一個挑戰,又是一個潛在機會點。
海南地處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交匯點,背倚內地廣袤成熟的市場,毗鄰東南亞新興市場和繁忙的南海航道,雙向聯通國內國際資本。內地中大型的貿易企業以及「一帶一路」的企業將是它打造金融結算中心的重要對象。
如果這些企業能夠將他們的資金結算業務放置在海南,就能夠加速完善金融產業鏈的上下游環節,擴大金融市場規模,提升金融在經濟中的比重,自然也可以擴大海南自貿港的全球影響力。
同時,通過對接國際金融市場、對標國際金融規則,海南能夠探索並逐漸建立出一套既符合國際慣例,又具有中國特色的金融治理體系,真正成為實現資本項目區域型開放的先行之地。這樣一來,也可以進一步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
可以預見,未來在這偏居一隅的小島上,會有越來越多的離岸人民幣投資機會,離岸人民幣的資金運用機制也將進一步完善,推動人民幣資本項目分階段逐步開放,為海南自貿港籌集建設資金的同時,吸引更多境外離岸人民幣投資資金迴流。
3
前面我們提到了全球貿易格局的變化,主要的貿易品已經不再是隻由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企業生產出來,而是由幾十個國家,幾百個企業,生產的上千個零部件互相組合,形成的一個產品。
在這種貿易格局下,出現了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跨國公司管理世界級產品的管理模式發生了變化,一個新的國際貿易規則制度——「三零」原則應運而生。
第一個是零關税。WTO爲了推動貿易的自由化,就必須降低各國的關税。低關税甚至零關税勢必將是未來的大趨勢。
第二個是零壁壘。一個產業鏈涉及幾百個企業,他們分佈在幾十個國家,如果營商環境差異很大,跨國公司的資源配置和佈局就會很麻煩。零壁壘相當於各個國家都有大體一致的營商環境,能夠實現公平、公正,更有利於貿易的自由化。
第三個是零補貼。如果大家都亂補貼,產業鏈的佈局就無法按照各國的產業優勢進行抉擇。
最近這幾年,WTO被邊緣化了,國家與國家之間在進行雙邊談判,也就是FTA(自由貿易協定),由兩個或多個國家(或地區)簽訂,目的是實現相互之間貿易自由化的區域性貿易協議。
很多人覺得這是逆全球化的表現,但實際上,FTA是全球化發展到了一個更高階段以后,必然會出現的一個趨勢,中國自然也不能置身事外。
在新體系建成前的空窗期,中國既要積極維護多邊貿易體系,更要通過強化FTA網絡建設,積極拓展國際合作的「朋友圈」,突破外部封鎖與約束,主動參與並引領國際新規則的構建。
而想要參與到FTA中,就必須要按照遊戲桌上的「三零」規則進行操作。前有上海自由貿易區,現有海南自由貿易港,這是我們不斷探尋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大動作。
貿易自由港最顯著的特徵,就是「低税率」和「便利性」。海南具備這兩重優勢。封關之后,海南將實行全島「零關税」,進行負面清單管理,商品範圍由約1900個税目擴大至約6600個税目,將顯著低於全國其他地區,「零關税」商品税目比例將由21%提高至74%。而且海南在企業和個人所得稅都實行15%的單一税率,税負水平明顯比其他省份更具優勢。
在「高便利性」方面,境外貨物和人員都可以更自由地進入海南,這比其他省份更方便。境外貨物只要符合條件,都可以在海南現有的對外貿易口岸直接放行。這里還有全國最優的免籤政策,封關之后85個國家的人員可以直接免簽入境海南。
封關后,海南也將積極對標高標準的經貿規則,不斷降低貿易壁壘。現在,海南已實施全國首張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未來幾年,海南的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將有很大概率縮減至10項至20項,而且在服務業管理標準、規則方面,將會率先對接國際先進水平。這有利於帶動國內服務貿易發展,同時也為國內國際服務市場更好聯通提供重要機遇。
金融開放、人員和貨物自由流動、投資自由便利、運輸往來便利、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税收制度和完善的法治制度等,都在讓海南自貿港越來越向「三零」原則看齊。
從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再到海南自貿港,它們的任務都是在自己的區域里對「三零」原則進行先行先試。如果試驗成功了,就更有底氣去推廣到全國。等到國家簽訂FTA的時候,它們就可以提供託底的經驗。在這一點上,海南身上的擔子更重。
頂層賦予海南探索自貿港建設的新使命,絕非只是打造自貿區的一個PLUS版本,更是一次系統性的突破。相比自貿區的貨物流通開放,自貿港更在意的是全方位的開放——不僅要覆蓋貨物、資金、人員、信息流通,更是要推動法律與監管體系的根本性改變。相比經濟特區的立法權,海南自貿港獲得了更高的法律規定權限。
很多人會覺得海南是偏隅一方的小島,經濟發展體量也小,在這里搞自貿港並不見得能掀起多大的浪花。但很多人不知道,建設自貿港,需要實施自由化的經濟政策,建立單獨的關税區,這樣的經濟政策和海關監督會與原有的體制機制產生矛盾和衝突。
假設海南是一個經濟發達的地區,體制機制已經比較成熟,那麼想要嵌入新政策與制度,勢必會引起摩擦和衝突,制度成本和代價可不小,試驗的難度和阻力大。
遙想當年的深圳,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如同一張白紙,但正是這樣一個薄弱的社會經濟基礎,使得它獲得了改革的機會,得以逆天改命。
如今,海南同樣站在了一個千載難逢的風口。
(作者系香港科技大學碩士,區域經濟觀察者)
第一財經獲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秦朔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