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當創新葯成為共識,下一個10倍股在哪?

2025-09-25 07:30

港股醫藥板塊的熱浪撲面而來,跟蹤恆生生物科技指數(HSHKBIO)等指數的ETF走勢如虹,三生製藥、藥明生物、中國生物製藥等一眾成份股股價騰空而起,彷彿預示着某種結構性變革的來臨。

中國醫藥行業正踩着技術突破的階梯,悄然抵達類似DeepSeek般的關鍵節點。這一切的背后,是一場人口結構變遷與技術革命的雙重奏。

供給端的技術革命也在悄然改寫遊戲規則。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如同一把精準的手術刀,剖開了生命科學的未知疆域,AI大模型則如催化劑般,在藥物研發的漫長周期里提速增效,也在臨牀診療的複雜場景中開闢新徑。

沒有人會懷疑醫藥行業的未來圖景,但在持續上漲的行情過后,市場不免陷入甜蜜的彷徨:前方是否將短暫歇腳?此刻的熱度里,我們又該如何錨定方向?

或許,真正的答案,正深植於一個時代的「三重奏」之中——堅定明晰的政策引領、持續躍遷的技術突破與蓬勃向上的行業成長周期。在這股浪潮的推動下,中國醫藥人告別了依賴license-in(授權引進)的「學生時代」,正以license-out(出海交易)的姿態,站上全球產業的談判桌,從規則的追隨者變身同行者,乃至規則制定者。而每一次博弈、每一輪議價,恰是這一進程最真實的註腳——舊的模式被迭代,創新的力量在生長,產業「騰籠換鳥」的宏大敍事,正於此處生動上演。

在這場波瀾壯闊的產業進化中,恆生醫藥ETF(159892)與港股通醫療ETF(520510),恰如兩條清晰的軌道:前者直指創新葯的星辰大海,后者佈陣於CXO與AI醫療的堅實生態。它們共同為投資者鋪就了一條通往港股醫藥核心資產的路徑,時代的投資脈絡,在此悄然浮現。

破局:何以騰飛

醫藥、新能源、AI,已然成為中國新時代的「三大件」。而這三者之中,創新葯尤顯奪目。

作為2025年風頭最勁的投資主題之一,創新葯已化身港股市場的「漲勢引擎」,穩穩佔據年內漲幅最大板塊的席位。截至9月22日,多隻跟蹤港股創新葯的指數年內漲幅已翻番。以恆生生物科技指數為代表的指數凌厲漲勢背后,藥明生物、百濟神州等創新葯龍頭的身影清晰可見,它們如同板塊的錨點,牽引着整個賽道向上突破。

熱潮之下,人們難免好奇:支撐起這場創新葯狂歡的,究竟是偶然的風口,還是必然的趨勢?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讀懂創新葯的本質,它不是對舊有藥物的修修補補,而是一場「從零到一」的孤獨遠征。每一款新葯的誕生,都握着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屬密碼。但這份「原創」的榮光從來不易得,它往往需要十余年光陰的漫長研發周期,要扛過10%左右的成功率,也要燒得起數十億元的資金投入。

這是一場以科學為舟、以耐心為槳的冒險。

這樣高門檻的賽道,能在今年迎來爆發,並非單一因素催生的泡沫,而是產業積澱、政策護航與資金共振三者合力的結果,恰似一場蓄勢已久的風暴,在「仿製內卷」的泥沼中撕開一道通往「原創出海」的新航路。

產業周期的成熟,是這場熱潮最堅實的基石。曾經讓藥企望而卻步的研發壁壘,正被技術浪潮悄然打破:AI化身「科研加速器」,在靶點發現、臨牀設計等環節大幅縮短周期;ADC、雙抗、細胞治療等平臺型技術相繼崛起,為新葯研發打開了全新維度。種種技術賦能之下,中國藥企的研發實力顯著增強,國產重磅創新葯密集上市,國產生物科技產品的全球競爭力持續攀升。

更令人振奮的是「出海」的突破——License-out交易不再是零星個案,合作金額與結構不斷升級,為企業打開了收入的天花板。在此背景下,部分創新葯龍頭率先扭虧為盈,其價值,也終於迎來了重估。

這樣的蜕變,藏在一個個具體的案例里。恆瑞醫藥與默沙東的重磅BD合作中,那款名為HRS-5346的LP(a)口服小分子抑制劑,瞄準的是遺傳決定的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其潛在價值讓市場側目;億帆醫藥的創新葯億立舒實現自主出海的突破,打破了對外授權的單一路徑;康方生物的依沃西單抗敢於與「藥王」K藥正面「頭對頭」並最終勝出,無不彰顯中國藥企正在全球創新葯版圖中爭奪話語權。

政策的託舉,則讓「真創新」有了更廣闊的生長空間。國內醫保談判規則逐漸穩定,藥品審批流程不斷加速,每一項調整都在清晰地傳遞「鼓勵原創」的信號。而商業保險政策的完善,亦有望進一步拓寬創新葯的支付空間,為創新生物科技企業的長期放量築牢根基。

資金面的共振,無疑為這場熱潮添了關鍵一把火。美聯儲開啟降息周期,與持續流入的南向資金形成合力,讓港股市場沐浴在雙重流動性利好之中。對於創新葯這類與利率高度相關的行業而言,融資環境的寬松如同「及時雨」,不僅能支撐Biotech企業的管線推進,吸引資金重新迴流這片創新熱土,也有利於行業整體估值中樞的上行。

數據默默印證着這一變遷:如今,中國醫藥產業規模已穩居全球第二,在研創新葯佔全球比重約30%,創新葯研發管線佔全球比重約1/4。過去五年,我國共有210個創新葯獲批上市,且步伐不斷加快;僅今年上半年,就有43個創新葯品種拿到「入場券」,同比增幅高達59%。

回望歷史,創新葯板塊曾有過2020年的巔峰時刻。彼時,歐美研發停擺,大量訂單涌向國內CXO企業,疊加美國一級市場流動性過剩,催生了一場持續許久的創新葯大牛市,中國CXO產業也完成了產能大擴容。

然而,2021年之后的深度回調仿若一場殘酷的價值洗禮,不少港股創新葯公司經歷了高達90%的跌幅。從今天看,那段低谷期的蟄伏,實則是產業蓄力的過程。而今,中國原創創新葯再度集體爆發,已非昔日敍事,其內核是本土創新能力經過漫長冬季的積蓄后,從量變到質變的春潮湧動。它印證了,醫藥領域的大級別行情,從來都與大的創新周期血脈相連。

躍升:未來已來

創新葯的驚人漲幅,讓這個沉寂多年的板塊重新回到聚光燈下,關於「是否值得繼續關注」的討論也隨之升溫。

問題的回答,或許藏在創新葯出海的交易數據里,藏在估值曲線的褶皺中,抑或是藏在產業變革的張力之中。

不得不承認,曾經籠罩在行業上空的悲觀情緒,正在被license-out的爆發式增長逐一驅散。現下,國內藥企不再是全球創新鏈條的追隨者,已然成為BD授權市場的絕對主力。

華泰研究的統計勾勒出這幅逆襲圖景:截至8月27日,中國藥企年內交易金額在全球佔比已突破51%,而2024年這一數字還僅為28.07%。這之中,中國創新葯年內BD出海交易披露總金額達845.31億美元,同比增長超185%;相較之下,全球創新葯BD出海交易披露總金額達1634.10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超73%。在交易數量上,國內創新葯BD出海交易數量為83項,較去年同期增長逾57%;全球創新葯BD出海交易數量為540項,較去年同期僅增長24%。

即便經歷了年初至今的快速上漲,創新葯板塊的價值重估亦未觸及過熱區間。以恆生生物科技指數為例,在三年多時間的深調后,該指數如今仍處於歷史低位,33倍出頭的PE僅位於近五年的32%分位數。

對於穿越過周期的投資者而言,這樣的估值水平意味着仍具吸引力的配置性價比,就像經歷寒冬的植被,在春風中甦醒時往往藴含着更持久的生長力。

但浪潮之中難免有暗礁。9月10日《紐約時報》的報道拋出了地緣政治的考題:美國政府正醖釀的新行政命令,計劃進一步限制從中國引進創新葯品,給中國藥企的對外授權(BD)合作與全球化進程蒙上了陰影。

不過回溯產業歷史便會發現,醫藥行業的特殊屬性往往能消解部分政策阻力——美國大型藥企或因依賴中國創新葯的研發效率與成本優勢而反對政策實施;特朗普時期行政令屢遭司法暫停的先例,為此次政令可能帶來的司法挑戰提供了參照;患者的剛性需求,以及藥品本身特殊性的制約,亦讓供應鏈難以被徹底切斷。

作為「過來人」,CXO的經歷或對創新葯企具備參考價值。近年來,美國《生物安全法案》曾讓藥明系企業承受巨大壓力,一度較大地制約市場信心和業務佈局,也多次引發藥明系股價劇烈震盪。為應對這一風險,藥明生物通過出售歐美細胞與基因治療業務單元等,優化資產佈局。從結果看,截至9月22日,該公司股票近一年漲幅近200%。這種「壓力測試后的價值迴歸」,為創新葯企應對潛在風險提供了可借鑑的樣本。

未來,創新葯板塊短期內可能受到地緣政治情緒的壓制,市場波動或難以避免;但從中長期看,創新葯出海的產業浪潮、估值與業績的匹配度、政策阻力與突破動力的博弈,終將推着這個板塊走向更清晰的未來。對於耐心的觀察者而言,這里的故事纔剛剛展開序章。

煥新:醫藥投資的新解法

若將視野投向資本市場,港股創新葯賽道的「創新純度」較A股市場無疑更為突出,彈性也更大——這里聚集着更多深耕前沿領域的Biotech公司,它們既能敏鋭捕捉國際資本的流動與匯率波動的脈搏,也能在創新葯出海的浪潮中直接享受價值兑現的紅利。

而真正的純度,不僅在於企業的自然聚集,更在於規則的主動篩選:9月8日,恆生生物科技指數完成了一次設立以來最具變革性的「瘦身」,成份股從50只精減至30只。新納入映恩生物-B,剔除復星醫藥、鉅子生物、泰格醫藥等21只股票。

此次「瘦身」背后,是三條核心規則的重塑。一是新增「港股通」篩選要求,打破了QDII額度的額度束縛;二是成份股數量強制壓縮為30只,提高龍頭集中度;三是刪除上市歷史要求及快速納入機制,讓優質新興企業得以更快躋身其中。

一番「刮骨療毒」后,新的恆生生物科技指數輪廓愈發清晰,如同一把經過重新打磨的手術刀,更加精準地指向生物科技的核心領域。如今的它,冗余成分被逐一剝離,創新葯與CXO板塊的權重佔比飆升至89%,不僅更為精準映射香港上市生物科技公司的真實面貌,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與行業代表性也大幅增強。

隨着指數脱胎換骨,跟蹤該指數的恆生醫藥ETF(159892),憑藉着同一指數下規模最大且流動性良好的雙重優勢而備受關注。截至9月19日,這隻近一年回報117.22%,年內規模增長18.33億元、至59.97億元的產品,正用真金白銀的數字證明着市場的選擇。

與此同時,另一隻聚焦「CXO+AI醫療」主線的港股通醫療ETF(520510)同樣賺足了關注。作為全市場ETF中CXO含量領先的標的,它為投資者提供了差異化的佈局視角。7月28日成立以來,該產品表現穩健,截至9月19日已斬獲10.43%的回報。其跟蹤的中證港股通醫療主題指數,從港股通範圍內精選50只醫療相關證券,全面覆蓋醫療器械、醫療服務、生物科技等多個細分領域。

對於渴望參與這場醫藥行業波瀾壯闊的產業進程,又希望規避單一公司的「黑天鵝」風險的投資者而言,通過相關恆生醫藥ETF(159892)、港股通醫療ETF(520510)等產品進行一籃子佈局,不失為一種兼具視野與智慧的選擇。

責任編輯:王珂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