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如何從「鏈的聚勢」到「羣的躍升」?

2025-09-25 05:11

轉自:成都日報錦觀

如何從「鏈的聚勢」到「羣的躍升」?

新都高新技術園區。

新都高新技術園區。

在全球產業深度調整、國內產業轉型升級的當下,如何實現圈鏈融合、集羣發展,是園區高質量發展的必答題。

重點產業鏈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支撐,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產業鏈的發展,既需要龍頭的精彩領舞,也離不開龍身、龍尾的協調傳動。鏈主企業是龍頭,既決定整條產業鏈的高度,也決定產業鏈的寬度。從「以點連線」到「串線擴面」,再到「成鏈集羣」,只有鏈主企業頂天立地、鏈屬企業枝繁葉茂,產業鏈才能更具聚集度與競爭力,產業生態才能更良性與更開闊。

去年10月,成都全面實施「立園滿園」行動,瞄準產業集羣提能級展開攻堅,突出緊扣鎮園之寶抓龍頭、聚焦有根企業重培育、深化協作配套強鏈條、積極前瞻佈局育新機等舉措。

一年來,成都加快強鏈突破,推動聚鏈成羣,加快構建「9+9+10」現代化產業體系。各產業園區龍頭企業孵化配套企業,構建起「從1到N」的產業鏈自生長、產業集羣自組織生態。

從企業到產業鏈

加快強鏈突破

9月初,走進坐落於四川成都新都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天辰創科(四川)智能控制系統有限公司現代化的廠房在藍天白雲掩映下格外耀眼。生產線上,一批批精密閥門和航空液冷組件正加緊組裝調試。

「訂單已經排到12月,工人兩班倒,每天從早8點忙到晚10點。」天辰創科總經理董志幫告訴記者。

這家去年10月入駐的企業,僅用半年就實現產值翻番,今年內有望「上規」,成為新都區深入實施「立園滿園」行動中企業紮根生長的生動例證。

坐落在同一園區的成都辰飛智匠科技有限公司,車間內高端設備正加工鏡像銑飛機蒙皮,為機身皮膚實施毫米級的精確「磨皮」。

「蒙皮,是蒙在飛機‘骨架’上的一層金屬外殼,相當於機身‘皮膚’。」辰飛智匠總經理石璟解釋説。

傳統加工方式的精度在±0.3毫米左右,鏡像銑則可提升到±0.1毫米級,並且更加環保。日前,該公司首件國產飛機蒙皮已交付並通過驗收。「國產大飛機規模化交付即將到來,我們專注機身蒙皮,已可滿足現階段以C919為代表的客機規模化生產需求。」石璟信心十足。

如今,辰飛智匠已與新都區內8家廠商合作,共同闖市場。這正是幾年前該公司落地新都區時所期待的。

無論是半年實現產值翻番,還是與園區內多家企業合作,都是產業鏈上下游高效協同的生動縮影。

鏈主聚鏈屬、主鏈拓輔鏈。以中航工業成飛、中國航發成發、中國航發渦輪院、中航成飛民機等鏈主企業為引領,新都高新區基本實現了「航空大部件+航空發動機+民用大飛機」航空產業集羣發展。目前,該園區已集聚航空航天上下游產業鏈企業及項目170余個,航空製造綜合競爭力排名進入全國前三。

在成都新津經開區,鏈主企業中糧生化(成都)有限公司通過多環節持續創新,建立起工藝領先的特種糖生產車間。同一個園區內,華潤怡寶、菊樂食品、桃李麪包所使用的澱粉糖和調味糖漿,就是來自於中糧生化,其中不乏定製開發。

催生產業鏈,不僅靠鏈主企業帶動,也考驗着園區運營方的作為。

9月12日15時,新津經開區管委會綠色食品產業專班負責人周杰結束重慶招商乘動車返回辦公室,又馬不停蹄接待廈門投資商。

「着眼補鏈延鏈,我們專班錨定食品行業‘川渝30強’‘全國100強’開展精準招商。1—6月,我們拜訪企業、商協會80余家,簽約食品產業項目19個,總投資約40億元。」周杰介紹。

從產業鏈到產業集羣

推動聚鏈成羣

當一條或多條相關產業鏈上的企業和機構在某個地域實現集聚,並通過各種正式或非正式的聯繫形成網絡時,就初步構成了產業集羣。有人説,產業集羣是產業鏈在空間上的實現和升級。

在同一園區內,生產雞蛋干、小酥肉和月餅的企業,並非產業鏈上下游,而是左右岸。

在新津區,一顆雞蛋就將這樣的「左右岸」並聯協同。

2024年,沈師傅現代化雞蛋干生產基地在新津投產時,以合作方式招引的蛋液生產企業也同步投產。近日,沈師傅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沈強告訴調研組,公司正在同希望食品洽談,可將該蛋液生產企業的蛋清提供給希望食品,用於生產小酥肉。不僅如此,眼下正值月餅生產旺季,蛋清提供給希望食品后,蛋黃還可以提供給園區內的月餅商。

「正是園區內食品產業集羣的高效協同,最終使一顆雞蛋的經濟效益實現最大化。」沈強説。

當然,集羣效應不僅體現在企業之間,還體現在研發機構、高校院所等資源的整合與開發。

「目前園區已聚集市級及以上研發機構和創新服務機構207家。」新都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徐士棚介紹。

圍繞研發辦公、成果轉化等,新都高新區相繼建成航空科創中心、軌交科創中心、油氣服務科創中心、成都工業人工智能創新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新都智能製造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圍繞人才培育,建成萬人級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大學新都校區,「訂單式」培養輸送航空專業技能人才。

與新都高新區不同,金牛高新區則以空天信息設備產業集羣為核心,以科研院所、鏈主企業等「鎮園之寶」為引領,重點突出延鏈招商,以吸引產業鏈上下游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聚集。

「中電科10所、中電科29所等科研院所成為集羣發展的核心支撐。」管委會副主任吳昊介紹,中電科10所在衞星互聯網地面系統核心設備、機載衞通終端、星間微波鏈載荷等領域深耕多年,市場佔有率穩居全國第一;中電科29所則是國內最大的衞星互聯網有效載荷研製單位。他們既承載着核心技術突破的重任,又能吸附上下游資源形成產業聚集協同效應。

從產業鏈到產業集羣,各園區依託比較優勢精準發力、共建共享。為此,記者走訪了軌道交通產業集羣。

金牛高新區依託中鐵二院等龍頭單位,打造了國內首個覆蓋勘察設計、新制式軌交、通信信號、智慧運營等全產業鏈的專業化「園中園」——中鐵產業園。目前已聚集300余家上下游重點企業。新都高新區則打造出2000畝軌道交通產業園,70%的成都地鐵實現「新都造」,本地配套率超過75%。

「成都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集羣是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集羣規模已達5000億元。」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各園區在層面更高的‘城市產業生態圈’里扮演不同角色,通過基礎設施聯通和數據共享,形成‘研發在覈心區、生產在配套區、市場面向全球’的良性循環。」第一太平戴維斯華西區產業及物流地產部助理董事陳紋卿説。

從產業集羣到產業生態

推動企業滿園

如果把產業鏈比作一份菜譜,那麼產業集羣就像一個美食城,產業生態則是美食生態系統。這個生態,不僅包括廚師和供應商,還包括美食評論家、衞生監管部門甚至外賣平臺,它關乎整個系統的健康、繁榮和演化。

做優產業生態,成都如何探索?

「不久前印發的《成都市制造業特色產業園培育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明確,支持園區與市級概念驗證中心、高校院所、新型研發機構等創新平臺載體共建開放共享的專業技術服務平臺,同時鼓勵園區舉辦供需對接活動,深入開展‘進解優促’工作,並推進一體化數字化轉型。」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4.08平方公里的金牛高新區,因發展沿革較長,土地資源稀缺,剩余可利用工業用地已不足500畝。如何把「低效存量」轉變為「發展增量」?

「從閒置倉庫用地到航空發動機智造基地,只用了180天!放在以前,我想都不敢想。」站在法斯特109畝地塊的項目施工現場,航發成發項目負責人難掩興奮。這片曾閒置近20年的低效用地,如今正孕育着年產值超10億元的嶄新前景。這是金牛高新區以市場化思維盤活低效存量工業用地的最新成果。

航空零部件製造,幾乎都涉及電鍍等工藝。考慮環保和成本因素,不是每家企業都願意建設熱表處理中心。如何解決這個共性問題?

「規劃園區之初,我們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決定統一規劃建設熱表處理中心,並將該中心交由鏈主企業中航工業成飛負責運營管理。目前,這個熱表處理中心已成為國內領先、行業一流的航空零部件特種工藝大型生產基地,實現了55種先進熱表處理特種工藝全覆蓋。」徐士棚説。

如今,園區建設的熱表處理中心、檢驗檢測中心、產品交付中心、智能物料中心「四中心」,已成為園區發展離不開的核心競爭力。

園區食品工業起步早、規模大、品類多、鏈條長,但綠色食品創新資源分散,市場供需存在錯配。如何因應這一市場現狀?

校企聯姻,以產研聯動增動能。今年4月,新津區成立健康食品科技創新中心,發佈首批創新合作需求清單19項,入駐中國農大四川產研院、江南大學(新津)健康食品產業技術中心等4個創新平臺。省輕工院綠色食品聯合檢驗實驗室入駐「中心」5個月,已和28家新津食品企業建立合作關係,完成產品檢測1225批次。江南大學、西華大學與「希望食品」建立長期的技術合作關係……

補齊產業鏈,做強產業集羣,做優產業生態,「立園滿園」行動成效明顯。

「今年以來,我們通過載體招商、鏈主招商、招服聯動等形式,招引落地重大產業化項目32個,協議總投資201.15億元。圍繞裝備製造、綠色食品、醫藥健康、新能源四大主攻方向,培育形成了航空航天、軌道交通、生物醫藥、食品飲料、電子信息五大百億級產業集羣。」新都高新區亮出成績單。

新都區新經濟和科技局牽線搭橋,天辰創科聯合西南石油大學,圍繞半導體、特種定製閥門等關鍵技術開展聯合公關。目前,雙方合作研發的多款產品已進入市場推廣階段,形成「實驗室—中試—產業化」的完整鏈條。「以液氫閥門為例,目前這類高端產品80%以上依賴進口,一旦實現突破,將帶來顯著的市場價值。」董志幫表示。

更可喜的是,天辰創科已着手推進二期項目。公司計劃新增30畝工業用地,建設航空產品專線和氫能閥門的試驗基地。「我們對未來十分有信心。」董志幫揚着訂單説。

調研筆記

始於企業 長於產業 變於集羣 成於生態

9月8日下午,調研組走進了辰飛智匠生產車間。

看着一塊塊下線的飛機「皮膚」,調研組讀懂了園區內的兩組關係。

其一,鏈主與鏈屬。

新都高新區聯合鏈主企業中航工業成飛,共建民用大飛機產業基地,具備機頭研發、設計、製造全產業鏈能力,擁有產業鏈企業13家,辰飛智匠是其中之一。辰飛智匠總經理石璟告訴調研組,「目前,公司的訂單需求主要是來自成飛。」

其二,主鏈與輔鏈。

起於航空,但不止於航空。發展航空製造產業中,新都高新區成功拓展出數控機牀這條新賽道,辰飛智匠處在其間。

數控機牀又被稱為「工業母機」,是「造機器的機器」,在裝備製造業中處於核心地位。辰飛智匠所在的智能製造裝備產業基地,推動航空技術迭代外溢、跨界融合,成功拓展出數控機牀這條輔鏈。目前,園區已集聚台正機牀等12家國內「隱形冠軍」。

從鏈主到鏈屬、從主鏈到輔鏈,行走在各產業園區,調研組發現,類似的交匯點、鏈接處還有很多……

沿着這些交匯點與鏈接處,或可更加深刻地理解「鏈主聚鏈屬,主鏈拓輔鏈」的產業密碼,也更加形象地感知「從企業到產業、從產業到集羣、從集羣到生態」的產業生長與裂變邏輯。

放眼全球,大眾助力德國沃爾夫斯堡成為「汽車之城」,空客集團推動法國圖盧茲成長為「航天之都」……始於企業、長於產業、變於集羣、成於生態。領軍企業、龍頭企業、鏈主企業,以其對產業鏈的強大整合力、對供應鏈的掌控力、對創新鏈的溢出力,正以產業發展之力孕育着一座城市的未來模樣。

成都無論是鮮明提出「抓住大企業、盯住大行業、做實大產業」,還是要求在開展「立園滿園」行動中突出「鎮園之寶」、「有根企業」都體現出這座城市與企業攜手成長、彼此成就的堅定姿態。

同時,以點連線、串線擴面、成鏈集羣,凸顯企業成長土壤的重要。去年以來,成都常態化開展「進萬企、解難題、優環境、促發展」工作,持續擦亮「有需必應、無事不擾」營商環境品牌,日前剛剛推出優化營商環境70條……全力為企業在蓉發展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更廣闊的空間和更美好的前景。

智庫視角

做好三篇文章 推動圈鏈深度融合

嚴苗 成都市工業經濟和信息化研究院園區發展研究所所長

園區產業發展要堅持「圈鏈思維」,「圈鏈融合」是產業集羣發展的內涵要義。依託高校院所、產業資本、創新人才、促進機構等各類生態要素與產業鏈協同耦合,推動空間集聚、知識溢出、高效聯動,將對產業鏈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形成強大的促進作用,最終實現產業集羣發展。

當前,產業鏈跨界滲透和相互交叉成為常態,單一的線性產業鏈逐步演變為網狀生態體系。但由於行政區劃和園區邊界客觀存在,產業發展初期存在「集而不羣」的問題,突出表現在產業同質化競爭、企業協同度不高、資源配置不優、價值鏈提升受限等方面。

做好「統」的文章,突出「以羣育鏈」。比如深圳市制定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空間佈局規劃,統籌佈局20大先進製造業園區和20大科技創新集聚區,依託各園區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明確差異化的產業發展方向,實現生產製造、總部經濟、研發創新、配套服務等功能錯位協同發展。對成都來講,就是要以打造「9+9+10」現代化產業體系為框架,描繪好重點產業鏈空間佈局藍圖,在頂層設計層面避免同質化競爭。

做好「聯」的文章,深化「以園共鏈」。近年來,成都大力推動產業園區結對聯動,取得積極進展,形成一批典型案例。比如,依託青羊區航空產業「鏈主」企業集聚優勢以及崇州市空間承載、製造基礎優勢,打造青崇結對聯動合作區,青羊區和崇州市分別承載航空發動機總部研發、試驗測試及總裝環節,推動航空航天產業鏈跨區域佈局。下一步應深化統計分算、税收分享機制,引導城市新區、中心城區與縣市新城深化產業園區合作,通過掛牌、託管、聯建等多種形式,釋放高能級產業園區品牌、運營、機制優勢。

做好「合」的文章,推動「以鏈促鏈」。研究表明,低空飛行器與智能網聯汽車的供應鏈重合度超過60%。產業集羣建設還應注重產業鏈之間的融合發展,特別是要發揮本地優勢產業對前沿新興產業的降本、增效和場景應用作用,以及人工智能對傳統產業全方位、全鏈條改造效應,通過產業鏈融合提升集羣協同創新效率和市場競爭力。

園區高質量發展調研組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李艷玲 劉金陳 周鴻

賽迪四川 殷長明 徐楊嵐 王詩宇

成都市工信院 張瑾 張遠崗 陳杰

統籌 楊揚 張婷婷 張元龍 李影 何曉蓉 張舟

出品人 高齊強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