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新興市場多極崛起,資本流動與行業輪動加劇

2025-09-25 08:17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中信證券研究,作者:楊宇澤、顧晟曦、趙文榮

本報告聚焦全球股票市場的運行特徵與結構變化,提供定量跟蹤與橫向比較,供投資者參考。基於最新數據,跟蹤全球股票市場的分佈格局與交易所市場結構特徵,分析各主要市場旗艦指數及行業板塊的近期表現與估值水平,同時結合長期數據回顧指數波動趨勢和歷史估值分位數變化,通過構建全球市場對比框架,揭示市場的周期性特徵,為投資者理解市場結構變化提供量化支持。

全球資本市場正呈「雙重格局」:發達市場由美國單一主導,新興市場則多極化崛起。

美國以科技與金融為核心錨定全球走勢;新興市場中,中國大陸、印度、中國臺灣和韓國形成多極中心,亞洲整體貢獻突出。行業層面,發達市場集中於科技與金融,新興市場則在消費、通信與材料等板塊更具多樣性。整體來看,成熟市場具備規模與流動性,新興市場展現產業多元與增長彈性,預計未來全球資本市場將繼續聚焦科技、金融與工業等高成長行業,同時保持對能源與材料的穩健配置,走向結構優化與多元演進並行的發展路徑。

全球主要股票市場呈現資本集中與流動性分化格局。

北美市場方面,納斯達克與紐交所合計市值超過64萬億美元,佔據全球資本市場的絕對主導地位,並通過高成交額維持流動性優勢。

亞洲市場則展現出不同維度的活躍性:日本和中國香港在市值與成交額上保持穩健增長;中國大陸的上交所與深交所成交額增長顯著,尤其深市在8月大幅放量,顯示出短期資金活躍度上升。印度和韓國同樣在數量與市值上佔據重要份額,成為新興市場的代表力量。

整體來看,全球資本市場正呈現「少數超大交易所集中主導、亞洲新興市場快速提升活躍度」的分化格局:前者提供穩定錨點,后者貢獻增長動能,未來全球市場或將在規模穩定與活躍擴張之間形成動態平衡。

2025年9月全球股市延續反彈,但區域與行業分化加劇。

美國市場穩健上漲,科技與醫療保健驅動整體表現,同時維持高波動風險;歐洲整體承壓,DAX雖短期回調但長期趨勢仍穩健;亞洲市場分化顯著,日本、中國臺灣韌性較強,韓國和越南領跑年內漲幅,中國大陸市場受政策刺激活躍度提升;東南亞整體低迷,結構性壓力猶存。

從市場聯動性來看,美國內部高度一致,繼續主導全球資金定價;歐洲短期出現背離,英股與歐洲市場相關性下降;亞洲聯動性增強,尤其是中國大陸、日本、韓國、中國臺灣在科技與半導體產業鏈上的共振明顯,中國大陸與中國香港市場同步性提升成為新特徵。

行業層面,周期性與成長型板塊主導上漲,材料和醫療保健表現突出,信息技術與能源存在輪動機會;防禦性板塊相對穩健,但公用事業走弱。整體來看,資金更偏好高成長與高景氣行業,同時在全球配置上需兼顧區域分化與波動風險。

全球股指估值分化明顯:美股與中國臺灣高位承壓,港股與東南亞凸顯修復價值。

美股標普500與納斯達克100的PE在20–30倍、PB約4–5倍,ROE維持18%–22%,盈利雖穩但安全邊際有限;中國臺灣PE高達34倍、PB 2.7倍,而ROE僅8%,泡沫風險突出。歐洲整體均衡,德國、法國與英國PB約2倍、ROE 8%–11%,其中富時100以PB 2.14倍、ROE超10%展現防禦性。港股PB僅1.36倍、ROE 11%,中長期修復空間顯著;東南亞PB普遍在1.3–1.8倍、ROE 9%–15%,菲律賓與印尼「低估+中等盈利」具備配置吸引力。行業上,科技板塊PE達42倍(分位數98%),全球最擁擠;金融「發達貴、新興便宜」;工業等防禦板塊在大中華及歐洲顯現估值窪地。

風險因素:

歷史數據不代表未來表現;指數數據因可得性問題等因素出現錯誤或不完整;部分指數回溯歷史較短,可能會影響結論的準確性。


注:本文節選自中信證券研究部已於2025年9月24日發佈的《全球股票市場比較專題—新興市場多極崛起,資本流動與行業輪動加劇》報告。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