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5 07:25
137家單位上雲、90億元招商、每塊犛牛肉可溯源……
南航援藏干部3年交出的「數字化」答卷
□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姜靜 通訊員 王偉 侯美麗
「我們的犛牛肉,每一塊都可以溯源,大家可以放心買。」每當看到牧民們自信地推銷西藏犛牛肉,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信息化處副處長劉勇都覺得很自豪。這是他在西藏進行「數字化」工作的成果之一。不久前,劉勇結束3年援藏工作回到南航,講述了他在西藏工作的點滴。
4個月完成137家單位「上雲上平臺」
2022年,作為第十批援藏干部,劉勇踏上雪域高原,在海拔3650米的拉薩,開啟了為期3年的數字攻堅。
「西藏是全國最后一批組建省級大數據管理機構的地區,我剛來的時候,那里的政務數據共享近乎空白。」從高校信息化處到主持地方大數據工作,劉勇説,他知道會有很大的難度,但沒想到那里的信息化幾乎是「零基礎」。
「很多單位對‘上雲上平臺’不瞭解,我們就得一遍遍地講政策、送技術。」劉勇帶着團隊開始跑部門、摸情況,晚上加班編寫《上雲上平臺指南》《數據共享對接手冊》等實操手冊。僅僅是爲了讓當地各部門瞭解什麼是信息化,他們先后組織了十余場培訓。有一次,爲了説服一個部門開放核心業務數據,劉勇帶着技術骨干跑了8趟,從數據安全保障方案到實際應用案例,逐條講解。憑藉這股「釘釘子」精神,劉勇團隊創造了一個「高原速度」——用4個月時間,完成了自治區直屬單位和中央駐自治區單位137家599個系統的「上雲上平臺」工作。
打造「數字犛牛」破解真假牛肉識別難題
在調研中,劉勇和團隊發現,作為青藏高原地區特有的珍稀牛種,犛牛被稱為「高原之寶」。不過,長久以來犛牛肉存在的真假難辨問題,造成消費者對購買高品質犛牛產品信任缺失,最終導致犛牛養殖付出了高成本卻得不到高回報,挫傷牧民的信心。
如何讓消費者放心地買到真正的西藏犛牛肉?團隊協商后決定,協助當地養殖户打造「數字犛牛」可信品質認證數據產品。「我們在養殖場設置了一套信息系統,從犛牛的成長環境、疫苗接種、飼料到最后的加工、質檢,每一個環節都記錄並上傳到信息庫,方便產品溯源。」劉勇説,自從實現了產品溯源后,犛牛肉的銷量大大提高,西藏犛牛產業的競爭力也得到了提升。
「類似這種‘數字犛牛’的事情,我們還做了好多。」劉勇説,數據共享后,社保查詢、户籍辦理等高頻事項實現「網上辦、掌上辦」,還發布了西藏首批11項數據標準、打造260余個數據產品、建成首個政務大模型。2024年在深圳牽頭數據招商簽約超10億元,2025年在南京舉辦算力招商會,落地4個項目、達成5個意向合作,總金額超90億元。
臨別前熬夜撰寫報告供當地決策
援藏3年,劉勇的生活軌跡幾乎全被工作填滿,西藏政務系統上雲數、數據共享量、算力規模均實現10 倍以上增長,構建起數據政策體系「四梁八柱」,搭建的「高質量發展數倉」「宏觀經濟大腦」「九大產業圖譜」,為政府決策提供關鍵支撐。就在掛職即將結束前,他還熬夜撰寫《西藏自治區大數據中心能力評估研究報告》,提出3項機制優化建議獲自治區領導批示,「這是我臨行前為西藏做的最后一件事,希望能為數字西藏建設再添一把力。」
雖然因為沒有深度遊覽西藏讓劉勇覺得援藏的日子「不夠精彩」,但他並不覺得遺憾,「援藏歲月里淬鍊的精神,將成為我未來工作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