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5 06:02
(來源:內蒙古日報)
轉自:內蒙古日報
□新華社記者 黃韜銘 張曉潔
應急管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4日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介紹「十四五」時期應急管理改革發展成就。
事前預防更加嚴密
進行專項整治后,電動自行車火災事故傷亡人數比整治前下降了86%;中央應急搶險救災物資儲備較「十三五」末增長了39.6%,基本實現省市縣應急物資儲備庫全覆蓋;全國7600余家危化品企業、3300余處煤礦、3800余家工貿企業、1200余家煙花爆竹生產企業已實現在線監測……一組來自發佈會的數據顯示,「十四五」時期我國應急管理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
「我們把‘防得住’作為硬道理,全面加強了‘防’的工作。提高自然災害防治能力九項重點工程實施后,針對防災減災救災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建成了一批基礎性、標誌性、骨干性工程,帶動我國自然災害防治水平全面提升。」應急管理部部長王祥喜説。
安全生產事關人民羣眾生命財產安全,也事關經濟社會發展穩定。
紮實推進暢通「生命通道」,提高煤炭深部開採安全水平,推動化工老舊裝置淘汰退出和更新改造,加強民航飛行安全……「十四五」時期,我國開展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開展以來各地累計排查重大隱患116萬多項,整改率達到98.4%,其中企業自查佔比從行動之初的37.1%提高到目前的52.5%。「反映出企業作為安全生產的責任主體,正在由‘他律’向‘自律’轉變。」王祥喜説。
應急處置更加高效
應急處置,責重如山。「十四五」時期,我國建成國家應急指揮總部,與省、市、縣三級應急指揮部保持24小時音視頻聯通,構建起上下貫通、協調聯動的應急指揮體系,加強自然災害防抗救一體化應對,主動預置應急力量。
據介紹,「十四五」時期累計啟動國家救災應急響應85次,有效應對四川瀘定地震、重慶山火、京津冀特大暴雨洪澇、甘肅榆中山洪等重大災害。
我國地震多、強度大、分佈廣。防範應對大震巨災風險是做好應急處置的重要方面。
多部門制定回答「大震之問」落實方案、組織修訂地震應急預案、組建強地震專業救援隊伍……中國地震局局長王昆介紹,「十四五」時期,我國發揮「大安全、大應急」優勢,各級啟動應急響應1000余次,地震災害應對更加有力。
礦山安全治理領域,應急處置是事前預防的「最后一道防線」。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局長黃錦生介紹,「十四五」時期,有關部門強力推進由事后救援向全程管控轉變。「我們深入開展自救器‘打假’專項整治行動,強化自救器實操培訓和各類災害實操應急演練,全面提升應急處置能力。」黃錦生説。
隊伍能力更加過硬
加強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隊伍是關鍵。國家消防救援局局長周天介紹,「十四五」期間,截至8月底,消防救援隊伍接處警量已達1027萬起。
面對繁重任務,消防部門不斷完善力量體系、夯實保障基礎。「十四五」期間,全國新建城市消防站3538個,總數達到1.15萬個,較「十三五」同期增長44%;新建政府專職消防隊6692個,新招錄政府專職消防員11.4萬人,總人數達25.5萬人。
「這幾年新增消防車輛2.3萬輛,防護裝備439萬件套,滅火救援器材202萬件套。消防救援人員有了更多的救生‘利器’,也降低了作戰風險。」周天説。
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規模增至近22萬人,基本建成6個國家區域應急救援中心,建成113支國家安全生產和18支國家工程救援專業隊伍……數據顯示,「十四五」時期我國應急隊伍能力更加過硬。
「今年緬甸發生了7.9級地震,我國是派出救援人員最多、到達災區最快、營救倖存者最多的國家,這充分展現了中國速度和中國力量。」王祥喜説。
支撐保障更加有力
記者從發佈會上了解到,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規模地震預警系統,秒級預警覆蓋重點危險地區90%以上。預警系統投入使用以來,發佈4級以上地震預警359次,為防震避險、應急處置爭取寶貴時間。
除此之外,「十四五」時期我國還建立中央救災資金快速預撥機制,解決災區燃眉之急;建立物資聯動調撥機制和快速通行渠道,縮短受災羣眾得到有效救助的時間。各種有效機制和暢通渠道,為應急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保障。
「我們堅持依法治安,通過修訂法律法規和完善各類專項預案,將安全生產的強制性標準佔比提升到90%,以硬標準來倒逼安全水平提升。」王祥喜説。
(新華社北京9月24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