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4 20:43
每經記者|張懷水 每經編輯|陳 旭
9月23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介紹「十四五」時期加快建設教育強國進展成效。
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在發佈會上介紹,教育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之基。「十四五」時期,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在全社會大力支持下,規劃所確立的各項目標任務已全面高質量完成。
他強調,在世界範圍內作比較,我國已經建成規模最大且高質量的教育體系。學前教育毛入學率從2012年的64.5%,在2024年達到92%,提高27.5個百分點,今年學前一年免費惠及1200多萬兒童。
與此同時,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2012年的30%,達到現在的60.8%,提高一倍多,進入世界公認的普及化階段。「十四五」期間,我國高等教育累計向社會輸送5500萬人才,相當於許多發達國家的人口總量。
「雙一流」建設成效顯著
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是教育強國的鮮明標誌。當前「雙一流」建設的情況如何?
對此懷進鵬表示,「雙一流」建設是建設教育強國的引領性、標誌性工程,也是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的關鍵引擎。「十四五」正好是第二輪「雙一流」建設期,教育部統籌建設高校和建設學科,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國際科技趨勢加強佈局,優化建設評價方式,強化多元投入保障,促進「雙一流」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他強調,「雙一流」建設高校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中成效顯著。培養全國超過50%的碩士、80%的博士,承擔了90%以上的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任務,涌現出一批「挑大樑」的優秀人才。
特別是聚焦卓越工程師這一戰略人才力量,在相關人才培養中,教育部門瞄準新質生產力對工程技術人才的新需求,從平臺、制度和機制上落實產教融合培養,由校企共同招生,共出師資,共建課程,共同面對企業和市場提出的挑戰性創新課題,並共享成果,真正實現高校和企業的雙向奔赴。
聚焦創新體系效能提升,「雙一流」建設高校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學、人工智能、物質科學和空間科學等諸多領域取得一批原創性成果,一大批關鍵技術服務於國家工程、大國重器,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策源地的戰略地位更加凸顯。
與此同時,「雙一流」建設帶動了我國高等教育水平整體躍升。在「雙一流」建設的示範引領下,各地結合區域發展急需以及資源稟賦,還重點支持了400多所地方高水平大學和1300多個優勢特色學科,呈現出奮勇爭先、爭創一流的蓬勃態勢。96所「雙一流」建設高校對口支援了116所中西部高校,有效提升了中西部地區高校的辦學水平。
「下一步,我們將圍繞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自主科學確定‘雙一流’標準,併發揮引領示範作用,同時大力加強高等學校分類改革和政策研究,構建自強卓越的高等教育體系,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懷進鵬強調。
職業教育發展「提速」
我國正在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而在產業升級的過程中離不開職業教育的支撐。「十四五」期間,教育部門在發展職業教育方面推出了哪些舉措?
對此,教育部副部長熊四皓表示,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是國家戰略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產業創新升級的重要人力資源。當前,我國職業教育供給了現代產業70%以上新增高素質高技能人才。
目前,我國職業院校有中職、高職和本科三個層次,中職學校有9302所,高職有1562所,職業本科有87所,在校生共3400萬人,我國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一共設置19個專業大類、97個專業類、1434個專業、12萬個專業點,基本涵蓋國民經濟各領域,全面覆蓋聯合國產業分類的41個工業大類。
「十四五」期間,教育部門圍繞國家戰略調整專業結構,五年新增專業點1.2萬個,年均調整達到10%;專業點的50%為工程、技術類專業。
與此同時,教育部門圍繞產業升級完善層次結構,五年新增63所職業本科學校,52所普通高校開設職業本科專業。還組建了市域產教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提升技能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產業發展的匹配度。
此外,教育部門着眼「辦學能力高水平、產教融合高質量」,實施第二期「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建設技能型高校的「國家隊」。
「下一步,我們將加快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源源不斷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熊四皓表示。
翻譯
搜索
複製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