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低空經濟上「交強險」,萬億市場如何繫好「安全帶」?

2025-09-24 19:26

  來源:財經五月花

  作者:楊芮

  低空經濟保險在財產損失險、責任險等領域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保險供給仍存在「基礎風險覆蓋為主、新興風險適配不足」的特點,並面臨如精準定價、研發端保障覆蓋不足及定損爭議等

  在湖北竹山縣,只要66塊錢,就能在家門口「打飛的」出行成為現實;在深圳,奶茶和熱騰騰的一日三餐可以穿越摩天大樓,半小時甚至十幾分鍾便可從天而降;在湖北襄陽市,載有血液標本的無人機能夠通過空中走廊9分鍾直達有需求的院區;在新疆精河縣,棉農的千畝農田正由AI飛防系統進行毫米級施藥……

  從快遞無人機到空中救護車,中國低空經濟規模今年將突破1.5萬億元。但如果無人機在執行任務中遇到危險,比如無人機外賣砸中豪車、植保無人機操作失誤導致果園損失、工業無人機出現故障等等,每起事故造成的損失都遠超企業風險閾值。

  當萬億級低空經濟振翅騰飛,誰來為風險買單?

  保險業正在發力「護航」這一新質生產力發展領域。5月7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雲澤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一攬子金融政策支持穩市場穩預期」發佈會上表示,要強化保險保障,加快制定科技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更好發揮風險分擔和補償作用,支持更多以共保體方式為重大科技攻關提供保險保障,推動研發機器人、低空飛行器等新興領域的保險產品,切實為企業創新發展保駕護航。

  多位業內人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在低空經濟產業鏈中,保險業務有廣闊空間。在產業擴容的情況下,從上游生產製造,中游的各類系統與集成及低空產品,如eVTOL、通用航空、無人機等,以及下游各類運營主體的財產損失和責任風險的轉移需求,都為保險行業提供了更廣闊的生態空間。

  為低空經濟「護航」,保險業還在持續創新探索中。8月29日,全國首個低空經濟共保體在重慶成立,為織密低空經濟防護網提供了新的借鑑。據瞭解,共保體共有19家成員單位簽署合作協議,並與16家企業完成項目簽約,風險保額達6115萬元。

  重慶金融監管局財產保險監管處副處長王樹鋒8月29日表示,過去低空經濟領域的保險主要是保機身,對於數據安全之類的新興風險,單個保險機構承保是有顧慮的。通過共保可以實現風險的共擔,提升低空經濟產業的保障程度,共保體將制定統一的承保理賠標準、風險減量服務標準,持續改善低空領域的保險體驗。

  值得關注的是,在「渝低空保」產品中,覆蓋了無人機責任、航空產品責任、科技轉化、網絡安全四大領域,構建全產業鏈風險防護網。其中,無人機責任險備受關注,被業界認為是未來無人機強制保險在全國落地的前奏。

  此前在去年4月,深圳金融監管部門指導曾發佈了全國首個「無人駕駛航空器第三者責任保險示範性條款」,當時被業界解讀為監管部門出臺的未來無人機強制保險規則的雛形。據瞭解,在該示範條款一年的運營經驗的基礎上,已經由深圳市保險行業協會形成了對應的承保指引文件,並被納入深圳市地方標準中,以期為承保和理賠服務提供範式。

  「在‘低空經濟’的概念熱點到來以前,雖然保險行業已經在無人機領域有所涉足,但是在產品創新等方面進展相對緩慢,產品供給比較單一。隨着低空經濟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面對低空經濟層出不窮的新場景、新應用和新需求,保險行業不斷加快產品創新速度,推出了首個地區性第三者責任險示範條款、首個低空經濟運營責任險條款、首個低空經濟物流綜合責任險產品等一系列創新成果,走上了創新發展的‘成長期’和‘快車道’。」中再產險產業金融部/航運保險中心特險條線負責人嚴賢懷分析。

  目前,低空經濟保險在財產損失險、責任險等領域已取得初步成效,實現了從無到有的過程,但保險供給仍存在「基礎風險覆蓋為主、新興風險適配不足」的特點,並面臨如精準定價、研發端保障覆蓋不足及定損爭議等挑戰。

  超1.7萬家企業尋「風險解藥」

  2024年7月4日,人保財險廣東分公司與億航智能簽訂了全國首單「低空飛行器專屬保險合作項目」,為首批EH-216S無人駕駛載人飛行器提供專屬風險保障539萬元。小鵬匯天相關負責人曾透露,在此前小鵬匯天的新品發佈會上,用户最關心的問題除了產品本身的安全之外,是否有保險可保也被多次問及。

  在位於四川天府新區的縱橫股份鵬飛科技園內,縱橫股份常務副總經理、董事會祕書李小燕告訴《財經》,「我們是行業內第一家給工業級無人機投保險的公司,我們也參與了相關保險的保障方案、賠付標準等流程,為保險公司提供無人機相關的數據支持。」

  據生產車險相關負責人介紹,「和普通的民用無人機不同,我們生產的工業級無人機部分型號售價要達到上百萬元。」就和縱橫股份的合作,人保財險成都分公司相關負責人透露,截至2025年4月,人保財險成都分公司已在無人機測繪勘探、電力巡檢、應急救援等多個作業場景領域與縱橫股份開展合作,累計承保機身險及第三者責任險的保額達3700余萬元。

  無論是民用無人機,還是工業無人機等相關企業都在尋找「風險解藥」。據記者多方調研,無人機企業在運營全流程中均需通過保險覆蓋多環節的風險,按照低空經濟的生產製造、運營飛行、低空保障和綜合服務四大領域拆分,對應的主要相關保險包括:在低空製造領域,主要是生產商需要考慮的科研試飛、批生產試飛的機身險和第三者責任險,產品責任險和自身測試場地的責任險、質量保證及延長保證等;在低空飛行領域,更聚焦於運營人的第三者責任險和機身險保障,與車險比較類似;在低空保障領域,對於機場的停機和存放活動、加油、清洗等方面,對於空管和低空導航的空中交通規劃、引導和指揮等方面,對於飛行器的運行維護保養維修等方面,都有存在相互間的責任侵害和賠償可能性;在綜合服務方面,也是責任風險的潛在需求相對較高。

  根據中國航空運輸協會發布的2023-2024年度《中國無人機發展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8月底,我國無人機實名登記共計198.7萬架。截至目前,我國無人機經營性企業已超過1.7萬家。目前,A股低空經濟產業鏈個股共有70家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滬深A股和北交所新三板。

  另據工信部賽迪研究院發佈的《中國低空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4)》顯示,2023年中國低空經濟規模為5059.5億元,增速高達33.8%。據中國民航局預測,到2025年,中國低空經濟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5萬億元,到2035年更有望達到3.5萬億元。

  近年來,國家持續釋放政策紅利,低空經濟發展框架更加清晰。2024年初,低空經濟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並被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門聯合認定為戰略性新興產業。

  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發展中心副主任、低空產業聯盟祕書長劉法旺對《財經》表示,在國家宏觀政策指引下,地方政府積極發佈政策規劃,加快示範應用,支持低空產業創新發展。與此同時,我們對相關政策文件的關鍵詞進行了聚類分析,主要包含產業、應用、基礎設施、製造、服務、空域、創新、試點等內容。可以看出,各地政策規劃關注的重點存在不少相似之處。

  產業基礎方面,中國低空裝備快速崛起,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撐有力,具備了一定的競爭優勢。低空裝備領域,2024年,中國民用無人機產量約700萬架,實現產值約500億元,出口無人機372.3萬架,出口額超150億元。信息通信領域,截至2025年7月末,中國5G基站總數達到459.8萬個,比上年末淨增34.8萬個,佔移動基站總數的36%。

  劉法旺總結,「總體來看,我國低空產業呈現良好發展態勢、未來可期,但風險和挑戰不容忽視。優勢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中國具有新型舉國體制優勢、超大規模市場、豐富應用場景、海量數據資源等獨特優勢;二是中國工業具有體系全、品種多、規模大、網絡設施強的比較優勢;三是地方政府發展產業的積極性高,組織、動員、協調能力強。與此同時,風險挑戰也不容迴避。一是低空產業發展路徑尚在探索,技術路線百花齊放,市場需求存在碎片化風險,部分地方可能還會存在重複投資、投資浪費等問題;二是伴隨產業、技術等跨界融合,安全風險更加複雜多元,安全管理壓力更加凸顯;三是跨部門協同、央地聯動管理需求增多,高效便捷的綜合管理體系有待加強。」

  多家險企搶灘

  低空經濟發展大勢下,多地也進一步對低空經濟保險保障展開探索。

  近日,深圳市出臺全國首部《深圳經濟特區低空經濟產業促進條例》,深圳市保險業協會發布《深圳地區無人駕駛航空器第三者責任保險服務指引》;江蘇蘇州落地全國首單低空運營管理責任保險;浙江新昌將低空經濟納入新質生產力投融資實踐。

  契合無人機企業的需求和多地發展低空經濟的趨勢,保險機構亦在加速佈局。目前市場已初步開發航空器機身險、運營責任險等基礎險種。在政策支持與市場探索基礎上,低空經濟保險加速向場景應用端延伸。

  具體而言,低空經濟保險主要可分為兩大板塊,傳統通用航空保險和新興無人機保險。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主流保險公司均已深度參與其中,市場上絕大多數可保標的無人機資產都已配置相應保險產品。另據瑞再研究院數據顯示,中國低空經濟相關保險產品日益豐富,三成以上的財產保險公司已開展相關業務。

  《低空經濟新興風險治理與保險創新白皮書》顯示,中國現有低空經濟保險產品主要分為財產保險、責任保險和意外保險三大類,已基本覆蓋對飛行器、飛行器駕駛員與乘客、地面公眾、網絡和數據安全風險的保障。但對於低空經濟新興應用場景,以及「黑飛」「違飛」等行為造成的社會安全風險,市場上尚未有成熟的保險產品。

  以非車險與責任險的發展經驗與市場深度評估,瑞士再保險預計,低空經濟保險市場規模在2035年有望達到80億-100億元。

  據嚴賢懷分析,在「低空經濟」的概念熱點到來以前,頭部保險公司的特殊風險團隊結合其自身專業化經營的優勢,已經在無人機領域有近十年的超前嘗試,以商業化的方式自發地積累了一些保障和服務經驗,完成了低空經濟保險第一階段的「初代探索」和「原始積累」。隨着低空經濟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在金融業做好「五篇大文章」的指導下,許多保險公司開始湧入低空經濟領域,結合自身的資源稟賦,如市場地位、行業優勢或者股東資源等,在產品、模式和機制方面積極推動業務創新,開啟了低空經濟保險發展的第二階段,走上了創新發展的「成長期」和「快車道」。

  在各家保險機構的佈局中,呈現出在不同地區,針對不同市場特點和企業需求進行不同保障的新特點(見表3)。

  如人保財險針對億航智能的需求,曾在2024年7月4日,與億航智能簽訂了全國首單「低空飛行器專屬保險合作項目」,為首批EH-216S無人駕駛載人飛行器提供專屬風險保障539萬元。再如在低空經濟產業較為發達的成都市,人保財險提供的保障規模較大,據人保財險成都市分公司機構業務部主管劉紅君介紹,成都市提出打造「中國工業無人機第一城」的目標,人保財險成都市分公司自2018年以來累計為300余家低空經濟企業提供超56億元風險保障。

  頭部險企對低空經濟保險產品的供給相對成熟,中國太保產險相關負責人對《財經》表示,中國太保產險自2014年開始為無人機行業保駕護航,累計為無人機客户提供超過200億元的風險保障,為深圳、重慶、陝西、浙江、四川等多個政府獻計獻策。平安產險黨委副書記、監事會主席石合羣則表示,目前,平安產險已構建了覆蓋無人機研發、生產、運營的全生命周期保險產品矩陣。

  作為「保險的保險」,中再產險在發揮再保主渠道數據集約優勢和精算定價核心能力的基礎上,不斷賦能各家險企,在低空經濟領域持續探索創新。中再產險總經理王忠曜表示,去年,中再產險聯合太保產險發佈了「低空經濟第三者責任險」創新產品,近期,中再產險聯合蘇州東吳保險推出「安翼計劃」,為運營管理方建立系統化風控體系。此外,在模式創新上,中再產險還聯合國壽財險推動保險與空域監管體系深度融合。

  從「保基礎」到「保精細」

  2024年9月,有一架大中型無人機在江蘇鹽城撞向居民住宅,2024年12月,一架大型無人機失事撞向湖北荊州奧體中心,引發了廣泛關注。同時,無人機事故導致的電網斷電等間接損失的責任事故判例已經越來越多。

  除了有大型無人機墜落造成的數千萬、億元級別的鉅額損失需要風險保障,如農用無人機在個人使用中亦有風險,2024年在湖南湘陰縣,曾發生過農户在使用無人機噴灑農藥時,機器突發故障脱離指定的飛行路線並從天降落,砸傷人的案例,賠付金額達到11萬元,由於農户購買農業無人機的同時購買了農業植保機三者險保險,由保險公司分擔了損失。

  低空經濟中的風險保障必不可少。2023年6月28日,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正式發佈了《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下稱《條例》),是中國首部針對無人駕駛航空器的行政法規,其中規定:「使用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從事經營性飛行活動,以及使用小型、中型、大型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從事非經營性飛行活動,應當依法投保責任保險。」

  目前,低空經濟保險產品的供給已經告別了從無到有的「保基礎」階段,正向定製化、精細化、全面化進階。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亦曾強調,保險為低空經濟服務,加強對低空經濟的保險研究應用,為低空經濟領域提供適配的保險保障方案。

  頂層設計出現強制投保的概念是低空經濟保險的關鍵里程碑,政策的不斷落地也為低空保險市場打開「閘門」。

  不過,據上述中國太保產險相關負責人分析,「雖然低空經濟(無人機)保險成為剛性需求,但從供需來看,整個市場體量雖然較大,但市場轉化率還比較低,保費體量與市場體量不成正比。」

  另據陽光財險相關負責人分析,從現實來看,低空經濟的「騰飛」速度遠快於保險產品的「跟飛」速度。目前,市面上針對低空場景的專屬保險仍較為有限,條款定義、責任界定、數據應用等方面仍處於起步階段。部分傳統險種難以覆蓋飛手失誤、鏈路丟失、數據風險等新型情形。

  目前,在低空保險的探索上,單一機身險正向「綜合險+責任險+運營險」的矩陣擴容。據人保財險成都市分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人保財險目前針對無人機保險的新模式是「全周期保險保障服務矩陣」,如在試飛基地的保險創新:在北川無人機試飛基地,與九洲集團合作構建立體化保障體系,為試飛無人機提供機身及配套設備意外損失保險,覆蓋多種突發風險;此外,如專屬試飛保險保障測試過程中因技術驗證、氣象突變導致的試飛事故,第三者責任險為地面人員傷亡、財產損失構築安全屏障,助力基地建設等。

  2025年6月,東吳財險推出全國首個面向低空經濟運營管理方的專業運營責任保險產品——「安翼計劃」正式發佈並實現首單落地,填補了國內低空經濟運營責任保險領域的空白,為低空經濟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風險保障。2025年8月,太保產險發佈了國內首個「物流企業無人駕駛航空器低空綜合責任保險」新產品,涵蓋了低空物流企業全場景的責任風險保障,填補了細分領域的空白。

  作為全國低空經濟保險先行區,廣東省保險行業協會曾制定「廣東省低空飛行器綜合保險示範條款」,以「基礎保障+風險擴展」的模式,主要承保自然災害、操作失誤、外部撞擊、通信鏈路丟失和信號干擾導致的低空飛行器本體和配套設備的物理損毀、第三者人身傷亡或財產損失以及上機人員人身傷亡,被業界認為是無人機保險的創新示範。

  而在重慶發佈的「渝低空保」中則直接將無人機責任險、航空產品責任險、地面第三人責任險和操作員責任險四類責任險囊括其中,6115萬元的風險保額只是起點,隨着更多城市跟進這一模式,無人機產業將逐步邁入「強制保障+自願補充」的成熟階段,共保體也將成為新的嘗試模式。

  不過,低空保險要真正飛得穩,仍面臨定價、保障覆蓋不足及定損爭議等挑戰。

  上述太保產險相關負責人還補充,目前,無人機保險主要包括航空器綜合險,無人機機身險、無人機三者險、飛手意外保險、無人機機庫保險等。無人機當前主要就是代替人力去執行重複或高危的作業任務,損失往往具有高頻高損的特性,但由於目前無人駕駛航空器和有人駕駛航空器的保有量還不大,並且使用的場景還不成熟,如過度拆分使用場景和責任因子,可能導致精算定價波動性過大,不利於產品供給的長期穩定性。但不同類型的無人機風險呈多樣化,大型無人機風險集中,而中小型無人機則風險相對分散,農林噴灑等領域整體賠付不理想,新技術、新機型市場承保能力緊缺。

  無人機保險目前還亟待在產品定價和法律及執行層面進行完善。一方面是數據支撐上,無人機類型多樣,且面臨新型應用場景。目前行業缺乏長期、細分的風險數據積累,這導致保險公司難以精準量化風險,定價較為粗放,目前還主要按「機型+使用場景」初步分類。未來,產品定價仍需細化至機型型號、零配件、飛行區域等維度,構建無人駕駛航空器定價模型,匹配更專業化的精準定價。另一方面,低空經濟保險條款與產品矩陣亟待補充,風險防範將覆蓋低空經濟的全維度全周期。

  《低空經濟新興風險治理與保險創新白皮書》中指出,低空經濟保險在支持低空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諸多挑戰,如空域融合與運行復雜性加劇責任界定與理賠難度,政策法規與行業標準體系滯后於業態創新,新型風險監控評估機制缺失,產業信息孤島阻礙協同風控、精準定價及高效理賠,逆選擇、道德風險和心理風險影響行業可持續發展等。其中,受到業界普遍關注的還有強制保險制度模糊,保險還需應對算法缺陷、數據偏差、系統失效等新型責任風險,但相關風險評估模型與監管範式尚未建立等。

  應對這些風險保障難題,嚴賢懷補充,保險行業經過低空經濟發展「第一階段」的鋪墊,走出了低空經濟保險發展的「第一增長曲線」。但是,在當前低空經濟快速發展的熱潮下,預計還需要在「第二階段」花費一段時間去解決這些複雜的問題,走出「第二增長曲線」。

  一是針對差異明顯的風險,需要重點提升定價能力,合理識別風險和釐定價格,確保業務經營的可持續性;二是保險產品矩陣仍有待補全。面對不斷發展和快速變化的低空經濟業態,低空經濟的產品還比較單一,需要根據不同的客户和場景的保障需求,加快產品創新的步伐;三是服務模式需要進一步升級,從傳統的線下VIP定製化服務,到To B、To C和To G的全方位服務;從原來的不到百起的年均賠案,到數萬起年均賠案,都需要保險行業更好地組織人力物力,提升承保理賠和服務的能力,更精準高效地貼合低空經濟產業的風險需求,賦能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

  未來,低空經濟保險條款將與產品矩陣持續補充擴容,強制第三者責任險產品將上架和推廣;針對不同的風險、場景和模式而制定合理的、定製化的產品也會不斷出現,既包括對於生產製造企業、運營企業和保障企業的不同產品邏輯,也包括不同應用場景,如農業、巡檢和安防的各自風險特徵與需求。再進階一步,低空經濟保險將結合模式定製化產品,例如與空中交通管理機構、低空經濟管理結構的標準化對接和運行帶來的定製化產品均將出現並推廣。

責任編輯:王馨茹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