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H1-B簽證新政引發巨震,在美打工人計劃「留后路」

2025-09-24 22:13

這一行政令有很大概率面臨司法質疑。

上周五,美國總統特朗普突然發佈總統令稱,如果已持有H-1B簽證的外國人「身在國外」,入境美國之前其美國僱主必須先補交10萬美元。

看到這一消息時,長居紐約的設計師王閃閃(化名)正在前往機場的路上,剛結束海外出差的她計劃利用周末飛往鄭州和家人團聚。然而,她最終只在鄭州停留了一頓午飯的時間——落地3小時后,她和家人聚餐后再度返回機場,經香港飛往舊金山,希望趕在9月21日凌晨總統令生效之前入境美國,為此她第一次買了「優選經濟艙」,花費4000多美元。

政策公佈后,多家美國大型跨國公司因此要求員工在9月21日之前火速返回美國,並引發印度赴美機票兩小時內暴漲110%。隨后白宮發言人澄清,H1-B簽證費用為一次性收費,只針對9月21日之后新申請的簽證,並且在涉「國家利益」或某些關鍵行業的崗位上或將有豁免。

儘管這一風波稍有平息,隨着更多政策的公佈,美國移民體系正在面臨巨震。

當地時間9月23日,美國國土安全部在《聯邦公報》發佈公告稱,特朗普政府計劃調整H-1B簽證申請流程,擬引入加權選擇機制,在年度配額抽籤中優先考慮技能水平更高、薪資待遇更優的申請人。此前,特朗普簽署另一項行政命令,正式推出醖釀已久的「金卡」和新增的「鉑金卡」項目,「優先考慮那些被認為對美國社會有重要貢獻的外籍人士,包括成功的企業家、投資者和商界領袖」。

美國謝正權律師事務所主管律師謝正權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一系列政策的出臺背后,既有「保護美國人的工作機會與工資水平」、迴應移民簽證被「濫用」、美國畢業生就業困難等輿論的政治訴求,也有借鉅額申請費和「金卡」項目增加財政收入、減輕政府預算壓力的考量。而新政策中提及對基礎設施、國防和科研以及醫療等符合「國家利益」的H1-B申請進行豁免或優先考慮,則體現了美國政府希望保持戰略競爭力和技術領導力。

他總結稱,這些變化顯示美國移民制度正日趨「精英化」,優先引進高薪、高技能,或者對國家利益有直接作用的外籍人才;日趨「市場化、投資導向」,「金卡」等項目的引入不看勞動力需求、就業或家庭關係,而看資本投入、財富或商業能力。「低技能或低薪資的外籍勞工將越來越難以通過傳統就業/簽證路徑進入美國。」 他稱。

H1-B新政下,科技行業位於風暴眼

H-1B簽證允許美國公司僱用外籍專業技術人員,以填補國內難以找到合適人才的專業職位空缺。根據美國公民及移民服務局(USCIS)的數據,截至去年9月的2024財年,美國批准了超過14.1萬份H-1B初始就業簽證申請。如果下一財年的申請人數保持現狀,那麼依照新規,美國公司每年將需要支付逾140億美元的費用。

而這場突如其來的簽證風暴中,處在風眼的是科技、金融和諮詢公司。

根據上述報告,64%的H1-B簽證頒發給了計算機行業相關人員。亞馬遜、谷歌、Meta、微軟和蘋果是去年僱用H-1B簽證持有者最多的公司。微軟就告知其員工,目前的H-1B簽證持有者應該「在可預見的未來」留在美國。

然而,相比財力雄厚的科技巨頭,中小企業和初創企業將會遭遇更大挑戰,這些企業依賴全球人才以擴大規模,又缺乏足夠資金消化陡增的人力成本。

美國陸律師事務所(Law Office of Lu & Associates)的管理律師陸穎對第一財經記者介紹稱,按照先前規定,一個擁有25名以上員工的僱主贊助一份H1-B簽證的實際費用超過3000美元,「這還不包括律師費」。她認為,「10萬美元的政策基本扼殺了小型公司和初創公司申請H1-B簽證的可能性。況且本身這些小公司每年也就辦理一兩名員工的申請。」

Crossbridge Capital首席投資官辛格(Manish Singh)對媒體表示,新的費用可能會「抑制私募股權和風險投資對嚴重依賴H-1B員工的美國初創企業的興趣」。

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2020年發佈的一項研究顯示,初創企業中H-1B簽證中籤率越高,獲得知名風險投資家的資金、實現首次公開募股(IPO)或被收購的可能性就越大。此外,中籤者的專利數量和引用次數也更高。

當前,美國風險投資市場已有緊縮趨勢。數據顯示,8月美國初創企業的總融資額為81.9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下降12.9%。辛格認為,許多潛在H1-B簽證申請者可能會出於職業穩定性的考慮而選擇別國,這也為投資者湧入加拿大和歐洲等市場提供了更有力的理由。

新政也讓印度信息技術和軟件外包公司受到極大的衝擊。印度科技服務業規模達2800億美元,而以塔塔諮詢服務公司和印孚瑟斯系統公司(Infosys)為首的印度外包商利用H1-B簽證向花旗集團和沃爾瑪等美國客户派遣了數萬名工程師。報告顯示,去年71%的H1-B簽證頒發給了印度籍勞工。

彭博諮詢師Anurag Rana和Andrew Girard表示:「這很可能會損害離岸IT服務模式。像塔塔諮詢服務公司、印孚瑟斯系統公司、Cognizant等公司將被迫重新設計其定價方案,要麼提供昂貴的在岸諮詢模式,要麼提供成本低得多的離岸項目,即大部分工作將在美國境外完成。」

科研機構和非政府組織也將受到牽連。謝正權表示,不屬於「符合國家利益」等豁免範圍內的研究人員和學者也將受到影響。哈佛大學近日也表示,近年來該校平均每年支持125份新的H1-B簽證申請,新規將導致哈佛每年額外支出高達1000萬美元的費用。

而在社交媒體上,有多位在美國的華人分享稱,其所在公司的僱主已明確表示,將不會為員工支付這筆鉅額費用。

美國人才吸引力遭遇重估

長期以來,H-1B簽證在美國存在爭議。反對者批評美國科技企業長期濫用H-1B簽證,引進廉價外國勞動力,妨礙包括少數族裔在內的美國本土人才就業和晉升。支持者認為,它對美國「掐尖」吸引全球優秀人才、保持美國經濟活力、確保美國科技創新引領世界至關重要。

包括Alphabet首席執行官皮查伊、微軟首席執行官納德拉以及特斯拉和SpaceX的首席執行官馬斯克在內的多位科技行業高管都曾持有H-1B簽證。

舊金山知名創業孵化器 Y Combinator 的首席執行官加里·譚(Garry Tan)此前發文稱:「温哥華或多倫多等城市將取代美國城市蓬勃發展。」 但他隨后刪除了這一帖文。

在前幾輪H1-B計劃收緊期間,微軟、亞馬遜、Facebook和Salesforce等多家美國科技巨頭在加拿大温哥華加大了擴張力度。加拿大皇家銀行首席執行官戴夫·麥凱也表示,新的H-1B規則「將幫助加拿大留住一些我們引進的優秀學生」,而不是讓他們流失到硅谷,並且使招募其他學生變得更加容易。

微軟、谷歌、高盛集團、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等多家公司目前已經在印度運營着大型全球能力中心,集中處理IT、財務和客服等傳統職能,還涉足研究與開發(R&D)、雲計算、數據分析以及人工智能(AI)等前沿領域。花旗集團在印度擁有約3.3萬名員工,美國銀行擁有超過2.7萬名員工,摩根大通擁有5.5萬名員工。

「銀行將調整全球能力中心的新戰略。看來,一些工作崗位將轉移到印度,並增加新的職能。」金融諮詢公司NeoStart Advisors LLP的創始人迪萬吉(Abizer Diwanji)表示,「然而,沒有人會在形勢不斷變化的情況下倉促行事。他們會等待更清晰的進展。」

上個周末,在距離鄭州約800公里的江蘇常州,在美國舊金山灣區工作的陳先生正在家鄉舉行婚禮。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雖然接親儀式前刷到了新聞,但是婚禮要緊,護照也不在身邊,他們夫妻「心態比較平和」,但同樣從美國返回的伴郎伴娘則在儀式結束后,飯都沒吃就直奔機場。在得知白宮的澄清后,並不在新政影響範圍內的陳先生表示「虛驚一場」。「有點扯。」他補充道,「突然頒佈了總統令,又馬上撤回(澄清),有點像個鬧劇。」

陳先生表示:「未來確實沒有那麼光明。但美國畢竟還是一個人才驅動的社會,也不會對(人才)趕盡殺絕。」他補充稱:「之前覺得在美國待着也挺好,但這個事情也給我們提了醒,要保持心態開放,留有后路。」

未來可能遭遇法律挑戰

截至記者發稿前,尚未有受影響的僱主、行業協會及潛在H-1B簽證申請人就新政向聯邦法院對特朗普政府提起訴訟。但第一財經採訪的多位律師表示,儘管具體實施細則仍未出台,但該行政令有很大概率面臨司法質疑。

謝正權分析稱,該行政令的頒佈草率、生效前緩衝期極短,在法律上存在顯著的脆弱性,其最終命運大概率是「被削弱甚至廢止」。

他進一步解釋稱,儘管美國《移民與國籍法》的212(f)條賦予總統廣泛權力通過公告禁止或限制被認定為「有損美國利益」的某類外國人入境美國,但國會歷來通過具體立法決定簽證申請費與移民相關收費標準。此次總統公告強加10萬美元費用,可能構成事實上的「立法」,容易被裁定為越權。

他還表示,大幅提高H-1B入境成本以及改變工資基準屬於涉及「重大經濟與社會意義的政策變革」,需要國會明確授權。此外,法院審查時還有可能聚焦是否存在程序瑕疵和與現行法律衝突等問題。

「短期內,聯邦法院可能很快會有訴訟,並頒佈臨時禁令。」 他表示,「(中長期來看)法院很可能對該公告進行部分否定,其最終命運大概率是被大幅削弱甚至部分廢止。」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