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港股慢牛不改,制度土壤+政策東風助力中資企業「走出去」

2025-09-24 20:06

轉自:金融投資報

金融投資報記者 張璐璇

上周四,美聯儲如期降息25個基點,將聯邦基金利率下調至4.00%—4.25%,為年內首次降息,也是時隔9個月后重啟降息。消息一出,恆生指數應聲下跌,並陷入調整。記者注意到,市場對本次降息其實早有預期,機構普遍認為,目前港股的波動,是降息預期兑現后的短期市場情緒釋放和技術性調整。

與此同時,主動外資在上周轉為流出港股。據機構數據統計,9月15日至9月19日,港股與ADR主動外資流出7487萬美元,此前一周為流入6402萬美元;南向資金流入也有所放緩,上周流入368.5億港元,此前一周流入608.2億港元,日均流入73.7億港元,此前一周日均流入121.64億港元。

這些現象表明,機構對港股后市看法存在一定分歧。但總體而言,多數機構認為,港股中長期上行可期。與此同時,港股市場又將迎來新一輪的改革創新,其中涉及IPO的部分引發市場再度關注。

招商國際指出,目前外資對於包括港股在內的中國資產仍處於低配狀態,未來有很大的增配空間。降息導致美國與新興市場利差收窄,美元走弱,或推動國際資本流入港股等新興市場。與內地相比,香港沒有資本賬户管制,有望更加直接地受益於本輪降息。並且港股正處在全球估值窪地,疊加中國「新經濟」資產的盈利支撐,中長期有望上行。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説,在美聯儲開啟新一輪降息周期之下,國內存款利率有望進一步下降,居民儲蓄向資本市場轉移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這次降息總體對於資本市場的影響並不太大,當前A股和港股已經開啟一輪慢牛長牛行情,有望持續兩到三年的時間,建議投資者保持信心和耐心。

對於港股的中長期投資價值,富國港股通互聯網ETF基金經理田希蒙分析,受益於市場化的制度土壤和支持性的政策東風,港股已成為優質資產的聚集地。資金面上,港股受到公募基金青睞,且南向資金持續買入,內地資金對港股低估值資產的配置需求日益旺盛,全球資金再配置的需求也有望打開港股的再定價窗口,疊加風險偏好回暖,港股優質特色產業優勢或更加凸顯。

在美聯儲降息周期開啟有望為港股持續注入流動性的同時,港股市場也將迎來更多的創新改革舉措。今后,香港將採取多項措施持續強化港股市場,包括通過「科企專線」協助內地科技企業在香港融資,加強對國家建設科技強國的金融支持;進一步完善主板上市和結構性產品發行機制;研究優化「同股不同權」上市規定;探索縮短股票結算周期至「T+1」;推動更多海外企業在港交所第二上市;協助中概股以香港為首選迴歸地;推動港股人民幣交易櫃檯納入港股通等。

其中,涉及多項有關港股IPO的舉措引發了市場的又一輪關注。事實上,爲了吸引內地企業赴港上市及中概股迴流,香港近年來已經採取了一系列創新舉措。

2023年,港交所在上市規則中納入了針對特專科技企業的新章節(18C),為一些還沒有商業化,或還在商業化初期的專精特新企業提供融資便利。2024年9月,港交所又降低了特專科技公司的IPO門檻,為發行人和投資人提供更大的靈活性。今年5月,港交所推出「科企專線」,為18C特專科技公司及18A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一站式上市諮詢服務。

今年以來,香港金融市場的集資能力和流動性水平保持全球領先,多項關鍵指標表現亮眼。今年前8個月,香港新股集資總額約1,350億港元,同比增長近六倍,排名全球第一,其中新經濟公司的集資額佔比超過七成。目前還有約220家公司正在排隊上市,其中近一半是科技企業。

港股IPO火熱,「A+H」上市也是消息頻傳。據記者粗略統計,截至9月19日,今年已有超過60只新股登陸港股市場,其中11家為「A+H」兩地上市,多數來自新能源、醫藥、生物科技、TMT和消費等新經濟行業。

天風證券指出,在當前全球製造業加速「本地化」的趨勢下,僅靠A股融資支持海外資產配置存在外匯結算、資本項目審批等現實障礙,而港股平臺的高自由度資本賬户機制,可以成為支撐A股上市公司「走出去」的關鍵跳板。7月剛在港交所上市的藍思科技此前表示,公司決定赴港上市意在深化全球產能佈局。同時,在港交所上市有助於企業獲取更廣泛的國際機構覆蓋,提升全球投資者認知度。正在積極推進H股上市的A股風電塔筒龍頭大金重工表示,申請H股上市的核心目的在於進一步夯實全球化戰略佈局,打通大海工業務在國內與海外的「研發—製造—海運—交付」全流程。

此外,港股體系完備、機制靈活的再融資體系也頗具吸引力。企業上市后可以根據戰略需求,靈活進行資本運作安排。比如,大股東可通過配發舊股實現減持;企業也可以採用供股的形式,向現有股東按比例發行新股募集資金;還可通過「代價發行」的方式,以發行股份作為支付手段來收購資產。今年以來,港股上市企業的再融資活動也非常活躍。今年以來截至8月底,香港上市企業的再融資額約3,600億港元,同比增長超過一倍,規模更是同期新股集資額的兩倍以上。

港股市場的繁榮也促成了內地券商國際業務的高速發展。2025年上半年,隨着港股回暖,頭部券商以香港為核心戰略樞紐,國際業務強勁增長。

據中證協數據,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內地券商共設立36家境外子公司,其中35家落户香港,境外子公司總資產達1.64萬億港元,同比增長20.45%。

具體來看,據Wind統計,中信證券上半年實現境外業務收入近70億元,繼續領跑行業;中信建投上半年實現境外業務收入超7億元,同比增長超107%;此外,中金公司國泰海通廣發證券的境外業務收入增幅都超過70%。

中信建投董事長劉成在中信建投證券2025年全球投資者大會上表示,面向未來,香港通過強化內地與全球的鏈接,鞏固和增強「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的獨特角色定位,仍然有着巨大的潛力可以挖掘。我們相信這種獨特的優勢和作用是難以複製的,香港金融市場的地位和作用必將在新的形勢下進一步強化。在此背景下,內地券商憑藉對內地政策與產業邏輯的深刻理解,對香港市場規則的精準把握,對雙向投資需求的精準匹配,還將大有可為。

業內人士指出,未來內地券商有望在跨境投融資、財富管理、投行業務等領域持續發力,助力中概股迴流、支持港股IPO,服務「中資出海」企業的全球化佈局。港股市場憑藉持續釋放的政策和市場紅利,不僅是內地券商拓展全球化服務鏈條的「跳板」,更能成為券商構建區域差異化競爭力的戰略支點。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