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果然財評|萬億美元賽道鳴槍,中美AI競賽進入深水區?

2025-09-24 18:57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魏銀科

「AI是一場無限競爭遊戲。」英偉達CEO黃仁勛的這句話,完全是近期中美巨頭在AI領域密集動作的真實寫照。隨着全球芯片產業即將邁入萬億美元時代,這場關乎未來經濟話語權的競賽已進入決定格局的深水區。

9月下旬,美國科技圈拋出重磅合作——英偉達計劃向Open AI分階段注資高達1000億美元,聯手打造電力容量達10吉瓦的超級AI數據中心,相當於800萬戶美國家庭的用電量。英偉達CEO黃仁勛直言,這是「為下一個智能時代提供動力」,而OpenAI CEO奧爾特曼更將其上升到戰略高度:「計算基礎設施將成為未來經濟的基礎」。

與此同時,OpenAI的「星際之門」計劃正加速落地,9月24日官宣5個新站點已敲定4地,規劃電力容量達10吉瓦,支撐的遠期算力目標可對標中國當前智能算力總和(90EFLOPS),首個站點預計2026年下半年啟用,未來3年還將追加4000億美元投入。

中國同樣動作頻頻。9月24日開幕的2025雲棲大會上,阿里集團董事兼首席執行官吳泳銘表示,大模型是下一代操作系統,而AI雲是下一代計算機,也許未來全世界只會有五六個超級雲計算平臺。並披露三年3800億元AI基建計劃的最新進展——今年已啟用8個全球數據中心,下半年將覆蓋30個地域。

華為在全聯接大會上亮出「破局利器」:昇騰950系列(950PR、950DT)將分別於2026年一季度、四季度推出,2027年四季度發佈昇騰960,2028年四季度亮出昇騰970。華為正以「一年一代算力翻倍」的節奏構建自主算力生態,直指英偉達的技術主導地位。

據相關數據,中國算力總量達280EFLOPS(每秒百億億次運算),位居全球第二,但與美國仍有差距——OpenAI「星際之門」項目規劃的電力容量達10吉瓦(相當於10座大型核電站供電規模),其支撐的遠期算力目標可對標中國當前智能算力總和(90EFLOPS)。

更嚴峻的是供需矛盾和市場效率問題。摩爾線程CEO張建中多次提及算力供需矛盾的嚴峻性,業內估算國內GPU需求已突破數百萬張,且存在顯著產能缺口,未來5年隨AI應用爆發需求或呈指數級增長。雪上加霜的是,浪潮研究院2024年測算顯示,中國智算中心平均利用率僅30%,相當於「建了十座工廠卻只開三座」,部分三四線城市項目利用率甚至不足三成。這種利用率低下的狀況凸顯了中國在算力有效應用方面面臨的挑戰。

全球約30%的AI研究人員來自中國,與美國基本持平,但美國在高影響力人才密度上仍佔優。中國AI論文近五年產出量(23.2%)和總引用量均居全球首位,但百強高被引論文數量僅為美國的62%;專利申請量(3.8萬件)遠超美國,但國際PCT專利佔比不足20%。

企業投入方面,中國互聯網公司AI資本開支佔比約28%,美國頭部企業約35%。摩爾線程CEO張建中曾指出,算力短缺需通過技術突破與效率提升長期應對。

《經濟學人》分析認為,中美AI差距比想象得要小,決定勝負的關鍵不在於誰家的模型更酷炫,而在於技術能否大規模融入真實應用場景。

政務系統是國產大模型的關鍵落地場景,以DeepSeek為代表的企業已深度參與政務數字化:醫院用其AI整理電子病歷、警務系統藉助AI提升尋人效率、社區服務平臺部署智能應答功能,政務領域需求已成為其重要增長極。

消費者市場方面,中國表現出低成本和高接受度的特點。波士頓諮詢調查顯示,中國消費者AI認知度超80%,而皮尤研究中心2024年數據顯示美國成人對AI技術的認知率約62%,中國在大眾普及層面更具優勢。

相比美國ChatGPT的付費模式,中國AI應用呈現「普惠化」特徵:字節跳動將基礎AIAPI調用價格降至美國同行的1/10-1/20,微信內置免費智能助手,直播平臺廣泛採用AI虛擬主播,低成本優勢加速技術滲透。

製造業是中國的優勢領域。《經濟學人》基於PitchBook數據測算,2024年中國43%的AI風投流向製造業,相比之下美國同領域投資僅佔3%。中國已佔據全球製造業近30%的份額,每萬名製造業工人工業機器人保有量達322台,位列全球第三,僅次於韓國和新加坡,超過部分發達國家。

SEMI預測,2030年中國AI相關產業價值將突破10萬億元,而美國已顯現先發優勢——其企業AI採用率達78%,大企業更是高達85%,較2023年增長42%。

中國正通過政策與市場雙輪驅動追趕。全球計算聯盟CTO苗福友指出,國內智算中心建設將以每年40%增速擴張,2030年趨於平穩。國家數據局數據顯示,2025年中國智能算力規模將增長超40%,能耗規劃也同步升級——阿里雲計劃2032年數據中心能耗較2022年提升10倍,為算力爆發鋪路。

數據參考:新華網、證券時報網、科技日報、鈦媒體等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