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百奧賽圖科創板IPO深度分析:先H后A模式下的機遇與挑戰

2025-09-24 18:20

百奧賽圖科創板IPO深度分析:先H后A模式下的機遇與挑戰

2025年9月24日,百奧賽圖(北京)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百奧賽圖」)科創板IPO審覈獲通過,成為少見的「先H后A」上市案例。此次IPO由中金公司保薦,計劃募資11.85億元,較初始申報的18.93億元縮減37.4%,其背后折射出的業務結構調整、財務表現變化及控制權風險,值得深入剖析。

一、上市背景與基本盤:先H后A的差異化路徑

中介機構方面,公司組建了專業團隊:券商為中金公司(保薦代表人為漆遙、張韋弦),律所為北京市中倫律師事務所(簽字律師魏海濤、朱穎、趙海洋),會計師事務所為畢馬威華振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簽字會計師羅科、張楊),為IPO流程提供專業支撐。

股權結構上,國投重大專項基金為第一大股東,持股10.5492%;共同實際控制人沈月雷、倪健(夫妻關係)合計直接或間接控制27.0291%表決權,股權集中度適中。但需注意的是,前十大股東中包含招銀柒號、招銀拾玖號等財務投資者,疊加實控人負債問題,為控制權穩定性埋下隱患。

二、業務結構:從「研發驅動」到「多元平衡」的轉型

百奧賽圖的主營業務涵蓋四大板塊,近三年收入結構呈現顯著變化,反映出公司從依賴單一業務向多元發展的調整趨勢。

客户結構方面,公司客户集中度相對合理,2022-2024年前五大客户收入佔比分別為22.04%、20.34%、26.58%。值得關注的是,境外客户貢獻顯著,2024年前五大客户中包含Neurocrine Biosciences, Inc.、IDEAYA Biosciences, Inc.等國際藥企,境外收入以臨牀前藥理藥效評價業務為主,平均客單價維持在80萬-104萬元/個,體現出較強的國際競爭力。

三、財務表現:盈利轉正背后的「研發收縮」邏輯

近三年,百奧賽圖的財務數據呈現「收入增長、虧損收窄、盈利轉正」的向好趨勢,但盈利背后的研發投入調整需重點關注。

收入端,2022-2024年營業收入從5.34億元增至9.80億元,複合增長率達35.52%,遠超科創板「最近三年營業收入複合增長率25%」的要求;2025年上半年收入6.21億元,同比增長51.27%,增長勢頭延續。

利潤端,公司於2024年實現關鍵突破: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從2022年的-6.63億元、2023年的-4.05億元,轉正為2024年的2,296.80萬元;2025年上半年扣非淨利潤2,855.21萬元,同比扭虧為盈,盈利能力顯著改善。

但需注意,盈利轉正與研發投入縮減直接相關。2022年公司研發費用達6.99億元,佔營業收入比例130.96%,2024年研發費用降至3.24億元,佔比33.04%,規模較峰值縮減超一半。研發人員數量同步減少,從2022年的627人降至2024年的337人,其中專職研發人員從58人鋭減至5人,其余以兼職為主,研發人員佔比(30.78%)也低於可比公司36.61%的平均水平。這種「收縮研發換盈利」的模式雖短期改善財務指標,但可能影響長期技術競爭力。

此外,公司資產負債率較高,2024年為65.28%,雖較2023年的67.73%略有下降,但仍處於行業較高水平;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2024年轉正為2.11億元,2025年上半年延續良好態勢,現金流狀況逐步優化。

四、募投項目:聚焦「平臺建設」,縮減「臨牀投入」

百奧賽圖此次科創板IPO募資11.85億元,募資方向聚焦「夯實業務基礎」,與港股募資側重「核心產品研發」形成差異。具體來看:

- 藥物早期研發服務平臺建設項目:投資4.54億元,佔比38.28%,旨在擴充模式動物生產能力,提升臨牀前研發服務效率,匹配核心業務增長需求;

- 抗體藥物研發及評價項目:投資3.16億元,佔比26.70%,聚焦抗體藥物早期發現與篩選能力提升,與快速增長的抗體開發業務形成協同;

- 臨牀前研發項目:投資1.65億元,佔比13.92%,較初始申報的「臨牀前及臨牀研發項目」縮減「臨牀研發」環節,降低高風險投入;

- 補充流動資金:2.50億元,佔比21.10%,用於優化現金流,緩解資產負債率壓力。

對比港股募資(85%用於研發),此次A股募資僅約20%直接投向研發相關領域,70%用於平臺建設(含建築工程、設備購置),反映出公司在「研發投入」與「風險控制」間的平衡,更注重短期業務產能落地,而非長期臨牀管線佈局。

五、核心風險:控制權、研發與商業模式的三重挑戰

儘管百奧賽圖IPO審覈通過,但仍面臨三大核心風險,可能影響其長期發展:

(一)控制權穩定性風險

實控人沈月雷、倪健因員工持股平臺出資及納税義務,累計負債近1.2億元,部分債務與上市進程綁定。2025年8月,沈月雷與招銀控股約定,若2026年底前未完成科創板上市,需質押H股股份償債;若上市后股價下跌,也可能觸發股權質押或減持H股,導致控制權稀釋。此外,實控人曾於2020年向招銀貳號借款7000萬元並質押3.24%股份,雖后續終止股權質押條款,但大額負債未完全解決,為控制權穩定性埋下隱患。

(二)研發可持續性風險

公司盈利轉正依賴研發投入縮減,2024年研發費用較2022年減半,專職研發人員僅剩5人,研發強度(33.04%)雖仍高於科創板5%的要求,但較自身歷史峰值大幅下降。核心技術方面,CRISPR/EGE技術2015年申請國內專利但尚未授權,自主研發的RenMice全人抗體小鼠平臺仍處商業化過程中,若研發投入持續不足,可能導致技術先進性流失,喪失核心競爭力。

(三)商業模式穩定性風險

抗體開發業務是未來增長核心,但該業務依賴「千鼠萬抗」計劃(針對近千個藥物靶點規模化藥物發現),目前項目進入收尾階段,從「項目測試」到「轉讓授權/合作開發」的商業模式需驗證:首付款、里程碑款的兑現節奏,以及藥物上市后銷售分成的可持續性,均存在不確定性。此外,CRO行業受下游醫藥研發需求影響較大,2023年多家CRO企業業績下滑,百奧賽圖若無法維持客户粘性,可能面臨收入增長承壓。

六、結論與展望

百奧賽圖作為「先H后A」的生物科技企業,憑藉模式動物銷售的穩定支撐與抗體開發業務的快速增長,成功實現盈利轉正並通過科創板審覈,展現出較強的業務韌性與市場競爭力。此次IPO募資聚焦平臺建設,將進一步鞏固核心業務優勢,為短期發展注入動力。

但長期來看,公司需解決三大關鍵問題:一是優化實控人負債結構,穩定控制權;二是平衡研發投入與盈利水平,避免技術競爭力流失;三是驗證抗體開發業務的商業模式,確保收入增長可持續。若能有效應對上述風險,百奧賽圖有望在臨牀前CRO與生物技術領域持續突破,成為「兩地上市」企業中的優質標的。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