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4 16:07
由TVB港星郭晉安「站臺」的草姬集團,褪去了高增長光環。9月23日,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獲悉,草姬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草姬集團」)發佈2025年中期報告。報告期內,該公司收益同比下滑0.44%至1.17億港元;淨虧損753.5萬港元,上年同期溢利748.3萬港元,同比由盈轉虧。
整體毛利率降至70.5%,批發業務、寄售安排收益均下滑
公開資料顯示,草姬集團是紮根香港超過20年的多元化保健品及美容與護膚品供應商,採用多渠道銷售模式,開發、銷售及營銷自有品牌產品。目前,草姬集團共經營9個自有品牌,包括草姬、正統、ZINO、梅屋、綠康營、恩寵等。去年12月19日,草姬集團在港交所掛牌上市。
上市之前,草姬集團的業績表現可圈可點。
據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梳理,2021年至2023年,該公司收益錄得穩定增長,分別為1.89億港元、2.08億港元和2.51億港元,年複合增長率約15.4%;溢利分別約2320萬港元、2800萬港元和3950萬港元,年複合增長率約為30.5%;毛利率分別為72%、71.9%和73.8%。
然而2024年上市首年,草姬集團業績突然「變臉」,收益同比減少2.3%至2.455億港元,溢利「斷崖式」下跌67.2%至1300萬港元。彼時,草姬集團方面稱,年內溢利的減少主要受一次性及非經常性上市開支約1920萬港元、折舊費用增加、總收益與毛利下滑等影響。
今年上半年,草姬集團面臨的困境進一步凸顯。報告期內,該公司實現收益1.17億港元,同比輕微下跌0.44%,但淨虧損達753.5萬港元,同比由盈轉虧,上年同期錄得溢利約748.3萬港元。
中期報告也披露了溢利下滑的三大原因:推廣活動增加導致報告期內毛利減少;廣告及推廣開支(包括但不限於線上廣告、線下廣告、藝人等委聘)增加;因薪金、津貼及其他福利增加以及員工人數增加導致的員工成本增長。
按銷售渠道劃分,草姬集團主要通過零售業務、批發業務、寄售安排三個渠道銷售自有品牌及若干第三方品牌的產品。得益於自營零售店鋪的擴張,報告期內,該公司零售業務收益同比增長3.5%至7148.4萬港元,佔總收益的比重約60.9%。數據顯示,草姬集團自營店鋪的平均數量由上年同期的26家增至今年上半年的33家,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其行政及其他經營開支有所增加。
除了零售業務,該公司批發業務、寄售安排的收益均有所下滑。其中,批發業務的收益由上年同期的4555.5萬港元減少3.8%至4383.1萬港元,收益佔比也由38.7%降至37.4%,主要原因是報告期內集團批發客户的需求有所減少。與批發業務相似,由於草姬集團最大寄售商(香港主要零售商之一)的相關銷售額減少,該公司寄售安排收益同比減少約38.6%至197.7萬港元,收益佔比約1.7%。
此外,今年上半年,草姬集團的整體毛利率由上年同期的74.2%降至70.5%,同比減少了3.7個百分點。對此,該公司解釋稱「主要由報告期內促銷活動增加所致」。
銷售及分銷成本增長35.3%,郭晉安半年代言費32萬港元
在草姬集團看來,營銷活動對公司的發展十分重要,包括聘請藝人(如演員、歌手)、KOL(關鍵意見領袖)、促銷人員及產品顧問等。
談及藝人,從公司成立到上市,TVB港星郭晉安算得上草姬集團的「功臣」。
草姬集團的前身是新英美克斯,1999年由郭晉安和姐姐郭致因,連同一名獨立第三方(其后於2000年10月退出)創辦。目前,郭晉安擔任草姬集團的非執行董事,主要為公司的市場營銷提供整體戰略建議。據草姬集團官網信息,郭晉安自2002年開始成為草姬代言人,點開「代言人」分享板塊,不難看出雙方的深度「捆綁」關係,「記得初成立時,公司只有幾種產品,隨着公司的發展,現在已經有數十種產品,感覺是看着草姬成長一樣」,郭晉安分享道。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該集團支付給郭晉安的代言費為32萬港元。
草姬集團曾在招股書中表示,通過各項營銷舉措,公司的目標不只是促進銷售額,還希望藉此樹立品牌形象和市場地位,同時稱其「進行的多種營銷及推廣活動能夠有效提升自有品牌及產品的曝光率和認知度,對促進業務及財務增長起到重要作用。」
但從上半年的業績表現來看,「重金」推廣沒能幫助草姬集團「翻盤」。
由於加大力度推廣並宣傳集團品牌與產品(包括但不限於2025年上半年開發的新產品及新品牌)導致廣告及推廣開支增加,同時,零售店鋪擴張令員工成本增加,報告期內,草姬集團的銷售及分銷成本同比大幅增長35.3%至6645.8萬港元,佔當期總收益的56.66%。也就是説,草姬集團有超過一半的收入被用於銷售及分銷。
與不斷增加的銷售及分銷成本相比,草姬集團並未披露研發方面的支出,僅在招股書中表示,截至去年12月初,其產品開發團隊由4名員工組成,通過市場調查及分析,以及與供應商一起商討產品概念,評估並考量升級現有產品和推出新產品的必要。對於下半年的發展,草姬集團計劃通過持續創新,開發更多產品及品牌,減輕上半年錄得的虧損。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李錚
校對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