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4 15:46
華夏時報記者 盧夢雪 北京報道
國有大行首家獨立法人直銷銀行宣告退出歷史舞臺。
9月23日,郵儲銀行發佈公告稱,將吸收合併下屬全資子公司中郵郵惠萬家銀行有限責任公司(下稱「郵惠萬家銀行」),吸收合併完成后,郵惠萬家銀行的獨立法人資格將依法註銷。
郵惠萬家銀行成立於2022年1月,截至今年上半年資產規模達120億元,存款72億元,開户客户數量達到1645萬人。隨着被郵儲銀行吸收合併,市場上的獨立法人直銷銀行將僅剩百信銀行一家。
不僅獨立法人直銷銀行,銀行的直銷銀行APP也在陸續被下架、註銷。與巔峰時期的上百個直銷銀行APP相比,如今仍在手機應用商店上架的直銷銀行APP僅剩10余家。
郵儲銀行將吸收合併郵惠萬家銀行
郵惠萬家銀行是國內第二家獲得開業批覆的獨立法人直銷銀行,也是國有大行中首家獨立法人直銷銀行。資料顯示,郵惠萬家銀行成立於2022年1月,註冊資本50億元,是郵儲銀行全資子公司,具備獨立法人資格。
而本次吸收合併完成后,郵惠萬家銀行的獨立法人資格依法註銷,其全部業務、財產、債權債務以及其他各項權利義務由郵儲銀行承繼,郵惠萬家銀行客户的相關權利和義務均不受影響,已合法簽署的合同、協議繼續有效。
談及吸收合併的原因,郵儲銀行在相關公告中稱,本次吸收合併是「為進一步優化管理及業務架構」,有助於進一步優化郵儲銀行管理及業務架構,鞏固數字化轉型成效,提高運營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對於市場關心的本次吸收合併對母行的影響,郵儲銀行在公告中提到,此前郵惠萬家銀行財務報表已按100%比例納入郵儲銀行合併報表範圍,因此,本次吸收合併事項不會對郵儲銀行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產生影響。
「長遠來看,郵儲銀行所承接的郵惠萬家銀行的存量貸款、存款和資金,業務規模較小,且資金和貸款業務自然到期后不再續作,對郵儲銀行未來的業績表現整體影響較小。」郵儲銀行在公告中表述。
所謂直銷銀行,是指主要依託於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不再依賴於線下實體網點,並且所提供產品和服務有利於無法親臨櫃檯現場的客户的一種銀行運作模式。作為互聯網金融時代的創新產物,直銷銀行曾被視為銀行轉型的重要方向。
在2021年中期業績發佈會上,郵儲銀行原董事長張金良曾提到,「郵儲銀行和郵惠萬家銀行有能力、有條件實現充分的線上線下融合或者協同。今后,線上的智能化服務和線下有温度的面對面服務是我們這家銀行最大的特色和核心競爭力」。
同時,對於郵惠萬家銀行的定位,張金良曾表示,直銷銀行作為全牌照的獨立法人銀行,申請的目的是把它作為郵儲銀行數字化轉型的抓手。想通過直銷銀行的設立,將金融服務嵌入到商户、消費者等生產、生活場景當中。用互聯網思維在「三農」和小微領域探索出一條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路徑。
我國共有3家獲得獨立法人直銷銀行牌照的機構,其中百信銀行於2017年11月正式開業,是國內首家獨立法人直銷銀行,由中信銀行和百度公司聯合發起成立。而招商銀行與京東數科合作的直銷銀行「招商拓撲銀行」則在籌備多年后,於2022年7月22日宣佈撤回開業申請並終止籌備工作。如今,隨着郵惠萬家銀行的退場,國內的獨立法人直銷銀行僅剩百信銀行一家。
直銷銀行APP也在批量退場
不僅獨立法人直銷銀行,銀行的直銷銀行APP近年來也在不斷被關停、註銷。
《2019年中國電子銀行調查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0月,全國共有直銷銀行116家,其中參與主體最多的是城商行,其次是農商行、農信社。
但2017年起,直銷銀行渠道開始密集被調整。如工商銀行2015年推出的直銷銀行品牌「工銀融e行」在2018年就宣佈停用;浦發銀行2014年11月推出的「浦發直銷銀行」在2019年就被手機銀行合併。2025年5月26日,北京銀行發佈公告稱,其直銷銀行App服務將於6月25日遷移至手機銀行「京彩生活」。此外,光大銀行、廣發銀行、華夏銀行、渤海銀行、民生銀行等銀行的直銷銀行APP均在上線幾年后被整合優化,部分直銷銀行APP存續時間甚至僅為1年左右。
9月24日,記者在手機應用商店搜索發現,仍在運營的直銷銀行App僅剩十余家,規模不及巔峰期的十分之一,且基本為城商行、農商行等中小銀行旗下。如青島農商行、湖南銀行、廊坊銀行、徽商銀行、青海農信、自貢銀行、宜賓市商業銀行、貴安新區發展村鎮銀行、民泰銀行、寧夏銀行等。
同時,記者注意到,當前仍在提供服務的直銷銀行APP以提供存款、理財、基金、保險、貴金屬、貸款、生活服務等產品和服務為主,部分附帶信用卡開户、積分商城兑換、黃金投資等內容,但更多的直銷銀行APP基礎理財缺失、上線產品仍較為單一。
從直銷銀行APP的維護情況來看,多數直銷銀行最近一次版本更新在幾個月內,但也有幾家直銷銀行長期缺乏維護更新,最近一次更新停留在4年前、6年前。
「在經歷前期的新奇和亢奮之后,我國直銷銀行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足與問題逐漸顯現。」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向《華夏時報》記者分析稱,從客户定位看,直銷銀行以零售客户為主要服務對象,目標客户羣體與零售銀行高度重疊,且很難以低成本批量獲取客户;從產品體系看,直銷銀行產品集中於存款、理財和支付,少數銀行推出貸款產品,同質化程度高,與原有產品差異不大;從組織架構看,直銷銀行尚未建立起獨立靈活的業務管理體系,多數直銷銀行部門作為二級部門,依附於電子銀行業務部門。
而在很多國有大行、股份行選擇將直銷銀行業務進行整合的背景下,為何部分中小銀行仍在堅守直銷銀行渠道?福建華策品牌定位諮詢創始人詹軍豪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認為,部分中小銀行直銷銀行APP仍存,可能因其客户基礎、服務範圍、技術實力等與大行存在差異,直銷銀行作為其特定服務渠道仍有一定價值。中小銀行在評估直銷銀行必要性時,應綜合考慮自身戰略定位、客户需求、技術實力及運營成本等多方面因素,避免盲目跟風,確保資源有效利用。同時,可探索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藉助外部力量提升數字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