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4 13:55
文 | 華夏能源網
「136號文」出臺后,各地陸續頒佈了配套文件。「136號文」對光伏項目到底會產生怎樣的影響?雖然行業討論很多,但「紙上得來終覺淺」,沒人能給出準確的説法。
華夏能源網注意到,9月9日,光伏第一大省山東率先在全國完成了首輪機制電價競價。競價結果一出,行業譁然。甚至有光伏從業者驚呼,「照此下去,光伏可以洗洗睡了」!
山東省發佈的新能源機制電價競價結果如下:
被光伏項目視為「救命稻草」的機制電價,競價結果竟低至0.225元/千瓦時。帶有補貼保障性質的機制電價如此之低,那麼,非機制電量部分會是什麼價錢?在非機制電量佔比不斷攀升的趨勢下,超低電價給光伏行業帶來的殺傷可想而知。
那麼,光伏0.225/千瓦時的超低機制電價是怎麼來的?這對光伏項目來説意味着什麼?山東首次機制電價競價結果,對集中式與分佈式,户用光伏與工商業光伏都有什麼影響?光伏項目超低電價是合理且無可避免的嗎?
在山東此番新能源機制電價競價中,説光伏機制電價過低,首先是跟風電比較而言。
山東的新能源機制電價競價,分設了風電、光伏兩個項目組,分類設置競價上下限,風電0.094-0.35元/千瓦時,光伏0.123-0.35元/千瓦時。值得注意的是,風電競價下限要遠比光伏競價下限低。
可結果卻出人意料:風電機制電價中標價格是0.319元/千瓦時;光伏中標價格是0.225元/千瓦時,比風電每度電低了近1毛錢。
這一高一低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山東此次新能源機制電價競價,設置總機制電量規模為94.67億千瓦時,其中,風電機制電量81.73億千瓦時,光伏機制電量12.94億千瓦時。分給風電的機制電量佔了86%,遠高於光伏的14%。
這直接導致光伏競價的激烈程度遠超風電,價格殺得更低在所難免。而如果未中標機制電量,光伏項目需進入市場化交易,由於光伏發電時段與社會用電負荷高峰顯著錯配,進入市場交易會面臨更低電價甚至負電價,各光伏項目的競價主體自然是更加玩命的低價競爭。
那麼,參與競價但未能中標以及根本就無法參與到此次機制電價競價的那一部分光伏項目,也就是市場化交易的光伏電價,又是什麼水平?
華夏能源網注意到,來自山東電力市場的數據顯示,山東2022年光伏項目現貨市場均價是0.197元/千瓦時;到了2025年,1-6月份,山東光伏項目現貨市場均價是0.06元/千瓦時。
再把顆粒度放細,就在此輪競價的9月9日當天,山東光伏項目現貨市場最低價格出現在中午12點左右,為-0.015元/千瓦時。當日19點到20點,現貨市場均價升至0.46元/千瓦時。可惜,這個價格雖然美麗,但跟光伏沒啥關係。
由此可以看到,未能進入機制電量的增量光伏項目,其電價肯定是要遠低於0.225元/千瓦時的光伏機制電價,滑向0.1元/千瓦甚至每度電幾分錢的概率很大。
正因為如此,有山東光伏協會人士第一時間發表評論稱:山東0.225元/千瓦時的機制電價中標價太低,給全國開了個不好的頭。中標的項目不賺錢,甚至還會賠錢;沒中標的項目如果參與10月的競價,肯定要面臨更低的競價結果。
實際上,上述所講的還只是電價部分,還沒有考慮到光伏項目發電量同期也在大幅下跌。例如,2025年4月,山東濰坊市某地一光伏項目,本來理論發電容量是148兆瓦,結果實際發電容量都不到10兆瓦。
電價跌跌不休,再加上發電量鋭減,還有什麼樣的光伏項目能夠賺錢呢?未來隨着山東光伏裝機量越來越多,量價齊跌的趨勢會更加明顯。
有網友評論山東機制電價競價光伏0.225元/千瓦時的中標價,「總比連0.225元/千瓦時的價格也拿不到要好吧」。這一評論意味深長。
此次山東競價,光伏入選項目1175個,規模為1.265吉瓦。其中,集中式光伏1.219吉瓦,分佈式光伏46兆瓦。也就是説,集中式光伏「吃肉」,分佈式光伏只喝了一點點的「湯」!
這種結果是偶然,還是必然?
8月8日,山東發改委發佈關於印發《山東省新能源機制電價競價實施細則》的通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條款,是白紙黑字、精準無誤對增量分佈式光伏項目做出明確約束:
「2025年6月18日(含)以后投產的一般工商業光伏、2025年6月1日(含)以后投產的大型工商業分佈式光伏等項目,除自發自用電量以外的上網電量全部參與電力市場交易,不納入機制電價執行範圍。」
也就是説,山東將增量的一般工商業光伏、大型工商業分佈式光伏項目,全部排除在機制電量之外。工商業分佈式光伏不能參與機制電價競價,余電上網部分參與市場,基本上就只能走現貨了。關於山東光伏現貨市場均價,前面已經講到了,今年1-6月份是每度電6分錢。
分佈式光伏除了工商業光伏,還有户用光伏。但「136號文」和山東文件均沒有對户用光伏做出任何限制。這是否意味着,户用光伏獲得了特別優待而前途大好呢?答案是否定的。
一方面,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底,山東省的户用光伏累計併網容量達到了2878.2萬千瓦,同比增長6.63%。但山東此番機制電價競價,分佈式光伏僅獲得的46兆瓦的機制電量,可謂是杯水車薪,太少太少了。
另一方面,户用光伏或許根本就沒有可能參與機制電價競價。恰如評論者戲言,「户用光伏那幾百度電參與機制電價競價中標后,電網把那麼一丁點的電收走並結算,都不夠油錢的!」
華夏能源網注意到,爲了便於分佈式光伏參與電力市場交易,山東省「136號文」支持分佈式新能源直接或通過聚合方式參與現貨交易。可是聚合交易有高昂成本,本就沒有多少利潤空間的户用光伏,怎麼去聚合交易?
所以,有售電部門人士直言,户用光伏根本就做不了市場交易,户用光伏就是原來電網能買走多少度電就算多少。隨着各地户用光伏接網容量的飽和,目前户用光伏項目基本已經停滯了。
當然,以上還是更多從增量項目的角度,去探討機制電價對光伏項目的影響。除了增量項目,光伏還有存量項目。
山東存量光伏項目的機制電價,是與燃煤基準電價0.3949元/千瓦時拉齊的。儘管這一價格相對不錯,但關鍵是機制電量的比重是多少。
甘肅的存量項目機制電量佔比不到十分之一,山東「136號文」雖然公佈了光伏存量項目的機制電價,但沒有明確機制電量的比重。如果也像甘肅一樣低,那機制電價對存量項目的保障力度也遠不如從前了。
也就是説,從山東來看,光伏無論是存量項目,還是增量項目,機制電量佔比都太低了。
那麼,既然山東光伏存量項目、增量項目的機制電價,都要比燃煤基準電價要低,那為什麼不想方設法多用低電價的光伏,去替代高電價的煤電呢?
具體到山東這次競價。總機制電量規模為94.67億千瓦時,分配給風電81.73億千瓦時,分配給光伏12.94億千瓦時。然而,實際的中標電量,風電是59.67億千瓦時、光伏是12.48億千瓦時,均低於原定的競價電量規模。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華夏能源網注意到,主要在於山東設置了125%的申報充足率指標以保證競爭程度。通俗來講,假設機制電量規模是100度電,那麼申報競價的要有125度電,然后實行末位淘汰。當申報充足率低於125%時,自動縮減機制電量規模,直至滿足申報充足率。
可問題是,風電、光伏度電價格都遠低於煤電,為何還要被末位淘汰?為何給風電光伏的總機制電量只有區區94.67億千瓦時?按照電力市場化規則,不應該是誰的電價低就優先交易誰嗎?用户應該是首先去爭搶價格更低的風電和光伏纔對。
但是,行政化的電網調度體制成爲了障礙,煤電獲得了優先權。
浙江的案例能更直觀展現問題本質。2025年1月春節期間,浙江電價頻繁達到-0.2元/度的最低限價。
能源數據服務提供商國能日新的數據顯示,1月27日除夕中午,浙江省全網的負荷降低至約1700萬千瓦。按照常理來説,電網調度應該遵循市場化原則,誰的電價低,誰就該應發盡發。但電網調度將有限的發電權絕大部分留給了煤電。僅僅是在邊際上給光伏擠出一丁點發電權。此時,大規模光伏裝機去爭奪那一丁點發電量,負電價就自然而然產生了!
山東此次競價中的超低機制電價以及新能源機制電量的低佔比,再次暴露了中國電力體制改革不夠徹底的一面。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加公正平等的電力改革,依然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