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4 17:22
華盛資訊2025年09月24日訊,截至收盤,恆生指數漲幅1.37%,報26518.65點;恆生科技指數漲幅2.53%,報6323.15點;國企指數漲幅1.64%,報9442.99點。
暢捷通: 當日漲幅23.4%,公司獲高瓴資本與高成資本投資,進一步拓寬股東基礎
該公司主要為中國小微企業提供以財税及業務雲服務為核心的平臺服務、應用服務和數據增值服務。2025年上半年,公司實現扭虧為盈,淨利潤3350萬元人民幣。營業額同比增長6.7%至4.83億元人民幣,毛利率下降2.5個百分點至69.7%。公司聚焦數智財税和數智商業兩大領域,加強產品創新和渠道佈局。雲訂閲收入同比增長12%,佔總收入71%。新增付費企業用户8.6萬,累計達86.1萬。未來公司將繼續聚焦小微企業市場,提升產品競爭力,推進全球化發展,全面實施"AI至上"戰略。將通過直銷、經銷、合銷三大通路並行發展,助力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
消息面上,9月17日,高瓴資本和高成資本大幅入股及增持暢捷通。本次交易有助於暢捷通引入在技術創新和企業服務領域具有豐富經驗和資源積累的長期價值投資者,進一步拓寬股東基礎,並將有助於提升暢捷通股票的流動性。據悉,作為用友旗下成員企業,暢捷通是中國領先的小微企業財税及業務雲服務提供商。
值得注意的是,暢捷通此前遭用友減持4210.78萬股,持股降至約53.53%。董事會表示,控股股東用友對集團的業務運營充滿信心,本次出售事項將使公司深化與長期價值投資者的聯結,拓寬股東基礎,並將有助於提升公司股票的流動性。國海證券此前指出,雲訂閲模式已成暢捷通主體,公司加碼下沉市場,半年內新增雲付費企業用户8.6萬家,累計雲付費企業用户達86.1萬家。
海信家電: 當日漲幅14.4%,公司與陶氏達成戰略合作,管理層對海外家電業務看法樂觀
海信家電集團主要從事家電產品及汽車空調壓縮機的研發、製造和銷售。2025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額493.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4%,毛利率21.0%,淨利潤20.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0%。公司各業務板塊表現如下:中央空調業務保持行業領先地位,多聯機市場份額超20%。家用空調聚焦新風賽道,海信品牌新風銷額佔有率達43.9%。冰箱業務中,容聲和海信品牌均實現增長,中高端產品佔比提升。洗衣機業務收入增長37.58%,產品結構持續優化。廚電業務線下零售收入同比增長52%。海外市場方面,歐洲、美洲、中東非、亞太、東盟五大區域均實現兩位數增長。汽車空調壓縮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3%,新增商權69億元。公司積極佈局新能源、智能化等領域,持續推進產品升級和技術創新,以應對行業變革。
消息面上,9月8日,陶氏公司與海信家電集團正式簽署戰略合作諒解備忘錄,標誌着雙方合作關係進一步深化。此次簽約不僅奠定了雙方在聚氨酯業務、家用電器及相關領域的堅實基礎,也為未來更廣泛的合作打開了新局面。雙方一致同意在上海陶氏中心設立聯合實驗室,專注於開發新材料與新技術,以更好地滿足家電市場日益變化的需求。
高盛近期發佈研報稱,近期與海信家電管理層進行了交流。管理層表示將努力達成2025年員工持股計劃目標,並預計未來三年收入/利潤年均複合增速將分別達到中高個位數/10%-20%區間;由於相對龍頭企業的收入基數較低,管理層預計下半年國內業務利潤率將改善;管理層預計海外家電業務三季度增長加速,四季度將進一步改善,受到庫存和需求正常化推動;中央空調業務7月份環比改善,但房地產市場壓力可能持續,公司稱各項舉措有望緩和這一影響。
發仔統計了每日港股漲幅Top10,具體名單如下:
名稱/代碼 |
市值/億港元 |
隔夜漲幅 |
年內漲跌幅 |
鳳凰衞視 02008.HK |
11.49 | 34.5% | 58.6% |
豐銀禾控股 08030.HK |
23.61 | 30.6% | 603.0% |
大唐黃金 08299.HK |
39.37 | 29.3% | 284.1% |
暢捷通 01588.HK |
34.2 | 23.4% | 92.7% |
飛魚科技 01022.HK |
14.0 | 17.6% | 240.4% |
中國中藥 00570.HK |
125.9 | 16.3% | 12.4% |
中國三江化工 02198.HK |
31.39 | 15.8% | 57.1% |
海信家電 00921.HK |
372.33 | 14.4% | 15.9% |
中慶股份 01855.HK |
33.16 | 12.9% | -41.4% |
瑞風新能源 00527.HK |
13.37 | 11.4% | 20.0% |
此內容由AI大模型工具「華盛天璣」生成,並由華盛內容團隊編輯審覈。
風險提示: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亦可跌,更可變得毫無價值。投資未必一定能夠賺取利潤,反而可能會招致損失。過往業績並不代表將來的表現。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之前,投資者須評估本身的財政狀況、投資目標、經驗、承受風險的能力及瞭解有關產品之性質及風險。個別投資產品的性質及風險詳情,請細閲相關銷售文件,以瞭解更多資料。倘有任何疑問,應徵詢獨立的專業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