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創新的「星星之火」,藏在嘉立創財報里

2025-09-24 13:39

機器人奔跑、AI覺醒的時代,創新的節奏正以「秒」為單位刷新。當人形機器人從蹣跚學步到進廠打工、從賽場跌倒到流水線上精準操作,背后不僅是一場技術革命,更是一場供應鏈與創新模式的深刻變革。

在這一進程中,嘉立創——這家專注PCB打樣與小批量製造的企業,悄然成為推動機器人快速迭代的「隱形引擎」。

它選擇了一條人跡罕至的路徑:在巨頭林立的PCB行業中躬身耕「瘦田」,通過自研工業軟件與智能生產系統,將打樣成本從數千元拉低至幾十元、出貨周期從數周壓縮到12小時。

正是這種極致敏捷的響應能力,與機器人產業快速迭代的研發需求契合。越來越多新興產業企業從嘉立創穫得「創新加速度」,在激烈的全球競賽中輕裝上陣、全速奔跑。

而從更宏大的敍事來看,嘉立創不僅是一家制造企業,更是一個以數字化重塑產業協同的創新範式。通過「左右樓即上下游」的園區佈局與「打樣-批量」無縫銜接的閉環體系,它陪伴一些新興的科技產品穿越從實驗室到工廠的「死亡谷」;通過免費EDA軟件與每月兩次的免費打樣,它把「工程師紅利」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創新紅利,在高校與產業之間搭建起一座無聲的橋樑。

2024年,嘉立創實現營業收入近80億元、淨利潤9.98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8.55%、35.19%。這些數據不僅映襯着一家PCB企業的成長,數據背后的故事也散發着科技創新濃濃的「煙火氣」。

進窄門,開新路

當人形機器人學會小跑、打拳,當AI眼鏡逐漸走入日常生活,我們可以清晰感知到一個由硬件驅動的智能時代正在加速到來。

向上追溯,這些智能硬件的創新離不開供應鏈的默默賦能——最初,也許只是一塊打樣的電路板。約二十年前,一家從深圳華強北起步、敏鋭捕捉到打樣與小批量商機的PCB企業,如今已成為眾多新興產業背后的支撐力量。

事實上,A股市場不乏鵬鼎、深南、滬電、東山等大批量PCB企業,但像嘉立創這樣專注於打樣與小批量訂單的公司卻並不多見。

Prismark數據顯示,PCB市場中大批量板、小批量板和樣板的產值佔比分別約為80%-85%、10%-15%和5%。以此估算,2024年全球小批量板市場規模約在73.57億至110.35億美元之間,樣板市場約36.78億美元。打樣與小批量的市場空間明顯更小。一家大型批量板企業的單一大客户所帶來的收入,甚至可能與整個打樣市場的規模相當。

不僅市場容量有限,打樣和小批量還對技術和服務提出極高要求。以工程師、學生和初創公司為主的客户羣體,平均客單價僅幾十到幾百元,卻需要DFM檢查、低起訂量、小時級出貨等高柔性服務,對供應鏈響應速度挑戰極大。

至今,一些面向中大批量市場的大廠仍難以承擔頻繁換線帶來的產能利用率下降。若要承接平均訂單面積不足0.5㎡的打樣訂單,一條月產10萬㎡的產線每日需換料超過600次,設備運行半小時就需更換程序,導致產能利用率驟降至30%以下。

然而,打樣和小批量試產恰恰是很多新興企業起步階段的剛需。二十一世紀初電子行業興起時,許多工程師向大廠提出打樣需求,卻被告知需支付數千元費用,交付周期長達數周甚至數月。對爭分奪秒的研發者來説,這樣的效率難以接受。正因如此,需要有企業走進這扇「窄門」,為創業夢想撐起一片天——嘉立創早在多年前就洞察到這一需求,毅然踏入這一領域。

通過自研ERP系統等構建生產「骨架」,嘉立創實現了從下單到生產全流程的數字化、可視化與智能化。用户僅憑一部手機或一臺電腦就能隨時下單,將精力專注於研發本身。

如今,用户在線下單后,AI算法會進行可製造性分析,提前規避設計與生產風險。此外,依託自研的PCB智能拼板算法,系統能根據工藝要求、外形尺寸、交期等因素,對海量訂單進行智能拼版組合,使一塊不足1平方米的板材可承載幾十甚至數百個訂單,最終由系統按生產基地產能自動分配生產任務。

這種智能化、數字化與敏捷反應的能力,正是智能硬件行業亟需的關鍵支撐。與二十世紀初國內電子產業萌芽期類似,當前電子產業也迎來重大歷史機遇——AI正呼喚新的硬件入口。如今略顯稚拙的機器人、機器狗、AR設備或AI眼鏡,都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成為年出貨量達百萬甚至上億級的產品。這些站在起跑線上的新興產業,最需要的正是供應鏈的切實支持與靈活快速的響應。

以機器人產業為例,該領域迭代速度極快,供應鏈須具備極高響應能力。去年夏季,多數人形機器人動作仍不流暢,而今年已可實現走路、奔跑、打拳、踢球等複雜動作,移動與操作能力大幅提升,更接近人類行為。

在今年4月的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中,不少機器人還無法直立直線前行,但短短數月后,它們已能投入工廠作業。智元、優必選、智平方、星塵智能等企業近期均獲大額訂單或工廠合作項目,一些廠商將在工廠部署上千台人形機器人。

這種快速迭代將持續推動機器人走向大規模出貨。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在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上預測,未來幾年人形機器人年出貨量有望翻倍。若有重大技術突破,「2-3年內單年出貨數十萬乃至上百萬台也並非不可能」。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預計,到2031年人形機器人將進入快速放量期,2035年中國市場規模有望接近1400億元。

為支持這類新興產業發展,供應鏈正在快速行動。英偉達已將主要AI數據中心GPU的架構更新周期從兩年縮短至一年,並開始發貨新一代「機器人大腦」,以提升機器人的推理與決策速度。

嘉立創多年的深耕也在今天迎來回響。目前,嘉立創不僅服務全球上千家上市公司,也支持宇樹科技、逐際動力等大量初創企業,覆蓋人工智能、機器人等多個行業。嘉立創平均每日接收全球超2萬份PCB打樣訂單,出貨周期從數周縮短至最快12小時,打樣成本也從數千元降至幾十元。由此,嘉立創在「窄門」中開闢出新天地,成為全球超710萬工程師在機器人、半導體、醫療等領域研發驗證階段的創新夥伴。

截至2024年底,嘉立創註冊用户數超710萬,同比增長31.48%;全年訂單量超1780萬單,同比上升22.79%。

左右樓變成上下游,產業園變成產業鏈

嘉立創模式贏得業界認可,不僅因其精準服務打樣與小批量客户,更因其在產品品質與交付速度之間實現了極致平衡。

一萬個加工廠生產的產品,與一個工廠生產的一萬個產品,品質不可相提並論。與多數選擇共享或外協廠模式的打樣企業不同,嘉立創始終堅持「重資產」模式,在廣東珠海、韶關、大亞灣及江蘇漣水、江西吉安佈局五座自營工廠,以保障產品品質與交付周期。

以珠海基地為例,園區內已形成「左右樓即是上下游」的高效協作流程。當PCB仍在生產線製造時,隔壁立創商城團隊即可依據設計文件的BOM清單,從智能倉儲中精準揀配元器件;生產完畢的PCB板無需打包發貨,可直接運至園內另一棟樓進行SMT貼片。整個PCBA流程,最快15小時即可完成出貨。

在不同產業園之間,嘉立創同樣實現了「打樣—中小批量—大批量」的閉環。珠海、韶關等智造基地專注於高柔性、高速的打樣及中小批量生產,以滿足客户研發階段的快速迭代需求;漣水、吉安園區則承擔大批量製造任務。新產品在打樣基地完成驗證后,其工藝參數可通過數字化系統傳輸至大批量生產基地,實現無縫轉產,助力跨越「死亡谷」。

這些高效產業園正持續賦能創新聚集的城市與產業。

清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國內人工智能領域共發生706起融資事件,總金額超580億元,同比分別上升0.6%和28.1%。天眼查數據表明,截至2025年8月4日,全國共有22個城市集聚了超過1萬家機器人企業,其中深圳、廣州、上海位列前三,企業數量分別達到65291家、53288家和45801家,北京、蘇州緊隨其后,均突破3萬家。另有數據顯示,2025年1至6月,中國工業機器人累計產量達36.93萬台,同比增長35.6%。今年上半年人形機器人相關企業註冊量已突破105家,超2024年全年總量,同比激增183.78%。

智能眼鏡作為另一新興市場也日趨火熱。截至今年8月15日,國內智能眼鏡相關企業存量為5611家。IDC預計,全年智能眼鏡全球出貨量將達1451.8萬台,同比增長42.5%,國內出貨量有望同比翻倍。

隨着機器人、AI等應用快速發展,下游硬件對PCB性能的要求不斷提升。面對持續升溫的AI硬件市場,嘉立創不斷擴展產能與產品線。

嘉立創正加碼高多層PCB投入,今年7月於韶關基地順利投產15萬平方米高多層PCB產線,引入前沿設備與更精密工藝。2025年上半年,嘉立創PCB下單總面積同比增長超10%。此外,在2023年上線32層高多層板的基礎上,嘉立創於近日實現64層高多層板的量產,板厚突破4.8mm,可滿足高端工業控制、通信設備、醫療電子等複雜需求場景。近期,嘉立創還攻克了高多層板精細化生產的關鍵難點——微鑽孔技術,通過引入水平沉銅和脈衝電鍍技術,大幅提升過孔的導通可靠性與微孔厚徑比,成功上線0.1mm機械微鑽孔。

為助工程師「造好一整輛車」,嘉立創將服務從電子延伸至機械,涵蓋3D打印、CNC加工、FA機械/電氣零部件商城等。在3D打印領域,嘉立創已部署超1000台工業級設備,支持24小時不間斷生產,可承接從1件試產到千件量產的需求。

在CNC加工方面,嘉立創近期新投產近10條全自動產線,將全自動柔性產線羣拓展至25條,實現24小時不停機生產,平均交期5天以內。

從官網可見,嘉立創業務已覆蓋電子、機械、工業軟件等超20個領域,逐漸顯現出協同效應。財報顯示,2024年嘉立創PCBA業務帶動PCB收入達3.18億元,同比增長1.08億元,對PCB收入增長的貢獻率達24.92%。

一邊重投入,一邊技術普惠

除了生產能力,嘉立創在軟件領域的投入同樣不遺余力。

嘉立創持續深耕自主可控的工業軟件研發,至今研發團隊超1100人,2022年至2024年研發投入複合增長率達17.38%。

其軟件組合中,擁有獨立知識產權的國產板級EDA軟件——嘉立創EDA尤為突出。該軟件集成超百萬免費封裝庫、近百萬3D模型庫及海量開源工程,部分功能已達全球領先水平,支持從原理圖設計到PCB佈局、佈線、驗證與生產的全流程。此前,國內板級EDA市場長期被國外壟斷,海外供應商佔據絕大部分份額,國內企業份額不足2%。隨着嘉立創等企業持續佈局,這一局面正逐步改變。

嘉立創還自主開發了CAM、DFM、ECAD、ERP等軟件,覆蓋電子與機械產業鏈各環節,成為國內少數從工業體系中成長起來的軟件企業,也是PCB領域唯一實現全覆蓋的公司。近日,嘉立創還完成了對SolidWorks機械設計插件Ican工具箱的收購,並宣佈Ican工具箱將永久免費面向全網開放使用。在機械設計領域,Ican工具箱的「自動打孔+配孔檢查「功能可以大幅降低錯誤率並提高效率。嘉立創不僅將Ican工具箱免費開放,還將為此投入專項研發資源,支持功能快速迭代。

製造企業孵化的軟件公司具備其他企業難以比擬的技術Know-how。在海外,源於達索航空的達索系統已成為工業軟件巨頭。在國內,脱胎於寶鋼的寶信軟件已進軍智能製造與智慧城市領域,市值超600億元。TCL、美的、海爾等製造業巨頭也紛紛孵化軟件企業。據長城戰略諮詢《GEI中國獨角獸企業研究報告2025》,海爾孵化的卡奧斯2024年估值已達25億 美元。

嘉立創並未將自研軟件直接商業化,但參照製造業孵化的軟件企業估值,其軟件業務潛力不容小覷。如今,這些自研軟件正持續賦能整個硬件創新生態。

嘉立創EDA承諾永久免費開放,現已覆蓋全國1100多所高校及數百萬學生,逐步發展成為國內用户規模最大的國產板級EDA工業軟件,截止2024年底,全球註冊用户超533萬,助力完成超過3555萬個硬件項目設計。

在當前中國人才隊伍優勢顯著、人口受教育程度持續提升的背景下,嘉立創的軟件精準瞄準「工程師紅利」,支撐科技產業從「人口紅利」邁向「人才紅利」。

嘉立創尤其看重院校作為創新發源地的巨大潛能。此前,宇樹、智元等不少機器人企業創始人都有大學期間進入實驗室或參賽的經歷,可謂在高校階段已埋下創業種子。如今,院校的創新力量仍在不斷壯大。

今年5月,香港科技大學馮諾依曼學院成立,聚焦機器人智能技術等領域。院長賈佳亞表示,希望藉助研究院匯聚人才與智慧,將重要項目推薦給投資人,孵化為獨角獸或更大規模的企業。今年7月,武漢大學成立機器人學院,並與華為、優必選、宇樹科技、科大訊飛黑芝麻智能等13家企業開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合作。此外,去年成立的上海創智學院在一年時間內已孵化10家師生創業企業。在院校的支持下,未來可期更多機器人創業團隊從校園走出,更多懷揣創業理想的人才獲得孵化與資源。

為把握「工程師紅利」,嘉立創提供每月兩次免費PCB打樣服務,累計承接免費訂單超千萬筆,僅2024年就完成近160萬筆免費訂單,顯著降低高校學生與年輕工程師的創新試錯成本,有效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青年工程師從學術走向創業鋪平道路。

在智能硬件快速迭代的今天,高柔性製造、開源工具與數字化閉環已成為關鍵基礎設施。以嘉立創為代表的供應鏈科技企業正在默默搭建這些基礎設施。從高多層PCB精密加工到工業軟件生態,這些能力顯著降低了創新門檻,支撐着從原型驗證到規模量產的高效轉化,讓技術紅利深入每一塊電路、每一個機器人背后的製造細節。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