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4 15:47
企業原計劃提供的認購額度,是佔IPO新股發行量40%的股份,但想參與的基石投資資金規模,已經達到計劃額度的3倍以上。港股IPO的基石投資,正在從乏人問津,轉向溢價爭搶。
最新的例子是博泰車聯網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博泰車聯」)。通過港交所聆訊后,該公司9月22日開啟港交所上市招股,並引入了三家基石投資人,
這只是港股基石投資熱的一個縮影。Choice數據顯示,2025年以來,港股IPO市場基石投資者參與度呈現井噴式增長,平均每家上市公司獲5.35名基石投資者「護航」,這一數值較去年同期的1.37名激增近290%,部分項目基石額度獲資金超額三倍認購。
外資機構、上市公司、頭部投資機構等諸多機構,是基石投資熱的主要推動力量。驅動這一結構性轉變的核心邏輯,在於投資回報率的根本性改善。數據顯示,超77%的基石投資者賬面浮盈,創新葯企及新消費龍頭則成為收益引擎,部分項目為基石投資者帶來了逾十倍的投資回報。顯著的賺錢效應,徹底扭轉了此前因流動性擔憂而致的觀望情緒,基石投資從「風險包袱」轉變為「核心資產配置」的關鍵一環。
從乏人問津到溢價搶籌
根據博泰車聯披露,此次全球發售預計募資總額為10.67億港元,Horizon Together Holding Ltd.、Huangshan SP、Smart Ventures Limited等三家基石投資人,合計認購4.66億港元,佔比超40%。
Choice數據顯示,截至9月23日,今年新上市的54家港股公司,共引入了吸引289名基石投資者,平均每家公司5.35位基石投資者。
與之對比,去年同期有30家公司上市,僅出現了41家基石投資者,平均每家公司僅有約1.37家基石投資者。
從結構上看,大型IPO項目尤其受到資本追捧。寧德時代(01207.HK)港股上市時,吸引了中石化、高瓴資本、科威特投資局、高毅資產、瑞銀、橡樹資本、中國太保、泰康保險、博裕資本、景林資產等多達23家基石投資者「撐腰」,認購金額合計203.71億港元,佔募資總額的66%。此外,勁方醫藥-B(02595.HK)、三花智控(02050.HK)、映恩生物-B(09606.HK)的基石投資者數量也均超15家,分別為19家、17家、15家。
更多潛在上市項目,也吸引着基石投資者的目光。港交所行政總裁陳翊庭8月份曾公開表示,該所推出「科企專線」以來,一共新增了50家18A和18C公司的申請。Wind數據顯示,目前,18A板塊正在等待通過聆訊上市的公司,至少達到20家。
基石投資者往往承諾以IPO價格認購一定數量的股份,並在上市后至少鎖定6個月。這也意味着,基石投資人需要承受發行價未知和半年鎖定期兩大風險。
華南一名投資人説,過去港股流動性不足、破發率高,機構參與基石投資的意願普遍偏低,甚至導致部分擬上市企業暫緩IPO進程。即便在今年初,機構對創新葯等賽道仍持審慎態度。
眼下,這一局面已徹底扭轉。一名中資投行人士稱,某公司原計劃給基石投資者的額度是40%,現在想參與的資金已經超額3倍了,「搶得太兇」,只能設置較高的資金門檻,有些機構甚至願意談判,還不惜溢價搶籌。
新力量入場
基石投資者羣體的擴容,不僅體現在數量上,更反映在結構多元化方面。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年內參與港股IPO的基石投資者已經躍升至289家。其中,新增力量主要來自專業投資機構、上市公司兩類市場主體。
回顧2023年,地方出資平臺曾是新興力量。根據第一財經此前統計,當年有23家地方背景基石投資者參與14家公司的IPO,主要聚焦於智能汽車、新能源、醫藥等高端製造領域,偏好與本地產業或招商戰略協同的項目。
而今年的一個顯著變化,是市場化基金與上市公司大舉入場。第三方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93家基金/投資機構(含復投)共計出資302.06億港元,佔基石總金額的比例約為66.82%,成為絕對主力。
僅看今年大型IPO,就匯聚了多家知名機構。高瓴資本連續成為蜜雪集團(02097.HK)、寧德時代、恆瑞醫藥(600276.HK)、海天味業(03288.HK)等基石投資人;紅杉中國也出現在蜜雪集團、海天味業等公司的基石名單里。
從單筆投資來看,科威特投資局、高瓴資本、GIC及施羅德的單筆投資均超過10億港元,主要投資對象有寧德時代、恆瑞醫藥、海天味業及三花智控;其中科威特投資局單筆投資為38.76億港元,均投向了寧德時代;高瓴資本則有兩筆超10億港元的投資,分別投向海天味業、寧德時代,投資金額27.46億、15.5億港元;GIC和施羅德則分別向恆瑞醫藥、三花智控,投資了20.77億、11.14億港元。
外資整體參與度尤為突出。華泰證券研報顯示,外資作為重要的基石投資者參與港股 IPO,已累計認購超過 210 億港元,佔基石投資者認購金額半數。在人民幣存在升值預期的大背景下,對外資在中國資產進行分散性配置的需求上升。
同時,上市公司作為戰略投資者積極參與。第三方數據統計顯示,2025年上半年,共有36家上市公司(不含復投)參與港股IPO基石投資,涉及21家IPO項目,累計投資金額為93.53億港元,佔基石總金額的比例約為20.69%。中國石化、郵儲銀行、美團、招金礦業、中國太保、廈門象嶼等A股或港股上市公司均參與其中。
回報最高超10倍
市場態度發生根本性逆轉的核心動力,在於基石投資的顯著賺錢效應。可觀的回報率,已成為吸引各類資本湧入的最大引力。
以騰訊為例,choice數據顯示,一年多來,該企業控制的投資機構,共參與了3次基石輪投資。
2024年6月,老鋪黃金(06181.HK)以40.5港元/股的發行價登陸港交所,騰訊通過Huang River Investment Limited(下稱「Huang River」)認購675.1萬股。截至9月23日,老鋪黃金的收盤價為712.5港元,較發行價上漲166%。粗略估算,僅該筆投資,騰訊賬面浮盈就超過45億港元。
Huang River今年參與了古茗的基石輪投資,認購2500萬美元(約1.95億港元),約佔全球發售股份的13.19%。截至9月23日,古茗(01364.HK)總市值超530億港元,較IPO當日翻倍。粗略估算,騰訊賬面應也有不少浮盈。
整體上來看,基石投資者的也是「賺多虧少」。Choice數據顯示,年內54家引入基石投資者的港股上市公司中,有42家當前市價高於基石投資者的平均認購價,佔比高達77.8%,意味着超七成的基石投資者目前賬面浮盈;出現虧損的項目為12家。
盈利項目呈現出明顯的板塊特徵。創新葯企成為回報最高的領域。例如,藥捷安康-B(02617.HK)9月23日收盤價為165.1元,較認購價漲幅超10倍。映恩生物-B(09606.HK)、中慧生物-B(02627.HK)、派格生物醫藥-B(02565.HK)的基石投資者,也將獲得超過2.5倍的回報。漲幅第二梯隊則為科技、消費類企業,行業中的蜜雪集團、古茗、赤峰黃金(06693.HK),目前的最新股價,也較基石投資者認購價上漲超過100%。
當然,市場並非全無風險。Choice數據顯示,海螺材料科技(02560.HK)、手回集團(02621.HK)等12家上市公司最新收盤價已低於基石投資者認購的平均價。
正是在賺錢效應推動,多家基石投資者進行復投。Choice數據顯示,參與基石投資數量最多的機構,是UBS Asset Management(Singapore)Ltd.,共計7次參與,投資對向包括寧德時代、恆瑞醫藥、海天味業、IFBH及布魯可;富國基金、景林資產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共參與8次基石投資,參投的項目也多集中在幾家A+H公司及消費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