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成立不足4年,郵惠萬家銀行為何退場?

2025-09-24 07:30

來源:財經眾議院

  9月23日晚間,郵儲銀行發佈公告,擬吸收合併旗下的郵惠萬家銀行。

吸收合併完成后,郵惠萬家銀行將被註銷獨立法人資格。這意味着,目前市場上僅有的兩家獨立法人直銷銀行,將減少為一家。

  郵惠萬家銀行成立於2022年1月7日,註冊資本人民幣50億元,郵儲銀行持股100%。從出生到公告擬註銷,時間跨度尚不足4年。

截至2024年底,郵惠萬家銀行的淨資產為41.59億元,以此來推算,3年時間內,這家直銷銀行「吃掉」了將近9個億的淨資產,平均每年消耗3個億。

  在公告中,郵儲銀行表達了「降低全行運營成本」的考慮。

  從當初被寄予厚望,到如今的吸收合併,貌似回到原點的「折騰」,到底有沒有價值?郵惠萬家銀行這顆短暫劃過的「流星」,給郵儲銀行留下了什麼?又給整個金融行業帶來了哪些經驗和反思?

吸收合併直銷銀行

  郵儲銀行表示,為進一步優化管理及業務架構,郵儲銀行將吸收合併下屬全資子公司郵惠萬家銀行。

  吸收合併完成后,郵惠萬家銀行的獨立法人資格依法註銷,其全部業務、財產、債權債務以及其他各項權利義務由郵儲銀行承繼,郵惠萬家銀行客户的相關權利和義務均不受影響,已合法簽署的合同、協議繼續有效。

  該吸收合併事項已經郵儲銀行董事會 2025 年第九次會議審議通過,還將提交股東大會審議,並報請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批准后實施。

  郵儲銀行表示,由於郵惠萬家銀行的財務報表已按100%比例納入郵儲銀行的合併報表範圍,本次吸收合併不會對郵儲銀行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產生實質性影響,也不會損害銀行及全體股東的利益。

郵儲銀行2024年財報顯示,截至2024年底,郵惠萬家銀行累計註冊用户數超2100萬人,資產總額128.28億元,淨資產41.59億元,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2.43億元,同比下降31.55%。

  在設立郵惠萬家銀行時,郵儲銀行表示,這是郵儲銀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積極探索金融科技創新的重要舉措,符合監管政策導向,符合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的市場趨勢,也符合本行自身業務發展需要,將有利於提升本行服務水平及服務效率,以便更好地服務於鄉村振興戰略、踐行數字普惠金融服務、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郵惠萬家銀行4歲生日還沒到就將被吸收合併,那麼,郵儲銀行給出了什麼樣的理由呢?

  郵儲銀行表示,近年來,本行不斷加大金融科技投入,數字化和集約化能力快速提升,以手機銀行為主要服務渠道的格局已經形成,線上綜合服務能力大幅增強。為有效利用資源,降低全行運營成本,擬吸收合併郵惠萬家銀行。

郵儲銀行列出了吸收合併的3大目的:

  一是實現戰略整合。吸收合併后,郵惠萬家銀行線上運營經驗整合到郵儲銀行,是對線上業務強有力的補充。

  二是優化資源配置。吸收合併后,郵惠萬家銀行的業務資源及人才隊伍,將為郵儲銀行發展注入新動力。

  三是降低管理成本。吸收合併后,將有效降低本行管理成本,有助於郵儲銀行將資源投入到互補性更強的領域,提高整體運營效率。

直銷銀行式微

  獨立法人直銷銀行,曾被寄予厚望,甚至被認為是含金量極高的又一塊銀行牌照。但從實際設立情況來看並非如此。

國有大行中僅有郵儲銀行設立獨立法人的直銷銀行,而郵儲銀行反而是大行中「毛細血管」最豐富的銀行,藉助郵政的網點優勢,其可以下沉到最基層的客羣。因此曾有觀點認為,似乎最不適合設立獨立法人直銷銀行的郵儲銀行,卻設立了這種模式的直銷銀行。

  股份制銀行中,招商銀行醖釀多年的直銷銀行——拓撲銀行,在獲准籌建后,招商銀行反而在尚未開業時終止了籌建。

終止籌建,這被業內認為是聰明的招行及時止損。是招行未卜先知,預測到了郵儲銀行設立獨立法人直銷銀行的下場?

  財經眾議院注意到,不僅是獨立法人的直銷銀行式微,連銀行內部設立的直銷銀行也大多面臨被合併的命運。

  2017年8月,平安銀行對手機銀行、直銷銀行、信用卡三大渠道APP進行整合,推出平安口袋銀行,這也意味着直銷銀行被合併;2018年工商銀行宣佈停用直銷銀行品牌「融e行」;

  2019年12月,南京銀行對手機銀行APP和直銷銀行「你好銀行APP」合併升級;2025年,北京銀行將直銷銀行APP相關服務遷移至北京銀行「京彩生活」手機銀行APP。

  業內人士分析,直銷銀行的式微主要原因在於手機銀行的全面崛起。早期直銷銀行作為商業銀行試水移動互聯網的試驗田,承擔了數字化轉型的探索任務。但隨着手機銀行在用户體驗、業務場景和技術架構上的全面升級,直銷銀行的獨立存在價值被稀釋。

  從這一點來看,直銷銀行作為過渡階段的產物,完成了其所能承擔的歷史使命后走入歷史,不算算作是黯然落幕,更不能被認為是回到原點的「折騰」。其曾經的作用值得被銘記。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