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Q3已有24億元資金投入,併購能讓機器人駛入快車道嗎?

2025-09-24 14:05

拿「錢票」換「船票」,大手筆投入激起水花的另一面,是企業如何進行有效融合的難題。

9月23日,上緯新材(688585.SH)發佈公告稱,公司收到股東SWANCOR薩摩亞、STRATEGIC薩摩亞及金風投控的通知,獲悉其協議轉讓公司股份事宜已完成過户登記手續。

經過兩個多月的時間,這家主營業務圍繞樹脂進行的新材料公司,實際控制人終於將變為智元機器人創始人、董事長、CEO鄧泰華。

除了花費21億元「入主」上緯新材的智元之外,2025年第三季度,機器人賽道中還發生了兩起併購交易:九鼎投資(600053.SH)花2.13億元收購了一家年營收209萬元的機器人零部件公司,溢價29倍。獵豹移動(CMCM. N)則投入近1億元控股了一家機械臂公司。記者採訪多位LP(有限合夥人)、FA(財務顧問)和產業方瞭解到,有的企業在押注產業升級,有的則藉資本操作提前卡位新興科技。

三起金額懸殊、邏輯各異的併購交易接連登場,也不禁讓人懷疑:機器人難道已經站到「併購潮」的門口了嗎?在商業化並未跑通的當下,機器人行業的併購,是資本的豪賭,還是產業升級的必然?

技術之外,資本亦是創新賽道

「賬面上躺着充裕的現金流,智元的資本運作自然更有底氣一些。」易凱資本董事總經理、科技併購業務負責人鄭勇在談及智元在二級市場的資本操作時,如是向第一財經記者評價。

足夠充足的本金,和足夠誘人的回報,往往是企業在資本市場中「出手」的原因和目的。今年年初,智元機器人就以150億元的估值躋身國內機器人企業估值的第一梯隊。7月,智元機器人宣佈投入資金約21億元,通過「協議轉讓+主動要約」兩步走的方式收購上緯新材股權。一個月后,鄧泰華透露,即便在沒有營收的情況下,智元的現金流也足以支撐三年運營。

另一邊,在交易宣佈之后,上緯新材獲得了十一連板。兩周實現了十倍漲幅。「我們的目的就是在國家的引導下,利用資金和市場的支持,讓我們的產品和研發走得更快。」智元機器人合夥人、高級副總裁、具身業務部總裁姚卯青所説的「國家的引導」,指的就是去年發佈的《關於深化上市公司併購重組市場改革的意見》。

文件明確指出,支持上市公司向新質生產力方向轉型升級。證監會將積極支持上市公司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等進行併購重組,包括開展基於轉型升級等目標的跨行業併購、有助於補鏈強鏈和提升關鍵技術水平的未盈利資產收購。

一個初創企業利用資本操作「入主」一家上市公司,拿到二級市場的入場券,這一操作也正在為機器人領域產業併購提供新的參照。

水面之下,更多企業開始躍躍欲試。溢倡資本董事長曹志欣向記者坦言,他非常欣賞智元的做法。曹志欣認為,這類併購不僅能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還能通過整合優化部分落后產能,提升整體效率。他透露,目前,在長三角地區,有不少製造業企業認為智元的運作方式「可以借鑑和參考」。

「當前企業在A股市場的操作或並不是單純追求控制權,也可能是希望通過資本市場拓寬融資渠道,探索一些更有創造性的生態佈局。」鄭勇坦言,他認為智元的野心不止於此。

在一級市場的佈局中,智元同樣大膽。根據智元披露數據,過去一年公司已投資15個早期項目,涉及機器人本體、零部件製造商及第三方部署企業。

智元曾參與了數字華夏的天使輪融資,數字華夏投融資負責人吳為表示,雙方在供應鏈和技術上有着緊密協同。智元不僅向其開放供應商體系,幫助降低採購成本,還會在仿生機器人等新業務方向上共享客户資源。

「外界有外界的解讀,我們控制不了。」姚卯青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人形機器人作為一個新賽道,本身就是一個需要全方位創新的產業,不僅包括技術和應用層面的創新,也包括合作模式、生態建設,甚至資本運作的創新。

產業補強,還是押注未來現金流

在獵豹移動宣佈以9946萬元的價格拿下機械臂供應商深圳眾為創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眾為創造科技」)60.8%的股份,實現對后者的控股之后,獵豹移動董事長兼CEO傅盛表示,收購眾為創造科技是出於自己對機器人行業未來發展的判斷。

「機器人不一定需要兩條腿,但一定需要兩隻手。」傅盛透露,獵豹移動此前一款咖啡機器人使用的就是眾為創造科技的機械臂。他透露,眾為創造科技的盈利能力和海外市場也是獵豹移動收購眾為科技的原因。

「這其實也是中國很大一批企業進行產業併購的邏輯,就是爲了產業鏈條上補強、做實。」鄭勇説道。根據獵豹移動發佈的二季度財報,二季度,獵豹移動AI及其他業務營收同比增長86.4%至1.37億元,佔總營收比重攀升至46.5%,成為增長最快的業務板塊。

與獵豹移動的產業補強邏輯不同,九鼎投資對神源生的收購,則更多體現出對未來現金流的押注。根據公開的財務指標,過去一年,神源生實現營收208.80萬元,淨虧損573.49萬元。「企業價值不是簡單地看當前的收入和利潤,而是未來自由現金流的折現。」鄭勇解釋,在機器人產業鏈中,關節、傳感器等上游零部件的市場空間雖然有限,但壁壘較高。

他認為,在下游行業需求充分釋放之前,這類細分環節往往提前進入「繁榮期」,體現出一定的戰略價值。「九鼎投資的出手並非基於當前業績,而是基於對未來的判斷。」

鄭勇解釋,跑通商業模式、進入成熟清晰的階段,纔會迴歸到更清晰的估值錨點,但對於前沿的科技來説,還是應該更多着眼於技術潛力和團隊實力。 九鼎投資在併購公告中也直言,此次跨界併購旨在「拓展高科技產業佈局,培育新業績增長點」。

不過,就實際情況而言,第二曲線何時上揚,還需要更長時間驗證。多位長三角機器人企業的工程師告訴自己,目前機器人還沒有配備六維力傳感器,因為「還沒到時候」。一位工程師向記者透露,由於現階段人形機器人的應用場景有限、動作複雜度不高,當前可以通過其他已經相對成熟的力反饋方案來進行替代。

「但根據特斯拉的構型來説,六維力傳感器有可能在未來機器人量產之后是一個標配的零配件。」在特斯拉的人形機器人Optimus Gen 2身上,有4個六維力傳感器、28個一維力傳感器和其他觸覺傳感器。

在這一邏輯下,九鼎投資的選擇更像是一次「提前卡位」。當資本市場的敍事邏輯逐漸轉向AI主導,在財務指標之外,一個充滿科技基因的併購標的,或許就是企業在新時代的「船票」。

併購非捷徑,「彎道超車」仍需時間

值得一提的是,三起併購交易的接連出現,並不意味着行業已站在「併購潮」的門口。鄭勇告訴記者,當下機器人商業化尚未跑通,談及大規模併購「還為時尚早」。從行業頭部的幾家人形機器人公司的情況來看,大家均處在摸索狀態。

就在上周,馬斯克剛剛否認了擎天柱Optimus Gen3+收到了一萬多臺訂單的消息。剛剛完成10億美元融資的Figure AI同樣面臨着外界的質疑。中科創投的研究報告顯示,Figure AI的Helix系統在非結構化環境,如家庭雜亂場景中,指令執行錯誤率高達15%。而在中國,正在衝刺IPO的宇樹科技也面臨着出貨場景單一的質疑。根據宇樹披露數據,2024年,公司銷售的人形機器人完全用於研究、教育和消費領域。

廈門建發新興產業股權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建發新興投資」)董事長王文懷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產業併購的另一關鍵在於「場景」與「生態」。他向記者強調,機器人是新興產業,在新政策支持的同時,資本和有收購意向的公司應該有更多耐心。「市場上並不缺錢,缺的是真正市場化的長期資金。」王文懷説。因此,他呼籲,國有LP可以釋放部分資源,以更為市場化和長期的視角參與投資,從而與產業併購結合,形成一個開放有韌性的創新生態。

王文懷也提醒,產業併購遠不止於資本層面的操作,更是一場系統工程。「其實更多是投后的管理,要考慮如何把被收購的標的真正融合到上市公司的體系中。」他坦言,併購的價值在於通過整合優化落后產能,提升整體效率。「併購能否成‘快車道’,取決於能否在資本化和產業協同之間找到真正平衡。」

鄭勇也判斷,如果未來人形機器人商業化開始兑現,行業中的併購價值會逐漸顯現。「最先出現整合的應是上游零部件,因為隨着出貨量增加,傳感器、關節等部件方案正在逐步收斂,市場集中度也在提高。」相比之下,下游的軟硬一體和純算法公司仍處於技術路線尚未收斂的探索狀態,行業格局目前還不好判斷。

併購終究不是一條一勞永逸的捷徑。「無論IPO還是併購,本質上都是資本化的不同路徑,核心要看能否幫助企業在業務上邁上新臺階。」鄭勇説。

當企業試圖拿「錢票」換「船票」,也需要注意,併購還應該帶來技術突破和產業生態的協同,而這仍然需要時間的驗證。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