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4 10:25
作者|趙悦鵬
中國新能源車市,正在迎來一個新的分水嶺。
問界 M9 已經在 50 萬元以上的豪華市場連續 18 個月穩居銷量榜首,累計交付量突破 24 萬輛,展現了高階智駕在高端市場的真正號召力。
智界的雙子星 S7 和 R7 累計交付超過 11 萬輛,全新深藍 S07 自預售開啟十天便收穫 2 萬個訂單,也都印證了同一個事實:智駕能力,正在成為拉動銷量的關鍵變量。
這種趨勢正在從個別爆款車型,擴散到更廣泛的品牌與市場層級。
進入今年 8 月,一批原本在細分市場耕耘的車型也開始快速破圈:
奇瑞風雲 A9L、廣汽豐田鉑智 3X、東風日產 N7 均在當月交付量突破萬輛或接近萬台級別。
9 月,新一代智己 LS6 上市僅 27 分鍾就斬獲 1 萬臺大定,小訂數量突破 5 萬台;奧迪 E5 Sportback 上市 30 分鍾訂單就超過 1 萬台。
無論是自主、合資還是豪華品牌,都在用一款款新車證明:高階智駕,正成為這個市場新的催化劑。
01
續航之后,
消費者的關注點變了
過去五年,中國汽車產業的主旋律是電動化。
消費者在購車時最常問的三個問題,無非是價格、續航、補能。
但到了今天,這種競爭邏輯在發生變化。
首先是電池技術的進步,讓 600 公里以上的續航變成了常態。以特斯拉、蔚來、理想和小鵬為代表的玩家,不斷普及補能網絡,消費者的焦慮已經從「電夠不夠」轉向「車聰不聰明」。
其次,價格戰在不斷擠壓利潤空間。從 2023 年到 2024 年,特斯拉 Model Y 的多輪降價讓行業看到:單靠價格和續航,已經不能構成真正的護城河。
第三,消費者的心智也在發生轉變:智駕體驗,尤其是高階智駕,正成為大家購車決策中越來越核心的考量。
在一線和新一線城市,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會開始關注「車有沒有城市 NOA 功能」。在試駕環節,銷售也更傾向於展示城區智駕、自動泊車等功能,以此來提高成交率。
不少車主反饋,「用過一次高階能力的 NOA 輔助智能駕駛,就很難再接受回到傳統駕駛。」擁堵的城區路段、複雜的立交橋下、狹窄的停車場里,智駕帶來的體驗差異正在被迅速放大。
數據同樣印證這一趨勢:
諮詢機構 J.D.Power 的報告指出,消費者購車決策中「智能駕駛功能」的權重,從 2020 年的 12%,漲到 2023 年的 35%。易車研究院發佈的購車決策洞察報告則顯示,2024 年這個數字已接近 40%。
華為乾崑智駕最新數據顯示,累計輔助駕駛里程已經突破 50 億公里。這意味着智駕正徹底走出「配置表噱頭」的範疇,真正成為用户願意高頻使用的「日常剛需」。
換句話説,電動化之后的下半場競爭,真正的分水嶺就是智能化,尤其是智駕能力。
02
銷量黑馬背后的推手:
智駕是新的「銷量發動機」
這一趨勢最直觀的體現,來自鴻蒙智行。
根據最新數據:享界 S9T 上市一周,大定破 1.3 萬;9 月 23 日,同時上市的尚界 H5 和問界新 M7,1 小時大訂分別突破 1 萬臺和 3 萬台。
可以看到,鴻蒙智行的產品矩陣,幾乎每一款車型都能在短時間內積累起數萬訂單,這背后折射出的——是智駕能力對用户的強烈吸引力。
這種變化,並非個例。
在更廣泛的市場中,越來越多車型憑藉高階智駕能力突破原有的邊界:
奇瑞風雲 A9L,8 月交付量達到 10243 輛。憑藉「空間+續航+智駕」的組合拳,在中大型插混市場快速出圈。
東風日產 N7,8 月交付 10148 台,環比增長 57%。這也是首個單月交付破萬的合資新能源車。
東風日產新能源品牌總經理王騫在微博上寫道:「已經連續 8 周拿下中大型純電轎車 TOP 2,僅次於小米 SU7。」對一家合資車企而言,這一成績的意義不言而喻。
廣汽豐田鉑智 3X,8 月交付 7324 台,連續 4 個月環比增長,目前還手握 8800 多臺未交付訂單。這也是廣汽豐田新能源產品線中首個「穩步放量」的車型。
新一代智己 LS6,從 8 月中旬預售啟動到 9 月上市,智己 LS6 的熱度一路攀升——預訂量突破 5 萬台,上市不到半小時,大定就破萬輛。智己汽車在中高端純電市場的爆發,顯然也與全面升級的智駕體驗相關。
9 月的新車動態同樣印證了這一趨勢:
仰望 U8L 鼎世版在預售開啟 72 小時內訂單突破 2 萬台。
別克至境 L7 全國首秀時,將智駕體驗作為核心宣傳點。雖然沒有公佈具體訂單,但已有超過 60% 的訂單來自合資燃油車用户轉化,説明用户已經在用腳投票。
奧迪 E5 Sportback 在發佈會上,把高階智駕體驗作為核心亮點進行展示,這也是其在半小時內收穫超 1 萬個訂單的重要原因。
從鴻蒙智行的爆款序列,到奇瑞、日產、豐田、智己和奧迪的亮眼成績,可以看到:智駕能力正在替代「續航」成為新能源車市場的核心賣點。
補能不再是決定銷量的勝負手,智駕纔是新的發動機。
進一步觀察,還能看到兩個行業變化:
一是,新車發佈會的重點發生轉移。過去幾年新車發佈會的重點常常是「三電」、空間設計和智能座艙,而從 2024 年下半年起,智駕能力的比重明顯提升。
無論自主還是合資,車企都在用長篇幅演示高階智駕能力,這也使得「智駕」成為新車型傳播的標配環節。
二是,這些爆款車型的背后,往往都站着一個強大的智駕方案供應商。
今年 8 月,華為乾崑智駕搭載量正式突破 100 萬大關,覆蓋 28 款爆款車型,基於全新 WEWA 架構的 ADS 4 也會在 9 月陸續推送。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智駕推手是Momenta,目前幾乎覆蓋了包括傳統車企、合資車企和國際車企的主流陣營:涉及 160 多款車型,累計量產搭載量超過 40 萬台。
傳統車企:上汽(智己)、比亞迪(騰勢、仰望)、廣汽(昊鉑、埃安)、奇瑞(風雲)、紅旗等;
合資車企:廣汽豐田、一汽豐田、東風日產等;
國際車企:大眾、奧迪、奔馳、通用、本田、寶馬等。
從技術層面看,智駕系統之所以能真正打動消費者,關鍵在於它解決了出行中的高頻剛需場景:
比如在早晚高峰的擁堵路段自動跟車,解放雙腳;在無保護左轉時精準判斷來車空隙,降低駕駛焦慮;在商場或小區狹窄車位一鍵泊入,避免反覆挪車。
這些場景背后,是感知算法、預測決策與控制執行的深度協同。
華為從 ADS 2.0 的 GOD 網絡(通用障礙物檢測)演進至 ADS 4.0 的「世界模型」,採用世界引擎+世界行為模型架構(WEWA 架構),使得系統在應對極端場景時具有強大的泛化能力。
Momenta 通過 R6 強化學習大模型,藉助「自我博弈」機制從 30 億公里真實數據中提煉出更優策略。
這類技術不僅能模仿人類駕駛,還能自主優化策略,尤其在極端場景下展現出超越人類駕駛員的應對能力。這也是為什麼,高階智駕正成為車企銷量拉開差距的關鍵變量。
如果説奇瑞 A9L、東風日產 N7、智己 LS6 等車型代表了智駕紅利的加速兑現,那麼另一些車型的市場表現,則從反面印證了一個趨勢:智駕能力的差距,會越來越反映在銷量上。
比如,特斯拉 Model 3 改款,雖然銷量表現依舊穩定,但缺乏更高階、全場景的智駕能力,導致在一二線市場的年輕用户羣體中吸引力減弱。部分用户在同價位區間,開始轉投搭載國內先進智駕方案的新勢力或合資新能源車型。
此外,一些僅靠「長續航+低價格」突圍的車型,比如部分 A 級純電轎車,在今年 8 月的銷量上沒有延續上半年熱度。
這類產品雖然滿足了「電動化」的訴求,但隨着消費者購車關注點轉向「智能化」,缺乏高階智駕配置,也將逐漸成為車企的銷量掣肘。
類似這樣的案例表明,在新能源滲透率達到 50% 后,單純依靠電動化已不足以驅動銷量增長,下半場的勝負手,正在轉向智駕能力。
03
智駕,正在重構新能源汽車的分水嶺
不僅在國內,智駕能力的影響力正在外溢到國際舞臺。
9 月初的慕尼黑車展,成為中國汽車供應鏈的「出海舞臺」。智能駕駛、智能座艙、電池和電驅動等全產業鏈玩家,在歐洲展現了中國供應鏈的完整性和競爭力。
如果説在國際舞臺上,中國汽車的競爭優勢正在從製造規模轉向技術賦能,那麼在國內市場,車企們即將迎來的是更殘酷的「金九銀十」銷量大考。
在這個關鍵節點,智駕能力的權重會進一步放大。
全球知名市場分析機構 Canalys 的預測是,到 2025 年,中國每賣出 10 輛新車,就有 6 輛具備 L2 級以上智駕功能。
一方面,消費者對智駕功能的體驗差異有了更直觀的認知——一輛車能不能在上下班高峰替代駕駛員完成大部分動作,能不能在狹窄小區車位「一鍵泊入」,直接決定了用户的購買和口碑傳播。
另一方面,車企的銷量也會更加緊密地與智駕能力掛鉤。
8 月的銷量黑馬只是一個預兆。隨着更多搭載諸如華為、Momenta 等成熟智駕方案的車型進入市場,未來各大汽車品牌在銷量上的差距將會被進一步拉大。
2025 年,被業內稱為「智駕平權」之年。
比亞迪、吉利、長安等傳統車企紛紛宣佈將智駕功能下放至更多車型,甚至下探至 7 萬元級大眾市場。
比亞迪發佈「天神之眼」系統,長安則推出「北斗天樞 2.0」計劃,並提出在 2026 年實現 L3 級自動駕駛的目標。
這種趨勢也在數據中得到印證。根據工信部及多家機構的統計:
2024 年上半年,中國乘用車 L2 及以上輔助駕駛滲透率達 55.7%,其中 NOA 類高階功能滲透率約 11%;
到 2025 年上半年,NOA 滲透率已接近 19%,全年有望突破 20%。而在 20 萬元以上新能源車型中,高階智駕滲透率已超 35%,頭部新勢力品牌更達 50% 以上。
這些數據表明,消費者對智駕功能的認知正在快速普及,高階功能不再僅屬於少數高端車型。
從行業趨勢來看,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CEO 靳玉志判斷,2024 年至 2028 年間,中國市場將有超過 2000 萬輛新能源汽車具備城區智能輔助駕駛功能。
Momenta CEO 曹旭東進一步提出「智駕摩爾定律」:軟件體驗每兩年提升十倍,硬件 BOM 成本每兩年減半。按照這一節奏,到 2025 年底或 2026 年初,實現城市 NOA 的硬件成本有望降至 5000 元以內,意味着高階智駕將真正進入大眾市場。
綜合來看,高階智駕正在經歷技術成熟度與成本門檻雙重下降的拐點——一旦當消費者對高階智駕有了充分認知,且價格變得親民,市場的集中釋放將帶來類似電動車早期滲透爆發的加速階段。
對車企而言,這意味着競爭規則的重構:
上半場是電動化,比拼的是電池效率、續航和補能。
下半場是智能化,勝負手將是智駕體驗和規模化交付。
而以華為、Momenta 為代表的玩家的崛起,以及多款黑馬車型的突圍,都共同指向了一個事實:「智駕爆款」時代已經到來。
當電動化讓汽車趨於同質化,智駕能力纔是新的品牌護城河。換句話説,決定勝負的不再是補貼和價格戰,而是誰的智駕更聰明、更可靠、更能讓用户「用過就回不去」。
而這,將是一個全新的分水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