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政策釋放明確「反內卷」信號!多地快遞網點跟進漲價

2025-09-24 11:41

(來源:中國商報)

轉自:中國商報

中國商報(記者 蔣永霞)近日,快遞行業迎來一波漲價潮。繼廣東、浙江、黑龍江等地陸續行動后,上海主要快遞企業也於9月下旬集體發佈調價通知,將「反內卷」政策導向轉化為實際市場動作。有業內人士認為,在政策驅動與行業旺季的雙重作用下,全國範圍內的快遞價格上調或成為普遍趨勢。

圖為在湖北省襄陽市保康縣寄遞物流共配中心,工作人員正在分揀快遞。(圖片由CNSPHOTO提供)

圖為在湖北省襄陽市保康縣寄遞物流共配中心,工作人員正在分揀快遞。(圖片由CNSPHOTO提供)

多地快遞網點跟進漲價

9月19日,極兔速遞、中通快遞、圓通速遞申通快遞、韻達快遞等企業上海區域公司同步發佈《告客户書》,宣佈為響應國家「反內卷式」競爭號召,自2025年9月22日零時起,對上海轄區內的快遞收件價格進行上調。據上海部分網點工作人員確認,此次調價幅度較小,每單上漲0.2元至0.4元,且主要針對商家客户,對個人散件業務影響有限。

此次在上海區域的調價,被視為快遞行業「反內卷」行動的延續。今年7月,義烏、廣東、黑龍江等地快遞網點率先拉開漲價序幕,如今上海地區也加入漲價的行列。還不止於此,從市場情況來看,漲價信號已傳導至華北地區。有河北網友表示,當地中通網點通知每單上漲0.5元;山東等地的網友也表示接到了類似漲價通知。

對此,快遞物流專家趙小敏表示,國家監管部門今年以來高度重視行業惡性競爭問題,強調建立公平合理的價格體系。「預計在國慶節前后,全國各省份會逐步落地相應措施。」

價格逐漸進入上升通道

漲價背后,是快遞行業長期面臨的「增量不增收」困境。國家郵政局公佈的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全國快遞業務量累計完成956.4億件,同比增長19.3%;而快遞業務收入累計完成7187.8億元,同比增長10.1%。這意味着,2025年上半年單票快遞服務平均價格為7.52元,較2024年同期的8.15元下降了7.7%。

在不久前召開的中通快遞業績電話會上,中通快遞董事長賴梅松坦言,今年上半年壓力確實比較大,在過去的行業「價格戰」中,價格基本上到旺季會回調。但從今年開年直至7月,快遞價格一直在往下走,「價格和成本脱鈎比較厲害。」

在此背景下,政策釋放明確的「反內卷」信號。7月8日,國家郵政局黨組召開會議,強調要旗幟鮮明反對「內卷式」競爭,依法依規整治末端服務質量問題。7月29日,國家郵政局召開快遞企業座談會時再度強調,積極推動解決「內卷式」競爭和農村地區領取快件違規收費等突出問題,維護好行業良好發展業態。

趙小敏表示,在全國統一大市場和高質量發展背景下,反對無底線價格競爭已成為監管重點。從長遠來看,在快遞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行業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價格會逐步上調。

快遞企業的8月經營數據則釋放了積極信號,部分快遞企業的單票價格出現相對明顯的回升。其中,申通快遞8月單票收入同比止跌回升3%,至2.06元;圓通快遞8月單票價格同比跌幅縮小,環比上漲約3.4%至2.15元。    

此外,快遞旺季的到來也為價格回調提供了窗口。在行業慣例中,「雙11」等促銷旺季前調價屬常態操作。有業內人士推測,已調整價格的區域不排除在「雙11」前再次上調的可能。

快遞企業發力練內功

儘管多數觀點認為快遞價格將逐步上升,但市場對價格是否反覆仍存觀望。畢竟,快遞行業競爭激烈,企業短期內仍難以完全跳出「價格戰」。

當前,市場對快遞價格調整很是敏感。順豐控股2025年半年報顯示,作為快遞業務量增長的主要驅動力,電商市場的增速從高爆發性走向常態化平緩增長,在增量空間減弱的情況下,存量市場的競爭可能會加劇。同時,消費者對購物性價比的重視將促使企業和商家尋求進一步降低快遞物流成本。

因此,除了價格調整之外,快遞企業更注重修煉內功。企業通過優化內部管理、技術創新和客户服務提升核心競爭能力,從而推動行業從「價格導向」轉向「價值導向」,實現長期範圍內快遞行業高質量發展。

在申通快遞2025年全國網絡大會上,申通快遞總裁王文彬稱「內涵式增長是必然趨勢。」他強調,行業已告別單純依賴價格競爭的粗放階段,申通快遞將優先追求體驗領先的高質量發展,致力於為客户和網點創造長期價值。

在科技創新方面,申通的AI錯分預警、包裹場內視覺追溯、小件員GPS全覆蓋等數智化應用正由轉運中心延伸至末端網點,全面提升運營精準度與服務效率。王文彬表示,未來將通過無人駕駛、可視崑崙2.0、移動管理工具等創新持續提升末端能力,切實幫助網點降本增效,推動其由「傳統管理」向「服務經營」轉型。

順豐則通過智能化及無人化技術應用,提升操作效率,管控人力成本上漲幅度。順豐自主研發的「物流決策大模型」與「大語言模型」,已廣泛應用於需求預測、線路規劃及客户服務等場景,顯著提升運營效率。在收轉運派環節,RPA技術實現數據自動分析與流程監控,結合星河調度管理平臺接入的千余台AGV設備,完成520萬次容器自動化搬運,中轉場無人化水平在行業中領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